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變成Loser的5個標誌
昨天我去看了斯皮爾伯格的《頭號玩家》,裡面有一句致敬《超人》的話:
有些人讀過《戰爭與和平》,只認為這是一個單純的冒險故事。而有的人讀了口香糖包裝上的原料列單就能解鎖宇宙的秘密。(這句話來自超人死敵萊克斯·盧瑟)
巧了,正好今天要寫一篇關於loser的文章,可以引用一句盧瑟的名言。
開個玩笑。
這句話的大意就是:一秒鐘就能看懂事情本質的人,跟花一輩子才能看清事物本質的人,命運當然是不一樣的。
前者可以算是成功人士,後者可能就是我們說的loser了。
當然我說的loser並不是依靠金錢來衡量的,而是看這個人的生活狀態和事業成就。
因為金錢的多少往往只是你一時的狀態,而你的生活狀態和事業成就則是對你長期的KPI考核。
為什麼說是長期呢?因為每個人都有運氣好壞,偶爾處於高峰或者低谷是正常的,暫時的窮富根本不重要。
而一個人的成就和生活狀態則是你一個又一個的選擇和努力決定的,更多的是主觀因素影響的,是你自己能夠決定的。
那麼一個人成為loser的標誌是什麼呢?
1
看誰都是傻逼:批判別人的時間遠比批判自己的多
我始終認為最大的loser就是噴子,因為他們始終都在噴別人,而不願意想想辦法改變自己。
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批判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批判,因為他們根本不會獨立思考,更沒有任何相關知識,只是為了噴而噴。他們的核心驅動力就是「老子天下最聰明,別人全都是傻逼」。
他們花了無數時間來批判別人,自己卻沒有絲毫成長。
周天,我在百度學術微信發了一篇北大哲學教授吳飛的一篇關於平衡學術工作和生活的文章。
很多參加吳飛老師講座的博士、碩士都覺得自己受了很大的啟發。我看完那篇稿子也覺得確實如此,講得非常好。
結果就有噴子在底下評論說:
你一個搞哲學的,能給自然科學提建議么,別瞎說了;
我查了一下你是搞宗教的,估計你也不懂啥;
你這就叫眼界窄,你要是有機會出國看看就知道你說的站不住腳了……
你知道吳老師是中國哲學學術界少壯派的領軍人物么?你知道吳飛老師是哈佛博士么?你知道哲學在自然科學裡的作用么?
說這些不是為了秀優越,而是這些噴子真的讓人生氣。
這樣的人往往不會聚焦自己的問題,不管多久都是同一副論調:你怎麼這麼傻逼?但是別人到底怎麼傻逼,這些人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而且論點也往往站不住腳。
但是他們有一個優點,那就是特別有自信,不管生活把他們打翻在地多少次,他們都會一邊嘲笑別人,一邊想著:你們這些傻逼,比我可差遠了。然後一如既往地做自己。
2
過於敏感脆弱:廉價自尊心泛濫
馮侖在《中國合伙人》里有一句話,大意是:在中國做生意,給人磕頭下跪是常有的事兒。
這個世界並不是完全理想主義的,完全的正義和光明是不存在的。一個人想由青澀變到成熟,不挨幾次「生活的胖揍」是不可能的。
Loser總是強調自尊心,總是一本正經地發著自己的小脾氣。
這就是杜月笙說的,上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下等人有脾氣沒本事。
喬布斯也曾經說過:最頂尖人才的自尊心是不需要呵護的。
歸根結底,真正優秀的人才關注的是如何把工作做到極致,而那些庸纔則自私得多,他們想的永遠是「我」,工作怎麼讓「我」受委屈了,花這麼多時間做這件事「我」虧了……
如果一個人總是期待有人能來照顧一下自己的自尊心,出了問題被責備第一時間不是想著這件事我怎麼錯了,而是想著老闆怎麼這麼不尊重我,那這個人是不會有什麼成就的。
3
缺乏建設性:凡事先想「我做不到」
我最近談了一個新的項目,需要大量的作者和編輯來幫我寫稿和審稿,而且需要一個新的合伙人來專門配合這項工作。
如果這一項工作能做成,合伙人一年也能分到20W+。
但是當我找到一個原以為非常理想的合伙人的時候,他卻反覆跟我說這個事情做不成:
作者從哪裡找,根本不可能有這麼多優質作者;
甲方要求拍視頻,我們去哪裡找那麼多視頻創作團隊;
最開始的前期資金從哪來,你根本不可能先期投幾十萬啟動項目……
後來我果斷放棄了這個合伙人,而我現在手上有20位優質作者、兩個知名短視頻媒體的創作團隊,資金的問題也跟甲方協商解決了……
這種人就是那種缺乏假設性的人,對一切機會和可能性都表示否定(不是那種獨立思考後的疑問),最後什麼都做不成。
曾經有人問羅振宇和脫不花,你們為什麼會選擇快刀做合伙人?最看重他的什麼能力?
