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父母爭吵,孩子心靈的地震

父母爭吵,孩子心靈的地震

朋友L與老公當著7歲女兒的面,爭吵起來。雙方誰也不相讓,話越說越過分。

女兒一臉迷茫地看看爸爸,又看看媽媽,嚇得雙唇緊閉,不敢開口。

爭吵到最後,氣急敗壞的老公,「咚」的一聲摔門而出。

套用張愛玲話說:婚姻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每個光鮮亮麗的背後,可能暗藏著千瘡百孔。

上次和朋友們聚會,聊起老公,一個朋友總結陳詞,「別人說『再美滿的婚姻,也會有100次想離婚,50次想要掐死對方的念頭』。」其他人難得心有靈犀地同時脫口而出,「怎麼只(50次)?!」

心理學把人際的爭吵視為一種能量很強的信息溝通方式。溝通的雙方,不僅是信息的交換,而且還包含個人的情感、心理需要、態度、價值觀等等的傳遞與交換。爭吵是一種對話的暴力,目的是為了攻擊對方,保護自己。

孩子有多害怕父母爭吵,毋庸置疑。

前不久,揚州一名14歲的男孩,因為厭倦父母爭吵不斷,從29樓跳了下去。

說夫妻爭吵,是殺死孩子的兇手,也不為過。看得見的傷害,我們容易注意到。而那些暫時看不見的心理傷害,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父母經常爭吵的家庭出來的孩子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性格孤僻、不自信、對生活灰心失望,患抑鬱症的概率可堪比單親家庭。

弗洛伊德說:「一個人童年時期的經歷雖然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逐漸被淡忘,甚至在意識層中消失,但卻會頑固地潛藏於潛意識中,對人的一生產生恆久的影響力。」

朋友A對此深有體會。她小時候生活在父母不和的家庭,以致於到現在,儘管她本身已經很優秀,卻一直為自己缺乏自信而苦惱。

難怪連美國家庭治療大師維吉尼亞·薩提亞都說:無論國王還是農夫,只要他家庭和睦,便是世界最幸福的人。

可喜的是,有不少父母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因而儘可能地讓爭吵遠離孩子的生活。

在朋友圈看到一個朋友發的:「你等著,明天再和你算帳!!!!!!」

那語氣,如果是手寫,必定是力透紙背。問之原因,她說和老公約架呢。孩子現在在家,懶得吵。她起初發過來的每句話後面都帶好幾個感嘆號。慢慢的,語氣緩和很多。到最後,她說,和你這麼一聊,發現自己也有不對的地方,好像這架不用吵了。

有一個讀者朋友和我分享,她與父母住同一個小區。每當他倆感覺不對勁時,就趕緊將兒子安置在父母家。倆人針尖對麥芒地爭執、大吵、發泄,將想要表達的想法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這種吵架,他們稱之為「情感排毒療法」。毒排完了,兩人像拔了毛的刺蝟,才「夫妻雙雙把『家』還」,將兒子接回來。

還有朋友提議說,吵架就讓孩子回房間,避開父母爭吵的場面。《神秘巨星》里爸爸打媽媽前,倒是不忘讓孩子們先進房間。可是孩子照樣能夠聽到動靜,照樣會偷看施暴畫面,照樣會害怕得咬緊牙關不敢哭。

每次看美劇,總羨慕劇中的父母善於處理情緒:他們能夠正面、積極地溝通,不指責不積壓情緒。而在中國,大多數人習慣先做「忍者神龜」,實在控制不了才讓壞情緒如同洪水一般決堤而下,根本來不及讓孩子遠離「戰場」。

如果在孩子面前發生了激烈地爭吵,千萬不要對孩子說以下這類話:

都是因為你。

如果沒有你,我就不用繼續忍受,早就和他/她一拍兩散了。

這些話無疑就是殺死孩子自尊自愛的兇手,會將孩子推入萬劫不復的情感深淵。會導致孩子嚴重懷疑自己不夠好,不配得到愛,會以為自己是一切爭吵的罪魁禍首。

內心再強大的孩子,由於天生對父母無條件的愛,很難做到獨自化解父母爭吵的負面情緒。這種情緒累積到極致,必定釀成慘禍。

近日,重慶夫妻二人因教育問題引發爭吵並發生肢體衝突,9歲的女兒在卧室內悄悄跳樓自殺。

發生爭吵後,父母應及時將孩子從爭吵的漩渦中抽離開來。

文首的L在老公甩門離開後,抱住瑟瑟發抖的女兒,對她說:「別害怕,寶貝。爸爸媽媽吵架是因為觀念不同。這不是你的錯。」

如果無法迴避,就想方設法地將傷害降到最低。這樣做的意義:

1、讓孩子做回孩子。

我們與孩子,就應該像顧城所說:「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大人負責給予愛,孩子負責接受愛,就好。

