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明,我們的傳統節日

清明,我們的傳統節日

2018年4月5日

農曆二月二十

清明

清明,我們的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已有超過2500年的歷史了,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12月,國務院將清明節等四個傳統節日定為國家法定假日,這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肯定。

清明,其實最開始只是一個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等農諺。再後來,由於清明節與寒食節的日子接近,漸漸的,人們就把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了,寒食節里講究寒食、禁火、掃墓的習俗,也就成了為清明節的習俗。為了防止清明節里寒食傷身,人們就通過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因此,也就又有了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所以說,清明節中既有祭掃離別的悲酸,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是一個極富特色的節日。

今天的我們該如何對待清明節呢?

第一,尊重。傳統的清明節始於周代,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在全球化大潮下,我們可能會關注一些西方的節日,卻忽視了我們自己的傳統,端午、七夕、中秋、重陽、春節應該被尊重、被銘記。因為這些節日傳承了千百年來中國人對自然、生命的特有的理解。

第二,感恩。在血雨腥風的戰爭歲月里,中華大地上眾多英雄兒女不屈於外來侵略與壓迫,獻出了他們寶貴的青春和生命。從城市到農村,從內地到邊陲,都有清明掃墓的習俗,這就是我們對先祖、對先賢、對先烈的感恩和敬仰。

第三,孝敬。孝,狹義說就是善事父母,廣義說就是報國愛國。漢字的「教」字就是一個「孝」字加一個「文」字,意思是教育首要的就是要人懂得孝道,即所謂「百善孝為先」。充分尊重父母長輩的意見和教導,理解父母的期望與關愛。

第四,珍惜。清明節的文化內涵不僅是紀念感恩,緬懷故人,還有親近自然、珍惜生命的意味。清明時節,萬物萌動,人們懷著欣喜迎接春天的到來,走進充滿生命活力的季節。珍惜生命,歌頌青春,珍惜時間,充實自己,活得更健康、更快樂,這是紀念先人、感恩親人的最好方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理大附小 的精彩文章:

TAG:華理大附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