脫不花回答:建設性。
「快刀有個特別突出的優點,無論我和羅胖提什麼需求,他的第一反應是拿本先記下來,而不是急於否定。這種能力真的太寶貴了。」
人生本來就有一個一個的困難,凡事你都先用一個圈把自己框住,連試一下都不敢,你又怎麼可能有成功的機會呢?
4
沒有特點:同質化造成競爭力降低
Loser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特點」。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人就像一個工業製成品,從媽媽的肚子里生出來,經過大體類似的教育培養,走上社會後又像一件又一件的工具一樣發揮自己的作用。
工業化的最大特徵是什麼?就是標準化!
管理學之父泰勒曾經發現:
如果讓一個人獨立生產一枚釘子,他每天只能生產12枚釘子。
如果讓一幫人分工協作,每個人分別負責捶打、拋光等環節,那平均下來一個人一天可以生產3600枚釘子。
亨利·福特根據這個理念創立了流水線生產制度,大大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但是產品和產品的差異性也因此沒有了。
這個社會用大致相似的教育模式和社會體制把我們培養出來,本身就註定我們跟別人可能是很類似的,但是這種「類似」並不能讓我們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勝出。
因為人類社會整體「培養人」的效率上升了,但是作為個體,因為同質化,競爭能力可能反而是下降的。
你去看那些成功人士,他們總是有一些能跟普羅大眾區分出來的特質,而那些loser的人生軌跡,則往往是「沒什麼特別」。
我有一個不很正向的例子:
大家都知道著名畫家達利,從小就是一個渴望別人關注但又平平無奇的孩子。
後來他想了一個很特別的辦法,就是長期不洗澡,用油膩的頭髮和嚴重的體味來昭示自己的特殊。再後來他甚至從很高的樓梯上跳下來吸引別人的關注,結果是摔斷腿在醫院躺了幾個月。
後來達利的畫也是通過求新求異贏得關注。很多研究者認為達利的很多畫其實就是在故意求異,當然達利成功了。
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說「人無癖不可交」,其實意思就是說一個沒什麼特點的人是不值得交的。
5
思維結構長期不變;拒絕學習和開拓眼界
知名的投資大師查理·芒格是我特別推崇的智慧導師,他曾經說過一句話,大意是:如果你的思維模型跟一年前沒什麼變化,那就說明你這一年虛度了。
很多人的思維結構是長期不變的,因為一方面他們根本就不學習也不讀書,更不願意去開拓自己的眼界;另一方面缺乏日常的思考訓練。
很多人會推崇楊絳說的「你的問題是讀書太少,想得太多」,從而走入了另一個極端:讀書太少,想得更少。
而很多牛人,像查理·芒格,每周會花70小時來思考投資業務,讀書也很多,家人甚至笑稱他是會走路的書。
最好的成長方式就是一方面不斷擴大輸入的層級,通過讀書和跟牛人學習來提升自己的精神層次;另一方面就是提高自己的消化能力,不斷深入思考,把優秀的知識理念真正地填充到自己的思維模型里去。


※你的2018好不好過,這些數據已經給出了答案
※52歲煎餅大媽月入十幾萬,送女兒出國留學,而你卻覺得她Low!
TAG:獵聘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