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唐詩中的寒食與清明

唐詩中的寒食與清明

寒食花開千樹雪

清明火出萬家煙

——唐詩中的寒食與清明

郭文儀

寒食節與清明節接踵而來,但今人多過清明,不過寒食,實際上古代這兩個節日內容之豐富遠超今人想像,幸好,我們有唐詩。

南北朝時,寒食定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又稱「百五節」。而冬至後一百零八日,則為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歲時百問》)。

寒食、清明在隋唐以後漸漸融合,成為春季的重要節日,正如唐代詩人王泠然《寒食篇》所言:「天運四時成一年,八節相迎盡可憐。秋貴重陽冬貴臘,不如寒食在眼前。」每到這一時節,士人游女競相出城,掃墓踏青,形成了固定的節令習俗。

先禁煙後賜火

按《荊楚歲時記》所載:「(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因此寒食又叫「禁火日」「熟食日」。這一習俗在唐代為官方承認,《唐會要》載天寶十載(751)三月敕:「自今以後寒食並禁火三日。」唐詩對禁火的記敘有很多,沈佺期《寒食》詩:「普天皆滅焰,匝地盡藏煙。不知何處火,來就客心然。」元稹《連昌宮詞》:「初過寒食一百六,店舍無煙宮樹綠。」李正封《洛陽清明日雨霽》:「千門止煙火,九陌無塵土。」並且不僅炊火在所禁之列,燈燭也在禁止之中,李宣古《賦寒食日亥時》:「此時寒食無燈燭,花柳蒼蒼照月回。

由於寒食時禁火,因此寒食過後,於清明時節重新點起火種,具有了儀式化的意義。按《輦下歲時記》所載:「長安每歲清明,內園官小兒於殿前鑽火,先得上者,賜絹三匹,金碗一口。」這種宮廷用榆木所點的新火,可以由帝王賜給宗親近臣,以示恩寵。宋沿唐制,不僅近臣可以受賜,範圍還擴大到「輔臣、戚里、帥臣、按察三司使、知開封府、樞密直學士、中使,皆得厚賜。」賜火時節也不限於清明當日,也有寒食最後一日賜火的記載。於是,唐宋時的官員多有關於賜火的詩作,最為膾炙人口的,莫過於韓翃的《寒食》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另如韓愈《寒食直歸遇雨》:「寒食時看度,春遊事已違。……唯將新賜火,向曙著朝衣。」王濯《清明日賜百僚新火》:「御火傳香殿,華光及侍臣。星流中使泄,燭耀九衢人。」等等。

令人意外的是,寒食節還會在宮廷中舉行大型酒宴慶賀佳節,場面十分壯觀。張籍《寒食內宴二首》:「朝光瑞氣滿宮樓,彩纛魚龍四周稠。廊下御廚分冷食,殿前香騎逐飛球。千官盡醉猶教坐,百戲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問行由。」可見其時場景的盛大與歡樂。

掃墓與祭拜

寒食、清明掃墓的習俗不知起於何時,但展墓(省視墳墓)之習為官方承認也是在唐玄宗時期,開元二十年(732)詔:「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用拜埽禮,於塋南門外奠祭撤饌訖,泣辭。食余於他所,不得作樂。仍編入禮典,永為常式。」因此唐宋以來,「每歲是日,頃家上冢」,成為這一節令的一項重要活動。

拜掃無過骨肉親,一年唯此兩三辰。冢頭莫種有花樹,春色不關泉下人。」(熊孺登《寒食野望》)「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在這種對先人洒掃祭拜的活動中,自然會產生泉台永隔、物是人非的哀痛與悲思,詩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寒食掃墓的一些細節也可見於詩歌中,如以紙錢掃墓的習俗是在唐時盛行的,《新唐書》云:「漢以來,葬者皆有瘞錢(陪葬錢幣),后里俗稍以紙寓錢為鬼事。」王建《寒食行》:「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壟年年無舊道,車徒散行入衰草。……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但看壟上無新土,此中白骨應無主。」詩中可見,紙錢的使用在此時已成為常態。另如徐凝詩「唯有縣前蘇小小,無人送與紙錢來。」也記載了這種習俗。

唐人掃墓慣用柳枝卻邪辟穢,《齊民要術》載:「正月旦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因此宋之問《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融》:「故園斷腸處,日夜柳條新。」說的正是家家戶戶折柳掃墓,使得柳條總是為人攀折,只剩新枝。

