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原來,孫中山先生與丹陽有那麼深的淵源!

原來,孫中山先生與丹陽有那麼深的淵源!

孫中山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一生以革命為己任,立志救國救民,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他的革命活動身影遍布全國,作為緊鄰民國首都南京的江南歷史文化名城丹陽,也曾留下偉人的足跡。丹陽與孫中山先生有著許多淵源故事。

孫中山遠祖陵墓在丹陽

(孫堅墓——高陵)

丹陽,作為孫權家族開創東吳帝業的皇基之地,在《三國演義》中被孫策深情地稱為「曲阿故土」。東吳高陵,位於司徒鎮大墳村北,是東吳大帝孫權之父武烈帝孫堅的陵墓,是鎮江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地方志書記載,東漢末年,孫武的二十代孫孫鍾為避戰亂,從原籍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隱居曲阿白鶴山鍾離村(今丹陽司徒鎮至德崗),種瓜為業。其後,經孫鍾之子「破擄將軍」孫堅及孫輩孫策、孫權兄弟的艱苦創業,終於崛起江東,創建了吳國。公元191年,孫堅戰死襄陽,歸葬曲阿白鶴山東側,孫權稱帝後,追謚孫堅為武烈皇帝,封孫堅陵曰「高陵」。據考證,富春孫氏宗族在全國各地都有分布,令人矚目的是孫中山家族一支,其世系也源出富春孫氏。上世紀80年代初,廣東發現孫中山家譜,封面即題為《富春孫氏宗譜》。早在1942年,廣東中山大學羅香林教授曾寫有《國父家世源流考》,書中說孫中山先世孫誗,晚唐僖宗時以軍功封東平侯,自贛遷閩,又由閩入粵。具體遷徙路線是這樣的,即江西寧都遷福建長汀河田,再遷廣東紫金縣忠壩(永安縣上鎮),再遷廣東增城,再遷廣東中山縣(原香山縣)涌口門村,最後遷到翠亨村。而孫誗以上的世系,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耽,字玄志,漢陽太守。二子:鍾、旃。鍾,吳先主權即其裔也。旃字子之,太原太守。二子:炎、歷。炎字叔然,魏秘書監。生倰,字仲觚,太官令……」倰以下世系是:道恭、—顗—煇—緯—周—敬仁—蔚—伯禮—孝敏—仲將—希庄—嘉之—遹—會—公乂—瑝—拙—誗。再據陸允昌生編撰的《中國孫氏世系源流》一書,孫炎無子,以堅子匡為後,匡生倰。由此可見,孫中山先祖孫誗名義上為富春孫氏孫旃(孫鍾之弟)之後。而實際上孫旃的兒子孫炎無後,孫權的四弟孫匡被過繼給了孫炎。孫中山應為孫權弟孫匡的後人,武烈帝孫堅應是孫中山家族其名副其實的「老祖宗」。因此,從某種意義講,丹陽也可稱為孫中山先生的「先祖故土」和「祖墳所在地」。

孫中山在丹陽火車站接見林立山

民國風雲人物林立山,名懿均,字立山,丹陽後松卜村人(今屬延陵鎮),生於1881年。1905年,林立山被選送為官費留日學生到東京弘文館師範科學習。在日本,他聯絡有識之士創立體育會,並積極從事以推翻滿清政府為目的的革命活動。當時,中國同盟會初創,孫中山抵達日本時獲悉體育會人才薈萃,均屬革命分子,便通過多種途徑設法與林立山取得聯繫,切謀合作。孫中山對林立山鼓勵慰勉,讚賞不已,並動員吸收他及體育會成員集體加入了同盟會,成為同盟會早期成員之一。與他一起加入同盟會的丹陽同鄉還有韓筆海、胡小滄等人。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爆發辛亥革命,各省先後響應。丹陽光復後,林立山奉檄擔任丹陽軍政分府司令。1912年1月1日上午11時,孫中山在胡漢民、湯爾和、王寵惠、陳其美、軍事顧問荷馬李等數十人的陪同下,乘滬寧鐵路專車從上海出發到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數千人到車站送行,車行時,鳴炮致敬,歡聲震天。車過蘇州、無錫、常州時,孫中山均受到熱烈歡迎,「共和萬歲」之聲聞於數里。下午,列車經停丹陽站(位於今丹鳳北路東側)時,丹陽軍政分府司令林立山專程前往車站迎侯。孫中山先生下車與之握手交談,勉慰有加。

