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問摩拜「賣身」:被賤賣?利益相關方的合謀?AT競爭的犧牲品?

三問摩拜「賣身」:被賤賣?利益相關方的合謀?AT競爭的犧牲品?

本文來自全天候科技,閱讀更多請登陸www.awtmt.com或華爾街見聞APP。

4月4日,美團點評CEO王興、摩拜CEO王曉峰發出的內部信確認了「美團全資收購摩拜」這一消息,共享單車領域的明星企業摩拜最終選擇「賣身」,也許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美團、摩拜雙方都並未公布此次交易的價格。全天候科技從摩拜一位投資人處獲悉,美團給摩拜的總估值為27億美金,其中,65%以現金支付,35%換成美團的股票;同時,美團將承接摩拜10億美元的債務。

從美團、摩拜雙方內部信的內容來看,未來美團點評與摩拜將整合各自優勢,在技術、運營、營銷、客戶服務等層面實現資源優化和共享,同時,摩拜的核心管理團隊胡瑋煒、王曉峰、夏一平將繼續留任摩拜擔任原職,美團CEO王興將接替李斌,出任摩拜董事長。

摩拜為何放棄了接受融資、與ofo合併等出路,選擇賣身給美團?37億美元的總對價算不算賤賣?我們試圖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

有摩拜的投資人認為,摩拜被賤賣了,而這背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團與摩拜有著高度重疊的投資方,他們可能在美團收購摩拜一案中形成利益關聯方,左右董事會的決意。

圖:摩拜融資歷史   來源:摩拜官網

圖:美團點評融資歷史    來源:企查查

對於美團給摩拜開出的37億美元總對價,妙雲基金合伙人楊億成認為,這個估值還是太高,他表示,「共享單車幾乎沒有現金流,主要就是資產,而且共享單車最近估值都在下降。現在這個估值可能是由於線下管理和車輛維護更好等運營因素。不過這個37億美金的估值還是有點偏高。大家之所以搶滴滴和單車,是因為共享經濟里,共享出行佔據總體量的40%左右,而且這個行業在中國非常容易破局。」

與其持同樣觀點的還有一家共享單車平台的CEO李林。他告訴全天候科技,「摩拜能拿到這樣的估值已經非常不錯,繼續(獨立)走下去它將會更加貶值,因為目前共享單車行業最大的痛點就是不能實現收支平衡,而物聯網的邏輯,又需要它必須在第一次變現ToC端的時候就要實現收支平衡,因為它的二次變現ToB端面向商戶服務的周期會比較長。」

李林這樣算了一筆賬:目前一輛單車以1000元成本,2年(約700天)壽命計算,一天的成本約為1.5元;一天的運維成本大概是0.7元,再加上每天維修配件的成本(約0.5元),綜合下來,每輛車每天要有3到4元的盈利才能掙回成本,而目前共享單車企業也僅在少數城市能實現這樣的盈利。

3月23日,科技部火炬中心、中關村管委會、長城戰略諮詢、中關村銀行聯合發布的《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顯示,摩拜、ofo均以26億美元的估值共同位列中國獨角獸第40名。而在3月13日,ofo宣布完成由阿里巴巴領投的E2-1輪融資8.66億美元融資,有業內人士預計其估值將超30億美元。不過,關於摩拜此前的估值,媒體上也有38億美金、50億美金甚至60億美金的版本。據鉛筆道報道,摩拜最新一輪融資後估值達38億美金,對於後進入的「接盤俠」而言,摩拜「27億美金」的估值的確算的上被賤賣。

摩拜被出售前,自身依然不具備造血功能。事實上,在2017年冬天,對於沒有拿到充足資金的摩拜和ofo來說,都是凜冬時刻。據媒體報道,摩拜和ofo從2017年11月開始均開始進行人員優化,在多個城市解僱外包兼職人員,部分城市車輛運維近乎處在停擺狀態。

李林說,「在接下來如果行業內的企業還無法解決收支平衡問題,最後的命運只能是被賤賣或是成為由巨頭純粹的補貼公司。」


賣身美團前,摩拜面前還有其它可能的出路:它還可以引入軟銀、滴滴的戰略投資,繼續獨立奮戰大出行,或者實現與頭號競爭對手ofo的合併。

4月3日,在美團收購摩拜的官方消息公布之前,《新京報》援引接近摩拜方面人士說法稱,滴滴和軟銀欲10億美元投資摩拜,估值45億美元;儘管滴滴事後官方否認參與競標。

此外,近期摩拜與ofo走向合併的可能性一度開始顯現。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不少投資人表態,希望摩拜與ofo合併,從而減少不必要的競爭。但摩拜與ofo長期以來都明確否認有合併的可能。

直到今年3月,ofo創始人兼CEO戴威開始「鬆口」。3月26日,戴威在接受36氪採訪的一篇文章里明確表示,關於合併問題已經與摩拜高層聊過多次,跟摩拜「一切皆有可能。」

但摩拜董事會最終決定出售給美團,這是各方力量激烈鬥爭的結果。

媒體鉛筆道援引消息稱,在昨日晚間舉行的摩拜股東會上,各方意見發生分歧。關於是否賣身美團一事,摩拜的天使投資人、董事長李斌、創始人兼總裁胡煒煒都同意賣,而CEO王曉峰則堅持繼續獨立發展。

