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怎麼學習中醫?學習中醫時需要的注意事項

怎麼學習中醫?學習中醫時需要的注意事項

古今思維方式的關係學習任何東西(中醫),人門第一步就是要信。只有先接受這個東西(中醫),我們才能了解它的長處與不足,進而才有資格對它進行評價。如果抱著完全懷疑的態度去學習一門學問,那無疑是在虛度自己的光陰,更是在別人面前班門弄斧,貽笑大方。

學習中醫這門學問,如何才能做到相信呢?當然是先要理解古人的思維方式。現代人思考問題時,強調必須經過實證方法檢驗得到的結果才是真理,古人則不同。在認識探索事物的過程中,它們更注重體驗的意義。理論與實踐的關係初學中醫者開始很可能會有這兩種極端的想法:

一種認為中醫應該以實踐為主,古人曾經說過「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更堅定了實踐出真知的想法,認為理論學習根本沒必要;而另一種想法則正好相反,認為中醫學習必須要夯實理論基礎,而且這種基礎必須是從《易經》開始,繼而是(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脈經》等經典著作。顯然這兩種想法都不對。對於有第一種想法者,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在學到零星的幾個方子或者腧穴的用法後,就會感到中醫也不過如此,於是抱著自己的經驗之談,坐井觀天。對於有有第二種想法者,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在讀了數部中醫學著作後,就會越來越感到中醫的博大精深,窮其畢生精力,也只能學到一點兒皮毛而已,竟然完全忘記醫學的目的是治病救人。

長期鑽研理論,沒有實踐,學習興趣就會越來越小,難免半途而廢。實際上,理論與實踐是相輔相成、相互為用的。理論源於實踐,又可以反過來指導實踐;實踐升華成理論,又可以用來檢驗理論正確與否。離開了實踐的源與檢,理論必然會成為干空潤的理論;離開理論指導的實踐,也必然成為盲目的實踐。當然,對於初學學者來說,理論的學習是至關重要的。而理論的學習只是邁出了第一步,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真正融合,才能真正掌握防病治病的方法。

初學中醫之自學與求師的關係,可能一開始你會遇到很多學術上的問題,這時我們常常會有這樣那樣的疑惑,我很想學中醫,可沒有老師,不知該從哪裡學起呢?實際上,對於學習中醫來說,自學是一個很重要的途徑。明代有一位名醫叫作江璀,自己長時間患有嘔血症,當時卻沒有醫生能夠醫治他的病症,於是便發奮自學中醫。他非常認同禇澄的「博涉知病,多診識脈」的見解,就從古今醫案入手,廣泛進行搜集整理,最終彙編成一部《名醫類案》,千古流芳,而他本人也成了一代名醫。然而,學習中醫,如果總是靠自己的力量有時候也很難學有所成。當一些疑難問題讓自己感到困惑的時候,就需要向老師或者同學求助,這也是自己增進學識最快、最有效的途徑。當然,平時還要注意多結交同樣喜愛中醫學的朋友,大家多做交流,對自己的學習一定會有所幫助的。

最後,小編希望大家都熱愛中醫,學習中醫,傳承中醫,把中醫醫學發揚光大!請持續關注本人自媒體號,更多精彩內容不斷更新中!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