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圖說歷史——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那些「坑隊友」

圖說歷史——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那些「坑隊友」

回顧20世紀的國際政治格局,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兩次世界大戰。兩次大戰不僅深刻的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也深刻的影響了世界政治格局。

兩次試圖挑戰原有格局的德國遭到了沉重的打擊,不斷挑戰英、美在太平洋地區利益的日本也是先甜後苦,苦果自嘗。英、法等老牌強國雖勝尤敗,不僅本土遭受較大的破壞,海外殖民地在戰後迅速興起獨立浪潮,特別是英國,徹底失去了昔日的光輝歲月。美國和前蘇聯則利用兩次世界大戰的機遇,登上了世界政治舞台。而中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民族工業得到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不斷壯大,二戰後,很快就實現了民族獨立,走上了獨立發展的崛起之路。

德國一戰損失的土地

德國二戰損失的土地

在眾多的參戰國中,最引人注意的恐怕就是德國了。在很多人看來,德國在兩次大戰中可以說是到處惹事,然後領土是越打越小,最後甚至連自己的興起之地——東普魯士都丟失了。

德、意、日聯盟

除此之外,讓很多人津津樂道的就是為什麼德國尋找的似乎都是「豬隊友」,兩次大戰中的義大利就不多說了,一次反水,一次處處「幫倒忙」,奧匈自始至終基本上沒起到什麼太大的作用,而日本則是執迷不悟挑戰美國,不僅改變了盟國的命運,也改變了自身的命運。

不得不說,僅僅從二戰的過程來看,德國確實遇到了一群「豬一樣的隊友」,撞上了「神一樣的對手」。但是,神一樣的隊友哪裡能輕易的遇到。事實上,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註定只會擁有一群坑隊友的盟國。

首先,普魯士在統一的過程中,積怨不少,得罪了不少周邊的鄰國。

德意志在夾縫中完成了統一,在統一的過程中與北方的丹麥,西邊的法國都發生過戰爭,矛盾自然不小。而世界霸主英國和東邊的俄國雖然默認了德國的統一,但是不可能坐視德國繼續破壞原有的世界格局。

普丹戰爭

普法戰爭

其次,德國是姍姍來遲的強國,錯過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雖然德國在完成統一之後經濟發展迅速,科技實力也歐洲領先,在經濟產值上逐漸拉開了與法國的差距,並且在1913年全面趕超英國。但是德國錯過了近代歷史上的殖民地瓜分狂潮,不僅在對非洲的殖民擴張中姍姍來遲,對亞洲的侵略,也慢了不止一拍。雖然姍姍來遲的德國也在崛起之後瓜分了部分殖民地,但是和老牌的英國法國相比,依舊處於劣勢。

一戰前的非洲

德國也錯過了在瓜分中國的最好時機

經濟上已經全面領先英法,但是殖民地和勢力範圍卻遠遠不如英法,對於這種占著「茅坑不拉屎」的現象,德國自然要想盡一切方法改變,所以德國從19世紀末開始,便開始了全球擴張,並且對老牌的英法咄咄逼人。

其三,只有和德國處境相似的國家,才有可能與其為伍。

德國擴張的目的就是洗牌財富,重新瓜分世界,試圖從英法手中奪取殖民地或者勢力範圍。所以英法不可能和德國合作的,美國雖然沒有多少殖民地,但本國土地遼闊,根本無需殖民地,加上美國的政治體制也決定了美國不可能和德國合作。俄羅斯本來和德國的關係也還可以,但是在德國全面崛起之後,俄國和德國的矛盾也日益加劇,更重要的是俄國和奧匈帝國都對巴爾幹半島非常感興趣,所以俄國與同為德意志民族的奧匈帝國關係很差。