李斌、胡瑋煒、王曉峰是摩拜的三大核心高管。企查查的資料顯示,三人在「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分別為:36.12%、29.25%、20%。但目前不確定「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是囊括摩拜所有業務。

王曉峰最終拗不過董事會的決意。據說他在當日股東會上感嘆:「規則就是規則,投票就是投票,如果大家做了這個決定,希望大家不要後悔。」

除了高管意見不統一,摩拜的其他股東意見分歧也不小。昨日摩拜股東大會期間,在會議還在進行時,大量重要信息(包括表決結果)就已陸續傳到了各媒體手中,而從媒體的報道來看,大多數論調為摩拜將賣給美團。泄露這些信息的很可能是摩拜的股東或核心團隊成員,「不計後果」地提前泄露信息,一定程度上是在絢然他們的訴求——賣掉摩拜。

不過,在正式結果宣布前,摩拜多位B、C輪融資的投資人曾在4月3日上午11點左右否認「摩拜賣身美團」的消息,並稱「消息嚴重不實,不會這麼傻在格局這麼好的情況下發生這種事。」

分歧背後無非就是利益。有消息稱,軟銀滴滴給出的10億美元投資,是增資,目的在於推動摩拜公司業務發展,並不是給股東套現的,急於退出的股東顯然對這筆潛在的投資沒感覺;也有摩拜的股東認為,美團開出的條件令摩拜遭「賤賣」。

一位VC投資人對全天候科技表示:(共享單車)這個領域花錢太多了,所以需要綁定一個大傢伙,不然,(摩拜)持續融資(股權)稀釋也比較多,這可能是摩拜董事會最終決定賣掉摩拜的一個核心原因。


據《新京報》報道,此次交易後,摩拜A、B輪投資人及創始團隊將以7.5億美金現金出局,儘管王興強調摩拜的核心團隊將保留原職。

可以肯定的是,摩拜的早期投資人、原董事長李斌已經「完全退出」。從李斌的太太王屹芝發布的朋友圈看,李斌退出摩拜「悲喜交加」,她說,「過去的幾周,李斌的唏噓每天都在增長,昨晚股東會開完,他第一時間給我打了電話,語氣里,他是悲多於喜。」媒體稱,此前王興已與李斌就收購摩拜一事談了半年時間。

王興對吞下摩拜有著濃厚的興趣。

早在2016年10月,摩拜的C+ 輪融資時,美團王興(個人)就參與其中。今年2月初,媒體再次曝出消息稱,美團領投了摩拜的E輪融資,但美團之後官方予以否認。

近日,王興接受國外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採訪時稱,美團要做一站式生活服務平台;對於美團不斷擴張的邊界,他解釋說,「雖然我們看起來像是在發展很多不同的業務,但實際我們只聚焦一件事情。仔細觀察所有垂直領域後,你會發現他們總會在某個用戶群體形成交集;就餐、點餐、看電影、旅遊、租車的用戶基本上就是同一群人。」

對於出行這個領域,王興表現的志在必得。去年底,美團開始在南京測試打車業務;今年3月,美團打車強勢登陸上海,以挑戰者姿態,通過大額補貼肉搏滴滴。王興公開宣稱,美團在出行市場的目標是搶佔1/3的份額。

而出行市場的霸主滴滴的野心是,要圍繞乘客和司機,打造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做共享新能源汽車運營商和智慧交通建設的引領者。滴滴不僅是ofo的大股東,自己還扶持了小藍單車,自創了單車品牌青桔。而對生活服務領域志在必得的還有阿里,它也在試圖通過控制ofo,扶持哈羅單車而掌控整個單車格局。

對於美團而言,拿下摩拜,可以在其出行業務上迅速補上單車這一環,對標滴滴和阿里的單車業務。

此前有媒體稱,美團正在接觸投行,計劃2018年內實現香港IPO,目標估值600億美元。王興在近日接受the information時公開談及美團的IPO,他說,「過去幾年中,美團一直致力於讓公司可以隨時IPO」。對於正在籌劃IPO的美團來說,吞下摩拜不失為一個支撐估值的好故事。

除了王興,推動美團收購摩拜的可能還有馬化騰。

公開資料顯示,摩拜自2015年以來,先後完成了13筆融資,其第一大股東就是騰訊。

早在摩拜和ofo陷入「拼殺」困局,外界猜測兩家將合併時,一位騰訊系投資人就曾表示:「(摩拜和ofo)合併並不是唯一出路,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騰訊生態開放,鼓勵內部競爭。」他認為,合併能結束暫時的戰爭,但不排除未來會有其他競爭者。這或許就是對美團收購摩拜的一個暗示。

多家媒體爆料,美團此次「吞下」摩拜,就是騰訊在背後助力。《第一財經》報道稱,摩拜管理團隊在整個體系內沒有否決權,當所有優先股股東的股權中超過50%,重大事項就可以生效,4月3日晚的摩拜股東會博弈就在於此。對於騰訊而言,其目的就是想要美團接盤,從而擁有更多的「彈藥」來抗衡滴滴,進而阻擊阿里。

用摩拜CEO王曉峰的話說:「胳膊擰不過大腿,在中國,創業公司永遠繞不開各種巨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爾街見聞 的精彩文章:

反對關稅和貿易戰 這位「里根老臣」或將接替科恩
如果Spotify IPO成功,那麼華爾街的麻煩就大了?

TAG:華爾街見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