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今兒個清明節,老北京的這些講究您知道嗎?

今兒個清明節,老北京的這些講究您知道嗎?

清明節來歷

清明節又叫寒食節、踏青節,正是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習俗。清明節又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1-2日。這天禁煙火,只吃冷食。

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後來因為寒食和清明離的較近,所以人們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過清明節,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時年八節」是指我國古代最重要的八個節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清明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老北京清明的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祭祖掃墓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自古以來,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清明節祭掃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紀念碑,已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形式。

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云:「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插柳

民諺中有這樣的話:「清明不插柳,紅顏變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那麼,為什麼要在清明節期間插柳呢?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一說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二說是為了為了避邪。三說是為了紀念介子推。四說是為了預報天氣。

關於插柳可以預報天氣的說法由來已久。古諺就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俗話也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而在生活上,柳條是插在土壤中就能成活。柳條插到哪裡,就活到哪裡。只要年年插柳,便可處處成蔭。

明清時代,不僅插柳於門,而且簪柳於首。簪柳在不同地區風俗有所不同,或男女皆戴,或婦女戴,或兒童戴,以戴柳為柳毛、柳尖、嫩柳、柳葉等。簪柳的用意有些不同說法,一般認為是為了保持青春。

清明插柳戴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放風箏

清明時節還有放風箏的習俗,這是健身活動,亦是那時的遊樂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老北京時風箏製作更為精巧,那時有被稱為「曹氏風箏」、「風箏金」、「風箏哈」、「風箏馬」等流派的風箏。風箏可在廟會集市上購買,也有自家製作的,如兒童自製的稱為「屁簾兒」的簡易風箏。陽春三月在郊外山野或四合院內外廣闊之地放風箏,沐浴著陽光,吸著清新空氣,或拉線奔跑或昂首仰視從而心曠神怡,人體氣血暢通。

盪鞦韆

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叩拜城隍爺

在這一天要去城隍廟燒香叩拜求籤還願問卜,在明清民國時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廟,香火亦以那時最盛。城隍廟裡供奉的「城隍爺」,是那時百姓信奉灶王爺、財神爺外最信奉的神佛。

城隍廟在每年的清明節開放時,人們紛紛前往求願,為天旱求雨(多雨時求晴),出門求平安、有病企求康復,為死者祈禱冥福等諸事焚香拜神,那時廟會內外異常熱鬧,廟內有戲台演戲,廟外商品貨什雜陳。

踏青

清明節正是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習俗。春風拂面、百花齊放、楊柳泛青,清明的時節最適合出遊賞春踏青,在這春意盎然的季節,攜帶家人或者邀上三五個好友,一起去感受春天的鳥語花香,呼吸著大自然最淳樸的氣息,感受著大自然饋贈的美好生活,一切都那麼愜意。

清明節的祝詞

清明是可以說快樂的說法其實已延續很長時間,不能說清明節快樂是近兩年才冒出的說法。

之所以可以說「清明節快樂」,是因為清明節是春季最重要的節日,它將寒食節、上巳節等節日糅合在一起。清明節的主題不只是掃墓,更重要的是把掃墓和踏青相結合。清明節並不是悲傷的節日,祭奠先祖,除了表達對先人的哀思,也使後人獲得了精神慰藉。而踏青郊遊作為清明節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為了讓人們感受春天的生機勃勃,滿懷積極的生活態度。

其實關於清明節安康的說法也有人說不適合。「安康」本指的是社稷安泰,人民康樂,並沒有平安健康的意思!

而有觀點認為,當今社會文化中的清明節,是與祭祖、掃墓這樣的活動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祭祖和掃墓不一定意味著悲傷,但是一定意味著莊重、肅穆,這種環境與「快樂」是萬萬不搭邊的。

老北京清明吃什麼?

