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幽默短文:兼聽則明

幽默短文:兼聽則明

這天,語文老師上到了一課,叫做唐太宗和魏徵的故事,說到唐太宗和魏徵爭辯,在魏徵在任的幾十年,魏徵給唐太宗進諫二百多次。魏徵死後,唐太宗深感失去了識人的銅鏡,留下了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千古名言。

老師語重心長的說: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人只有多聽聽不同的意見,聽聽不同的聲音,才能不至於傲慢偏見,不至於做一個井底之蛙。做人也是如此,在生活中許多人聽不得別人的意見,聽不得別人的批評,盲目衝動冒進,剛愎自用,做出錯誤的決策,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唐太宗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這時候,底下的劉能同學一直和旁邊的同桌說話,聲音甚至蓋過了老師講課的聲音。看著劉能口噴唾沫的嘴臉,老師是在是忍不住了:

「劉能!你給我站起來!」老師生氣得青筋暴起,眉頭微蹙,竟然毫無一絲教師的風範。

劉能轉過頭來看著老師,看到老師的表情,發覺時態的嚴重,這才緩緩的從久坐的發熱的凳子上站了起來,同桌看到他滑稽的動作,竟然忍不住發出了笑聲,稚嫩的小手掩不住張開的嘴巴,噗嗤一聲笑了出來。劉能滿臉苦相,皺著眉頭說道:

「老師,您剛才不是說要聽得進別人的聲音嗎?我才發出了這麼點聲音你就忍不住了,怎麼出爾反爾呀?」劉能說完,課堂上轟然大笑。老師一聽,尷尬的說不出話,想要發作卻怎麼也發作不出來。

上面一個例子權當一個笑話,但是在生活中確實很難做到兼聽則明,筆者在一個飯局間,曾經當面指出朋友的錯誤,並給他提供了一些建議,可是那個朋友不僅聽不進去,還大聲反駁自己,完全無法接受別人指出的缺點。筆者一看到他的表情就知道再說下去一定會爭論起來,於是趕緊轉移話題,將剛才的事情輕描淡寫,輕輕帶過。當然,筆者再也不會當著他的面給他提供意見了,因為提了意見也沒有什麼用,這樣的人往往有一個毛病,就是只相信自己的,聽不得和他想法相左的聲音。確實,不僅是我那位朋友,很多人都是這樣,一旦聽到刺耳的聲音,馬上跳出來反駁維護自己,根本不考慮這個聲音到底是不是有建設性的意見,就好比上面那個例子的老師,上課的時候學這個精神,那個品質,可是這些東西一套在自己身上,根本就不適用,甚至和自己所教授給學生的東西背道而馳,試問這樣的老師怎麼能教出真正有道德,有品格的學生呢?所謂言傳身教,老師作為模範,首先要起到以身作則的作用,不然說一套結果卻做一套,讓人感到心寒。

誠然,老師也不過是個普通人,不能以聖人的標準去規範他們,但是作為老師,它首先是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人,然後才是一個靠此吃飯的職業,它的道德要求顯然要高於其它職業。

同樣,作為執政者,也必須要有能聽不同聲音的胸懷,做到兼聽則明,多多下基層傾聽老百姓的聲音,而不是一個勁的歌功頌德,標榜中國速度,吹噓基建狂魔。前段時間,經常有什麼平均工資的新聞,點開一看,嚇得不行,什麼時候國家的平均工資這麼高了?再看看底下的評論,筆者才安下心,這才是筆者認識的平均工資嘛,然而底下的聲音始終是底下的聲音,很難傳到上面的耳朵,上不得檯面,讓人感覺羞恥,難堪,媒體不願意聽到這樣的聲音,於是百姓的聲音被掩埋,被掩蓋,被扭曲,被消滅。可是這根本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執政者需要廣開言路,聽一聽來自不同的聲音。這樣,人民才不至於坐井觀天,國家才能不偏不倚,穩穩噹噹的走下去,向良好的方向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女兒國的人如何孕育後代?唐朝時女兒國為什麼會消失?
皇帝也是喜歡算命的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