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陪著孩子造房子

陪著孩子造房子

現代建築師里,我欣賞具有爭議性的扎哈·哈迪德,她在全世界廣泛揮灑自己獨特的線條。如果您看過扎哈的廣州大劇院,會驚嘆於室內的聲學材料的美學極限。她的作品在全世界範圍內具有極高的辨識度,讓人過目難忘。

建築師們通過一個個建築作品,把文化衝擊帶給我們每一個人(當然,有好的也有俗的)。

不過我們今天的這位嘉賓,他想用行動告訴我們:房子,或者說建築,不是高高在上的,從人們意識到需要一瓦遮頭開始,建築就是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的事情。他有著一連串很厲害的頭銜,但是我們更想把他定義為「一個有意思的爸爸」。先來看看他參與的事兒,您就會知道我們為什麼這麼說了。

2010年:設計上海世博會挪威館

挪威館是一個自足的建築,建築自身可以利用太陽能和風能。屋頂有大量的太陽能板,提供建築用的主要能耗。局部屋頂可以開啟,儘可能採用自然通風。屋頂採用半透明材料,獲得自然採光而非人工採光。屋頂有雨水收集和凈化系統,可以把上海梅雨季節的大量雨水直接轉化成飲用水和室內景觀用水。

世博會挪威館 / 中國.上海 / 2010

2013年:帶著30組家庭設計建造了「天空之城」

「天空之城」創造了國際兒童群體自主設計建造的先例,受到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的採訪。這個項目還獲得2014年世界建築中國建築獎(WACA),2014年歐洲設計年度50獎,並被收錄於《全球教育建築合集》。

向右滑動查看:「天空之城」項目

2014年:帶著孩子設計建造「絲房」

又是帶著30多組家庭,設計建造了一個新項目「絲房」,獲得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採訪和記錄,同年獲得世界建築中國建築獎(WACA)。

2015年:在大山裡建造「南院」

在廣西的大山裡建造了獲得DOMUS全球15大建築的南院,也是孩子們的樂園。

向右滑動查看:「南院」項目

2016年:在巴黎分享經驗

受邀在巴黎全球氣候大會COP21ART做主題發言,分享了帶孩子蓋房子的故事。

GIF

2017年:共同發起成立WOCC組織

他和一幫法國好朋友成立了WOCC(世界兒童運動),這是一個致力於在全球範圍和孩子們蓋房子的非營利組織。

向右滑動查看:法國格勒諾布爾-磚塊多米諾項目

穆威

挪威註冊建築師協會會員,先後在西班牙和挪威從事建築教育和實踐,上海世博會挪威館設計師,中國數字建築設計專業委員會(DADA)聯合發起人,全球「70億規劃師聯盟(7BU)」聯合創始人,國際NGO世界兒童運動(WoCC)創始人,先進建築實驗室(AaL)創始人,並執教於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怎麼會想到帶著孩子一起造房子這個點子的?

小時候我就是個好奇心很重的孩子,老琢磨著有一天能蓋自己的房子就好啦,這個想法隨著成長和職業化教育逐漸煙消雲散,直到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忽然又想起了這個小時候的願望,為什麼不帶著孩子蓋很酷的房子呢?

穆威老師和同事學生們

跟著你們一起造房子的孩子中都是在6-12歲的年齡段,這麼小的孩子能理解建築學裡面的原理嗎?他們能對造房子這樣的「苦差事」樂在其中嗎?

要蓋房子,還是得學點兒基礎知識。所以一開始,大家都坐在華中科技大學的教室里,我來給孩子們上建築課。不講那些艱澀難懂的學術,就從原始人怎麼造房子開始。

孩子們一開始懵懵懂懂,然後自己設計自己做模型。他們的積極性超過了我們的想像,每個孩子都非常認真地對待這件事,磨破了手,被木刺扎了,都覺得不算什麼,他們心裡想的是「這可是我要蓋給自己的房子哦」。

絲房建造現場 / 中國.武漢 / 2014

其實在整個過程里,孩子親自動腦和動手,這是一個不斷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最後,當一個由自己親手完成的完整並且美觀的建築出現在眼前,建築已經不再是高冷,而是被孩子們所駕馭的一項有趣的遊戲。

GIF

我們看到其實父母也參與到了這些造房子的項目中去,他們在裡面又是扮演了什麼角色呢?