孫中山任命馬相伯為南京第一任市長

復旦大學創始人、著名愛國老人馬相伯,丹陽胡橋馬家村人(今屬開發區),生於1840年。1911年武昌起義後,馬相伯隨江浙聯軍總司令部來到南京,後任南京府尹、江蘇都督外交司長。據《南京掌故叢書之五》記載,南京歷史上第一次設市,是在1912年。當時,孫中山定都南京,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改江寧府為南京府,設南京市,並任命德高望重的馬相伯為首任南京市長。據近代詞學大家汪東於民國初年在《新聞報》上撰文稱:「民國初元,南京建臨時政府,以先生(指馬相伯)為第一任市長,未幾引去。」

當時南京形勢十分複雜,南京光復後,革命軍內部諸將爭功,各自為政,形勢危急,大有互相殘殺之勢,在紀念黃花崗烈士大會上,馬相伯應孫中山之邀作演講:「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就是我們在座諸位的同胞,尤其是諸位革命軍人的一面鏡子,請大家對著這面鏡子,看一看你們的原形,是不是真正為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大多數同胞的父母兄弟、妻子兒女而來革命,是不是為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大多數同胞幸福與生命而革命?是不是可以做到富貴不能淫,反過來說是不是為了都督、總司令或大富大貴而來革命?諸位試將腔子里一些東西拿出來照一照,是不是有什麼覺得慚愧的地方?」真誠的演講贏得現場歡呼陣陣,孫中山先生為之動容,大加讚賞,這次演講也對穩定當時南京的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孫中山感念呂鳳子家族為同盟會雪中送炭

中國近現代著名畫家呂鳳子,丹陽人,生於1886年。呂鳳子的父親早年在上海開辦德本堂錢莊,為人樂善好義。孫中山先生初創同盟會時期,正處經濟窘迫境地,曾得到來自呂鳳子父親德本堂錢莊熱心的大力捐助,這些雪中送炭的寶貴捐款,幫助孫中山先生擺脫了當時的困境。為此,孫中山先生一直感念不忘。民國元年(1912年),總統府秘書室發來一份電報,由當時的丹陽縣政府轉交給呂鳳子先生。內容是約呂鳳子先生到上海去一趟。呂鳳子先生見了電報,反覆思量,不知道是誰找他,就和同盟會會員韓筆海商量,一起到上海去看看。

他們到了上海,很快找到了打電報的人,隨即受到熱情接待。接待人說:「七八年前同盟會曾收到一筆數字不小的捐款,捐款的人沒有說姓名,這筆錢幫助中山先生擺脫了當時的困境,中山先生老記著這件事。現在我們打聽到錢是從你父親開辦的德本堂錢莊匯出的,也知道你父親已過世,中山先生要當面同你談一次話,將安排適合你的工作。」

過了一天,呂鳳子見到平生敬仰的孫中山先生,十分高興。孫中山叫人泡好茶,詢問了呂鳳子父親及家庭的有關情況,並一再表示謝意。「我安排你在政府中任職,不知意下如何?」孫中山想以此報呂鳳子父親的慷慨贈款之恩。

「多謝孫先生盛情,我乃一介書生,志向不在官場。所辦正則學校才初具規模,一時難以脫開。」呂鳳子笑著婉卻。

「呂先生篤志辦學,精神可嘉。救國之道,也離不開教育,這乃是長遠之計。我亦不勉強你了。今後有什麼事可找我。」孫中山先生隨即吩咐一名衛士,陪呂鳳子和韓筆海在上海遊玩幾天。但呂鳳子和韓筆海已等不及了,告辭孫中山先生後即離開上海趕回丹陽。

孫中山英名永留丹陽道路橋樑建築物

(陵口人酈正坤70年前征畫比賽中有關陵口中山大橋的寫生)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為了表達對這位革命領袖的永久紀念和深切懷念,全國各地此後紛紛在城市建設中以「孫中山」為道路、公園、學校項目等命名。丹陽人民也積極加入緬懷之列,先後以「中山」命名了多處道路、橋樑、建築物等。其中,中山路為丹陽城區東西向主幹道,始建於民國31年(1942年),日偽將之命名帶有殖民色彩的新亞路。抗戰勝利後,為了紀念國父孫中山,時任啟南鎮鎮長殷錦山向第一區區長焦桐申請,將新亞路改名為中山路,該路上通往城門的木橋(今新北門橋前身)命名為中山橋,1946年獲縣政府通過。中山路公鐵立交橋,位於丹陽火車站南300米,始建於1974年,為丹陽東西城區交通要衝。陵口大運河中山橋,位於陵口鎮,橫跨京杭大運河,最初是由地方募捐建造,並得到無錫實業家榮德生的資助,民國十七年(1928年)竣工,解放後,因大運河拓寬數次改造重建,但橋名一直沿用至今。陵口中山路,即陵口鎮連接中山橋的南北向主街道,是該鎮的中心大道。此外,丹陽全市還有中山大樓、中山賓館、中山商場等多處以「中山」命名的建築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陽日報 的精彩文章:

TAG:丹陽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