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只是胃的問題嗎?推薦幾個治療消化不良的食療方法!
消化不良,一般認為是胃病引起的。但以中醫的角度來看,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很多,主要以下幾個原因:
1、脾胃虛寒
消化不良,首先應考慮到的就是脾胃虛寒,這也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脾胃虛寒,陽氣不足,無力運化水谷,黃元御在《四聖心源》中說:水谷入胃,全賴脾陽運化。可見脾胃陽氣不足會直接導致消化能力不足,從而出現肚脹、食慾不強、胃部不適等癥狀。
食療推薦:
吳茱萸蔥薑茶:吳茱萸6、9克,蔥姜適量,紅茶適量,開水泡茶飲用。
功效:吳茱萸溫中散寒,主治脘腹冷痛、中焦郁寒等症,加蔥姜可增強散寒溫胃的作用,紅茶暖胃,久服寒氣散而病癒。
山楂神曲粥:煮粥時,加入山楂、神曲適量,神曲用紗布包裹。
功效:眾所周知,多喝粥是補脾胃的最好的食療辦法,神曲性溫,專補脾胃,加山楂促進消化。
2、肝鬱氣滯
肝和脾胃的關係非常密切,五行之中木克土,木氣鬱結會橫逆犯脾胃,如果脾胃本來就弱,就會更加耐受不了肝木的剋制。所以張仲景早就告誡過我們:知肝之病,當先實脾!
食療推薦:
粳米花粥:煮粳米粥時,加入玫瑰花、扁豆花、桂花適量。或將三種花研成粉末,煮粥時放入即可。
功效:諸花皆升,有疏肝和胃的功效。玫瑰花疏肝解郁,去濕和中;扁豆補脾胃效果很好,其花也有補脾胃的功效,還能去濕止瀉;桂花健脾胃、化痰濕、平肝木。三花合用煮粥,有疏肝健脾的功效。
3、胃陰虧虛
胃陰虧虛,會造成胃部嘈雜不適,有飢餓感但飢不欲食,或食少不舒。
食療推薦:
脾胃陰虛學說,是明代醫學家繆希雍提出來的。他認為補脾胃之陰的大法是補脾陰,兼清肝熱,常用藥物有:酸棗仁、石斛、白芍、白扁豆、山藥、橘皮、蓮肉、五味子、桑白皮、茯苓等。
食療推薦:在煮粥時可酌情加入酸棗仁、白芍、山藥、茯苓等中藥。
4、痰濕中阻
脾失健運,會造成痰濕泛濫,阻礙胃的消化功能,臨床還會有舌苔白膩、脈滑數、睏倦乏力等癥狀。
食療推薦:
白朮枳實散:白朮50克,枳實20克,麥芽100克。白朮枳實研成粉末,熬麥芽粥時加入適量即可。


※關於溫病發熱的食療方
※朋友是個老中醫,給個食療方子預防感冒,還挺好喝的
TAG:食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