如果讓一個孩子過多地參與成人的生活,就會打擾他內在的成長,使他無法建構內在的自我。這樣的孩子有可能會成為大人的犧牲品。

狄更斯在《老古玩店》里刻畫了一個機靈、睿智、善良、人見人愛的十歲孤兒女孩妮爾。外公賭博徹夜不歸,她一人守著古玩店,哀傷而不能眠。外公賭光家產,流浪途中她毫無怨言地挑起生活的重擔。

她那與年齡不符的成熟與穩重,終因承擔得太多太重而香消玉殞。

2、 讓孩子有正確的婚姻觀。

婚姻的本質是兩個原生家庭之間的相互博弈。即使父母不和諧,也不能因此就放棄對子女正確婚姻觀的培養。所謂的「門當戶對」,更多的是指家庭教養、思想觀念、行為習慣、能力見識等等方面的對等。

《肖申克的救贖》里講到,很多邢滿釋放的犯人,由於不適應獄外的生活,會千萬百計地尋找犯罪機會以再次入獄。而原生家庭對於孩子來說,一旦處理不好,就會成為終生的牢籠。

現在擁有幸福家庭的A說,幸虧當年每到寒暑假,她媽總趕她去她姑媽家住一段時間,並不厭其煩地告訴她,「你姑姑姑夫這樣,才是婚姻該有的樣子。」

不管原生家庭如何,一定要讓孩子對構建良好的親密關係心懷幻想。有一句名言說得好:一個人最大的破產是絕望,一個人最大的資產是希望。

無論孩子是否表現出害怕,親歷爭吵後,父母都要做好以下工作。

回答孩子的疑問,鼓勵或引導TA表達想法

有些父母吵架後拿孩子撒氣,對孩子來說無疑於雪上加霜。

讓孩子提問或者自由表達,可以讓孩子的緊張情緒得以釋放,釋放是救贖的前奏。

負面情緒如果不及時清理,就會導致積壓,成為性格冰山以下的部分。高強度高密度的負面情緒,甚至會導致孩子走向自閉。如同電影《素媛》里,那個幫助他人卻被性侵的小女孩兒。

對孩子表衷心

如果不是原則性的爭吵,可以告訴孩子,儘管爸爸媽媽發生爭吵,但我們依然相愛,不會因為這次爭吵而離婚。

在夫妻講和的這段時間,可以請孩子幫忙,向對方傳達善意,這樣會讓孩子有力量感,從而產生必要的自信心。

給足孩子安全感

夫妻矛盾恢復期間,千萬不要說一套做一套。一面安撫孩子說永遠愛他。一面又因為不想回家面對對方,而將一些諸如加班、聚會、短途旅遊、出差之類的幌子搬出來安撫孩子。

婚姻的大廈風雨飄搖之際,作為父母,一定要當好孩子的定海神針。讓孩子從父母的行動中得出結論:即使父母不相愛,他們對我還是和從前一樣好。

台灣學者傅佩榮說:人若沒有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就很難展開一個正常的生命。

有個上海朋友,40歲、單身、和父母住在一起。

他父母之間的關係很差,老倆口70多了,動轍爭吵不說,還經常將氣撒在惟一的兒子身上。朋友之所以不搬出父母家,也是擔心父母沒有他這個「出氣筒」會氣壞了身子。從小到大,他一直就是這麼過來的。

用孩子一生的幸福為代價來替父母的感情買單,簡直太可怕了。

不要讓孩子站隊

不在孩子面前抱怨對方,不攻擊對方的人格,特別不要讓孩子恨對方。

從心理學上說,讓孩子站隊,試圖拉孩子加入自己的盟軍,會造成孩子內心的撕裂感。一端是孩子深愛的爸爸,一端是孩子深愛的媽媽。既然愛孩子,又何必讓孩子左右為難?一旦在孩子心中播下仇恨的種子,總有一天,孩子會以同樣的情感來面對你。

雙方講和後,與孩子做必要的溝通

溝通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明白,雖然爸爸媽媽的觀點仍然不一致。但通過爭吵,才意識到原來可以求同存異。這會讓孩子漸漸地會明白,爭吵是溝通的一種,如果處理得當,並非毫無意義。

父母的爭吵,在孩子的心中,就是一場心靈的地震。爭吵後的善後,對孩子來說,重要性不亞於心靈的救贖和災後重建工作。

但說到底最好的辦法,是父母之間避免激烈的衝突和爭吵,還孩子一個溫馨寧靜有愛的家。孩子需要的是精神上的照顧和理解,這才是愛孩子的關鍵所在。

親愛的讀者,針對本文你有什麼什麼想說的呢?歡迎留言分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假裝治癒系 的精彩文章:

別讓人家孩子的光,照見自家孩子的傷

TAG:假裝治癒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