天空之城和絲房這兩個項目中,這些家庭的孩子和父母都參與了為期三個月的周末建造工作營。在前期上課以及構想房子的過程中,父母都被趕到了一邊,不允許對孩子有任何指導干涉,只能眼巴巴拍點照片。

天空之城建造現場 / 中國.武漢 / 2013

在實際建造的過程當中,能讓他們自行解決的,不干涉。但是每一秒都看著他們,把隱藏的危險提前排除。比如像電焊電鋸這樣的活還是由爸爸們來,但是像擰螺絲這樣的事還是孩子們自己出馬。

作為一個爸爸和一個建築師,和孩子們一起造完房子後,您覺得您自己的收穫是什麼?

我們沒有去預設結果,卻意外收穫了很多。當時「絲房」 臨近竣工的時候,英國著名的建築理論家Peter B Jones來華科講學,看到絲房後,老先生讚不絕口。為準時來到開幕現場差點誤了回國航班,他用了偉大兩個詞來形容它。

天空之城 / 中國.武漢 / 2013

天空之城與絲房後來都獲得了世界建築中國建築獎(WACA),我們和孩子們一起去清華領了獎。這些項目既是在探索一種建築的可能,也是在探索一種親子教育的可能:5-12歲的孩子是否具備空間的描述能力並實現出來?在應試和技能培訓之外,孩子與自然如何融為一體?孩子與家長是否能有一種夥伴關係?

能聊一聊對您影響比較大的建築師么?還有他對您的影響?

2005年,著名建築師謝英俊(2004年入圍聯合國最佳人居環境獎)正在研究一種新的建造體系,在全國招募40多名志願者,一同前往河北給農民蓋房子。正讀大四的我有幸成為志願者中的一員。這次經歷對我的影響非常大,讓我對建築學的認識深刻很多。

GIF

因為我之前接觸的建築學只是圖紙上的,可能更關心漂亮與否,很難去想像真正的建築什麼樣的。」穆威說,「當你真正作為工人去建造房子的時候,在40攝氏度的天氣下,站在高高的鋼架上,汗水浸透每一寸肌膚,建築的材料性通過肌肉、汗水傳達到你的內心,那種轉化讓我徹底震撼。」

您覺得應該如何去跟孩子們就建築話題去溝通?

我的教學沒有大綱,扯到哪是哪。把每個學生都當成一個建築師,平等地去和他們溝通。比較怕學生把自己當成權威,「很可能大家不是一個系統,不兼容。我希望他們能做自己,這個特別重要。」

GIF

大多數人比較急功近利,不是很關心建築本體問題。建築在中國只是一種物化的過程,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建築,而不是美學的建築。建築學本身應該是社會的一種載體,一種文明的容器,一門快樂的科學。

石榴居 / 中國.武漢 / 2012

與其說是「設計」,中國建築師更多的是在「生產」。尤為尷尬的是,在還沒有滿足大量人群空間舒適度的情況下,建築更多的是作為商品來運作,還有一種就是成為國力的展示,中國建築一點都不純粹。

如果小孩子想成為一名建築師,需要在哪些方面鍛煉培養?

建築發展了孩子3D及數學的思考模式,也讓孩子發揮創意,所以家長應該注重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想像力、解決問題以及溝通的能力,孩子要學習社會學、語言、技術甚至社交技能等。但對於藝術教育,最重要的事情不是交給他們具體的技能,而是要注重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著名兒童建築教育機構Arkki的校長Pihla Meskanen女士認為,「學建築就跟學習其它學科一樣,都是要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

GIF

您很強調「社區」,「自然」這些屬性,希望更大化的促使公共參與。大家一起組建的房子,然後自己住,聽起來確實很酷。在美國這種工序化組裝已經很普遍,買地、網上買圖紙、買模塊化的建築材料,然後請人施工、自己蓋房子。我們現實中,受到客觀因素和商業模式的制約,自建社區目前還是一個敢想無為的領域。至於自然屬性,似乎更加困難。您期待數字化生存的今天,建築建造領域會有怎樣一場變革?

我希望建築可以變得更輕鬆,不再和沉重的房價、資產等字眼聯繫在一起。建造是一種原始的權利,建築也不意味著永恆,如果建築可以幫助我們獲得自然輕鬆的生活,那會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法國冬令營 / 2017

2018年,打算帶孩子們去哪兒繼續開展建造試驗?

今年我們會在全球很多地方帶著孩子們蓋房子,中國、法國、芬蘭、丹麥、冰島、泰國。會有更多的外國建築師和家庭參與到我們的活動中來。

月亮森林 / 法國格勒諾布爾/ 2017

版權聲明

本文版權歸趣盟所有。如需轉載,請後台與我們取得聯繫。

投稿郵箱

support@fun-ware.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雞娃快跑 的精彩文章:

TAG:雞娃快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