清明除了祭祖、掃墓和踏青,品嘗時令美味也是一大特色,特殊時節品味獨特美食,感受傳統節日的氣息,更多的是對先輩的緬懷。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

在咱們北京,大家都吃些什麼呢?當然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寒食十三絕」。

驢打滾

又稱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它是用黃米夾餡捲成的長卷,因卷下鋪黃豆面,吃時將長卷滾上豆面,樣子頗似驢兒打滾,因此得名。《燕都小食品雜詠》中就說:「黃豆黏米,蒸熟,裹以紅糖水餡,滾於炒豆面中,置盤上售之,取名「驢打滾」真不可思議之稱也。」

特點:豆香餡甜,入口綿軟,別具風味。

艾窩窩

是一款用糯米製作的老北京風味小吃,其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明萬曆年間,原為「御艾窩窩」,後來在明代傳入民間,《金瓶梅》中記錄當時流行的美味中就有艾窩窩。艾窩窩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的功效。

特點:色澤雪白,形如球狀,質地粘軟,口味香甜。

糖耳朵

又稱蜜麻花,北京小吃中常見的名品之一,因成形後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宜在秋、冬、春季食,因為夏季炎熱,糖稀容易脫落,不易吃。

特點:色澤棕黃油亮,質地綿潤鬆軟,甜蜜可口。

糖火燒

北京人常吃的早點小吃之一,已有300多年歷史,原為河北小吃,後傳入北京。因其用缸作成爐子,將燒餅生坯直接貼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老北京人都知道通州有三寶,其中之一就是大順齋的糖火燒,據說上世紀六十年代來訪的外國政要還特意帶它回國呢。

特點:香甜可口,酥脆。

薑絲排叉

不但是北京傳統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一個品種,因其食用時有鮮姜味而得名,具有抗癌、清熱解毒、潤脾醒胃、增進食慾的功效。茶菜是滿族、回族禮儀性食品。滿族人在設席宴客時,習慣用茶及茶食為先,然後才是冷葷、熱菜、甜食、湯等,一定按順序上。回族人不飲酒,但為了禮節,多以茶代酒,因而茶菜是必不可少的。

特點:酥、甜、香,食用時有姜味。

焦圈

北京特有的一種炸制食品,碗口大小,形似手鐲。可貯存十天半月,質不變,酥脆不皮。焦圈常與北京小吃豆汁兒搭配食用。但是在今天的營養學看來,太過油膩,最好少吃。

特點:色澤深黃,焦香酥脆,風味獨特。

饊子麻花

古名為「環餅」、「寒具」,饊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深受百姓喜愛。秦漢以來就成為寒食節的必吃食品之一。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中十分清楚地交待說:「寒具即食饊也,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

特點:顏色棕黃,質地酥脆,香甜可口,有人形容說「嚼著驚動十里人」。

豌豆黃

豌豆黃是北京傳統小吃,是北京春夏季節一種應時佳品。豌豆利小便、止渴,和中下氣。按北京習俗,農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黃。北京的豌豆黃分宮廷和民間兩種,故事裡又和慈禧老佛爺有關,據傳說西太后最喜歡吃了。

特點:色澤淺黃、細膩、純凈,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涼爽口。

螺絲轉兒

是老北京的一種麵食,因其形似而得名,外皮是一根根極細的面絲,一碰即酥。舊時小吃店常把當天售不完的螺螄轉兒,用微火烤乾水分再賣,烤乾了叫「干迸兒」,用於下酒,所以北京有句口頭語「干迸兒就酒嘎巴脆」。

特點:香甜酥脆。

奶油炸糕

北京小吃中奶油炸糕是富有營養的小吃品種。炸糕做起來比較講究,用的油以胡麻油最好,其它油就差些,火候也非常重要。主要製作材料是麵粉,配料是雞蛋液、香草粉、奶油,調料是白糖,通過大火炸制而成。

特點:呈圓形,外焦里嫩,香味濃郁,易於消化。

硬面餑餑

過去

北京小吃中夜間供應的一種麵食,也是常見品種之一。是一種似燒餅大小的混糖戧面火燒,入口有咬勁,微甜且香,用手一掰掉渣。由於人們生活習慣改變、生活水平的提高,走街串巷賣小吃的減少,這種小吃也斷了檔,現在已經「無影無蹤」。

特點:筋道香甜。

麻醬燒餅

是北方的特色小吃之一,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都可以買到。麻醬燒餅的做法有很多,根據平時做烙餅的原理也可以改良出很多種做法。

特點:口感香酥,入口之後層次分明而且鬆軟可口。

薩其馬

滿族的一種食物,清代關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原意是「狗奶子蘸糖」,是將麵條炸熟後,用糖混合成小塊。

特點:色澤米黃,口感酥鬆綿軟,香甜可口。

綜合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蔣介石為求蘇聯打日本,同意外蒙獨立
今天就幾則歷史謠言進行闢謠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