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硬碟介面都有哪些?到底什麼介面好?

硬碟介面都有哪些?到底什麼介面好?

1 ATA

ATA的另一個稱呼更有名,叫IDE。然而,IDE這個名字不是介面的名字,而是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意思是將電路集成進磁碟驅動器內,這樣安裝比較方便。所以,SATA也是IDE。然而IDE這個叫法真的太普遍了,大多數人都用IDE來代指ATA,所以很多人也就將錯就錯了。

IDE也指傳統硬碟的工作模式,對應的是AHCI。AHCI技術更先進,支持熱插拔而且速度更快(尤其對於固態硬碟而言)。總之一句話,裝系統之前,進BIOS里把AHCI打開,然後再裝系統。如果裝完系統之後還是IDE模式,盡量不要改了,因為可能會進不去系統。但是XP等老系統用戶不要用AHCI,因為XP不支持。

ATA介面是用40針連接器連接的,因為是並行介面。連接線很寬,帶狀的,一個介面可以帶兩個設備,一主一從,一般優先從主盤啟動。比較牢固,插拔很吃力,而且帶狀的連接線對於機箱風道是很麻煩的。針狀的介面也容易損壞(尤其是筆記本用的44針ATA介面)。速度從最初的3.3MB/s到最終的133MB/s(並行介面的傳輸是以位元組Byte為單位的)。

因為各種缺點,而且並行埠提升速度遭遇瓶頸,所以SATA出現了。

2 SATA

SATA就是Serial ATA,串列的ATA。然而區別實在太大的,供電不同了(很寬的15線供電口,然而一般只有4根線是有用的,對於筆記本硬碟而言一般只要2根5v供電),介面小了好多倍(7根連接線,還是觸點式的)。速度是1.5/3/6Gbps(轉換成GB/s需要除以8),半雙工。這樣的速度對於機械硬碟而言綽綽有餘,對於早期的和低端的固態硬碟也是足夠的。在AHCI模式下支持熱插拔(但是不建議,因為一般的ATA要盡量減少插拔,避免損壞)。

3 mSATA 是個雞肋玩意兒。就是把SATA變小了,可以插在主板上了,為小尺寸固態硬碟設計的。看上去介面和mini PCI-E極其相似,然而實際定義上完全不同。然而速度還是6Gbps。而且產品價格比較高,設計偏小則限制了容量和性能,已經被逐漸淘汰。

4 SATA-Express

為解決SATA帶寬只有6Gbps而準備的,然而超級雞肋。之前SATA-E使用PCI-E2.0 x2通道,也就是雙向都是1GB/s,8Gbps(宣傳是10Gbps,實際上應該是10GT/s,但是PCI-E是特殊的,10bit數據里只有8bit是有效的,所以要打一些折扣),提升了一些。然而,SATA-E介面非常的寬,因為一個SATA-E需要佔用2個普通的SATA介面和一個額外的介面,所以線的數量異常多(有種ATA詐屍了的感覺),連接線也比較貴,卻不帶供電。而佔用了兩個SATA介面(也就是2個6Gbps)和一個額外的介面的結果就是8Gbps,根本沒有提高多少。當然,因為是PCI-E的,所以支持全雙工(SATA是半雙工),但是單向速度還是不夠快。所以,支持這個坑爹玩意兒的設備很少,Z87主板只支持1個,而支持這個介面的硬碟幾乎沒有。只能說,玩脫了。現在也有支持PCI-E3.0通道的SATA-E了,然並卵,沒有設備,只能靠向下兼容來維持存在感。

5 PCI-E

既然PCI-E比較好,直接用不就完了!所以有一些PCI-E介面的SSD,像顯卡一樣插在主板上,固定在機箱擴展槽位。比如英特爾750的PCI-E版。因為是PCI-E的,所以有些產品(x4通道的)支持NVMe,所以速度可以非常快。當然,喪心病狂一些,直接加到16通道的PCI-E3.0也是可能的,雖然現在不存在,但是已經有相關的轉接卡在賣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處女座的小麻煩 的精彩文章:

英特爾冥王峽谷NUC評測:性能超越GTX 1050 Ti
更改 Ubuntu 內核參數

TAG:處女座的小麻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