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生之錯:晁錯

一生之錯:晁錯

原標題:一生之錯:晁錯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比喻那些有功之臣在建功立業、大事已成之後,輕則棄之不用,重則被殺身亡。這都是自古以來見怪不怪的套路,但是有一個人沒有發揮一點自己的光和熱就被當做「祭品」殺害了,他的死幾乎沒有起到一點作用完全是君主處於自私的念頭,這個人就是晁錯。

晁錯可以說是漢景帝的家臣,早在漢文帝時期,文帝覺得晁錯這個人很聰明、有文化、師從大家,完全可以擔任太子舍人,因此說晁錯是漢景帝的家臣絲毫不為過,晁錯一生有一個目標:


削藩!


不是因為他和藩王之間有什麼私人恩怨,他的這種觀念完全來自於對皇權的崇拜,在藩國人們只認大王不認皇帝,這無疑是對皇權的蔑視。漢文帝在位期間,晁錯不止一次向他提出要削藩,當時藩王們和漢文帝關係尚好,加上剛剛同仇敵愾對付呂氏家族,漢文帝不以為然,直到發生了「吳國世子死亡事件」。吳王和他的兒子到京城拜謁漢文帝,漢文帝為了示好把吳國世子安排在太子劉啟宮中,沒想到兩個血氣方剛的少年一言不合打了起來,太子劉啟用棋盤砸死了吳國世子,兩家就此結下私怨,之後吳楚七國之亂吳王劉濞六十多歲都要皮甲上陣、舉兵造反,可見這件事情對他的打擊有多大。


晁錯正是看到了藩王們的不恭不敬,極力主張要削藩,可惜一直沒有被漢文帝採納,直到漢文帝去世,太子劉啟即位。漢景帝對這位家臣非常信任,甚至超過了丞相。晁錯有一次不小心拆了太廟門口一堵牆,這在古代可是大罪,丞相有權先斬後奏,這罪名差不多相當於挖了皇帝祖宗的墳頭,沒想到漢景帝不但沒怪他,還為他開脫,說這堵牆不是在太廟裡,是在外面,不用治罪。可見君臣二人情誼深厚,可這樣一對「情誼深厚」的君臣表率卻有這麼可悲的結局。


吳楚七國之亂爆發,吳王劉濞打出的旗號是「誅晁錯,清君側」,意思是他不是為了反對漢景帝起兵的,而是要殺了漢景帝身邊天天嚷嚷著要削藩的晁錯。漢景帝一聽到七國造反的消息整個人都慌了,他詢問袁盎這件事情該怎麼辦,漢景帝詢問對象很有問題,袁盎和晁錯一直有矛盾,矛盾大到一個人坐下來,另一個人起身就走,兩個人根本不可能坐在同一個房間里。中國人最講究表面功夫,只要不是血海深仇,總要顧點面子,袁盎和晁錯這麼公開撕破臉,兩人的關係用「極差」來形容都算留情了。袁盎的建議很符合「晁錯仇人」這個設定:殺晁錯。既然劉濞說自己起兵為了殺晁錯,那麼我們先把晁錯殺了,他不就沒理由再造反了嗎?退兵不也順理成章嗎?


漢景帝沉吟良久,同意了。



那天早上,晁錯穿好朝服照例上朝,中尉卻帶著皇帝的命令要求他跟自己走,晁錯看著中尉手裡的刀,似乎有了預感,他笑了笑跟著走了,來到東市,他看了一眼太陽,被腰斬而死。他一直信任的君主,他侍奉一生的帝王——漢景帝,沒有對他說過一句話,之後晁錯還被滅了族。

晁錯死後,七國大軍當然沒有退兵,人家本來就不在乎晁錯,他們的目標由始至終只有一個:漢景帝的皇位。

可憐晁錯一生為景帝出謀劃策,在削藩這件事情上他不帶有任何個人私利,始終認為藩國的存在是對皇權的挑戰,他要鞏固漢景帝的皇位,可惜他信任的漢景帝連讓他留個遺言的機會都不給,把他騙到東市就地處死。「朝衣東市」雖然是用來形容敢於直言的大臣被冤殺,我們卻也不難看出這個詞背後對漢景帝的嘲諷和憤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妝匣玉珍 的精彩文章:

張儀:空手套白狼,全憑一張嘴
鴻門宴一開註定了項羽的失敗

TAG:妝匣玉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