踏青與賞春

在唐人的文獻記載中,與寒食清明相伴的並不總是哀痛逝者的悲傷,由於清明掃墓總是親友集體出行,又是在風清花明的春季,唐人在展墓時,往往攜酒將食,相聚宴飲,許多掃墓活動變形為踏青賞春,酣醉盡興始歸。因此,高宗時即有詔令禁止「寒食上墓,復為歡樂,坐對松樻,檟無戚容。」這類不悲反樂的舉動。玄宗又於開元二十九年(741)專門下詔禁止掃墓宴樂的活動:「寒食上墓,便為燕樂者,見任官與不考前資,殿三年。白身人決一頓。」然而收效甚微,展墓飲酒的風氣屢見不鮮。曹松《鍾陵寒食日與同年裴顏李先輩鄭校書郊外閒遊》:「寒節鍾陵香騎隨,同年相命楚江湄。雲間影過鞦韆女,地上聲喧蹴踘兒。何處寄煙歸草色,誰家送火在花枝。銀瓶冷酒皆傾盡,半卧垂楊自不知。」雖然提到掃墓(何處寄煙歸草色),但主題顯然已經由祭掃變為踏青,相伴的也不再是親戚,而是友人(裴顏、李先輩)與女妓(鄭校書)。白居易《清明夜》:「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獨繞迴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風清月明之時,正適合邀友賞春。

在踏青賞春活動中,唐人常見的娛樂活動有打馬球、蹴鞠、盪鞦韆和鬥雞等。張說《奉和聖制寒食作應制》:「寒食春過半,花穠鳥復嬌。從來禁火日,會接清明朝。斗敵雞殊勝,爭球馬絕調。晴空數雲點,香樹百風搖。改木迎新燧,封田表舊燒。皇情愛嘉節,傳曲與簫韶。」詩中提到了馬球、鬥雞等活動。張籍《寒食內宴》有「廊下御廚分冷食,殿前香騎逐飛球」,描寫的是寒食賜宴並馬球比賽的活動。

寒食時盪鞦韆是一項非常流行的時令活動,因此也有人將寒食節稱為「鞦韆節」。王維《寒食城東即事》:「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里。」白居易《和春深》:「鞦韆細腰女,搖曳主峰斜。」唐末韋莊《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其一:「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鞦韆。」女性流行盪鞦韆的同時,男子往往蹴鞠以為樂。前引曹松詩中即有「雲間影過鞦韆女,地上聲喧蹴踘兒」,又如韋莊詩其五:「雨絲煙柳欲清明,金屋人閑暖鳳笙。永日迢迢無一事,隔街聞築氣球聲。」氣球即蹴鞠。杜甫《清明》:「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可見唐時鞦韆與蹴鞠是全民性的活動。寒食、清明在宮中舉辦蹴鞠比賽,也成為一種時尚。

鬥雞卵與鬥雞是寒食固有的一個節日項目,隋杜台卿《玉燭寶典》:「寒食此節,城市尤多鬥雞卵之戲。」所謂鬥雞卵,指畫或者雕鏤雞蛋互相比賽、饋送的活動。白居易《和春深》其十六:「何處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瓏鏤雞子,宛轉采毯花。」元稹《寒食夜》:「紅染桃花血壓梨,玲瓏雞子斗贏時。」這種活動由於需要靡費大量雞卵,因此屢次被禁止,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即有「禁大寒食以雞卵相饋送」的詔令。唐詩中提到鬥雞活動的作品也很多,太宗為秦王時,喜鬥雞,杜淹有《詠寒食鬥雞應秦王教》:「寒食東郊道,揚韝競出籠。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風。顧敵知心勇,先鳴覺氣雄。長翹頻掃陣,利爪屢通中。飛毛遍綠野,灑血漬芳叢。雖然百戰勝,會自不論功。」此詩為詠鬥雞的名作。另如孟浩然《李少府與王九再來》:「煙火臨寒食,笠歌達曙鍾。喧喧鬥雞道,行樂羨朋從。」描寫的也是寒食時節的鬥雞活動。

可以說,在唐人的寒食與清明詩中,不僅有所愛隔重泉的悲傷,也有太平春市的遊樂,或許在他們的心中,正是因為浮生苦短,逝者難追,所以才要把握住現世的歡樂與美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藝術報 的精彩文章:

仰望星空時,便能和您再次對話
好人是全社會的共同追求

TAG:中國藝術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