三國同盟

一戰前,能夠和德國合作的盟友除了實力有限的奧匈帝國之外,也就只有不靠譜的義大利了,還有就是已經沒落了的土耳其。奧匈帝國和義大利也都是姍姍來遲的所謂強國,在世界各地沒有多少殖民地和勢力範圍,而土耳其在近代屢遭列強的欺辱,特別和俄羅斯更是水火不容,是個不折不扣的西亞病夫,只有這樣的國家才有可能和德國一起干,企圖鹹魚翻身,或者重新洗牌世界利益。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中,同盟國集團被迫兩線作戰,儘管德軍的戰鬥力確實很高,重要的戰役雖然與英法難分輸贏,但是均對英法軍隊造成了重創。但是奧匈帝國整體確實比較差,義大利的反水雖說沒有給德國造成太大的影響,因為它畢竟是一個豬隊友,加入哪邊都是負增長,不過也牽制了德奧一定的軍力。最終,始終無法取得制海權的德國,因為資源不足,最終戰敗。

巴黎和會的一系列錯誤決定造成了日本的野心迅速膨脹,義大利的野心被抨擊之後撤出了和會,與英法分家單幹,自己謀求擴張,德國被過分制裁,復仇情緒高漲,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凡爾賽條約》簽字的一刻就進入了倒計時。

軸心國的野心

希特勒上台後,德意志戰車再次啟動了,德國的再次擴張和之前其實還是差不多,一來是為了打破凡爾賽條約對自身的束縛,一來就是再次洗牌世界格局,能夠和自己合作的國家還是捉襟見肘。

咄咄逼人的希特勒

一戰中的利益獲得者英法美是不可能和自己合作的,除非腦子進水。整個拉美都是美國的後花園,且能力有限,不可能有實質性的合作。而中國雖然一度和德國的關係很好,蔣介石對希特勒的那一套也是十分欣賞。德國也確實一度希望與中國改善關係,獲得資源的同時,擁有靠譜的隊友。但是三十年代的中國依舊四分五裂,且中國的文化和國情以及地理位置也決定了當時的政府不可能跟隨德國的腳步,而德國在左右權衡之後,最終為了日本選擇犧牲中國。放眼望去,只有日本和義大利兩個可以拉攏。

日本在一戰之後獨霸東亞的企圖已經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義大利由於一戰後分贓不均,徹底與英法決裂,國力不強野心依舊很大,只有這兩個國家會真心的跟著德國再來一戰。

除此之外,德國還有眾多的小弟。

芬蘭,因為領土糾紛,與蘇聯產生矛盾,蘇德戰爭後,加入德國一方。

羅馬尼亞,也是因為領土糾紛,對蘇聯產生復仇心理,也加入了德國一方。

匈牙利,一戰後被協約國粗暴的干涉內政,且在德國擴張的過程中給了一些甜頭,也加入了德國一方。

維希法國,法國投降後,南部成立了新政府,成為了德國的附庸。

二戰中德國勢力最大範圍

雖然二戰中,德國的隊友與附庸也還是有很強實力的,不過總的來說,軸心國的人力與物力,還是要小於美國和蘇聯,以及英國,中國。並且戰爭的性質總體上還是軸心國侵略性的擴張戰爭,所以二戰中,儘管德國一開始順風順水,日本也如日中天。但是隨著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勝利的天平最終還是傾向了反法西斯陣營。

歷史已經過去了七十多年,戰後的格局也發生過數次變化。然而不管世界格局如何改變,有一點是不會根本性改變,那就是曾經的那些叱吒風雨的強國也好,如今正在崛起的強國也罷,一個大國的崛起,可以稱道的意義關鍵在於是否對內改善民眾的生活水平,對外促進世界的穩定和經濟發展。除此之外,任何軍事上的崛起和武力的稱霸,都將最終被歷史所淘汰。

(相關圖片來源於網路,徽南城意企鵝號,關注地方發展與社會百態,人文教育與歷史地理,喜歡小編文章的朋友歡迎點贊與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徽南城意 的精彩文章:

影視劇中強加給楊秀清的一口黑鍋——男女分營制度

TAG:徽南城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