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對負重輪實在太可怕,59的家族成員多到數不清
長期以來,我國坦克在國人心中的形象就是圓圓腦袋的鐵疙瘩,之所以會留下這樣的印象,59式坦克有著功不可沒的貢獻。59式中型坦克由於生產持續時間長,裝備數量巨大,長期以來都是我國坦克兵的主力武器。59可以說是我國陸軍的名片之一,由於其負重輪特點,也被軍迷親切的稱呼為「五對負重輪」。
仍在馳騁沙場的59D型坦克
59式坦克全稱是1959年式中型坦克,研製代號:WZ120,是我國在上世紀50年代根據蘇聯提供的T-54A仿製的中型坦克。作為我國陸軍裝備的第一代國產坦克,59式的起點很高,直接繼承了蘇聯50年代初坦克技術的最高水平。59式坦克憑藉在防護、火力和機動性三大要素上的出色平衡,加上重量較輕、結構簡單、工作可靠、使用維護方便,直到90年代仍是我軍主力坦克。
國慶十周年閱兵式上的59式坦克方陣
雖然59式坦克基礎非常優秀,但其實進入60年代後就略顯落後了,特別是中蘇珍寶島衝突中出現的T-62坦克,其性能大大刺激了我國坦克工業系統,於是59坦克走上了漫漫改進之路。59式的改進主要分為三種,第一種是適應性升級,僅僅在附屬設備、火控系統及人機交互上進行改進,防護、動力和火力這三大件都不做改變;第二種是火力增強型,常見的有換用105毫米線膛炮和125滑膛炮兩種;第三種是全面升級加強,不僅僅在三大件上做文章,坦克的內部也進行大幅度改進,以至於部分型號被改的「面目全非」,也就是俗稱的「魔改」。
某魔改59
1.首次深化改進的69系列
最早出現的改進型是69式中型坦克,研製代號WZ-121這是受到T-62直接刺激誕生的產物之一。1963年下達戰技指標,1964年完成設計,1965年生產出樣車,1974年設計定型。69式相比59式,可以說進行了全面改進,安裝了100毫米滑膛炮、580馬力發動機、激光測距儀,炮長夜視瞄準鏡,車長晝夜觀察 指揮鏡和火炮雙向穩定器等。不過當時我國相關技術並不可靠,加上指標貪多圖全,導致69式服役後暴露出諸多問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100毫米滑膛炮,其優秀的紙面數據完全沒有體現出來。
博物館中的標準型69式坦克
暴露出問題的69式嚴重影響了正常服役,後續生產的69式大量採用了59的成熟部件,以降低指標的代價換取可靠性。後期型的69主要用回了59的100毫米線膛炮,這一次倒退是技術上的無奈之舉。由於改進不太成功,所以69式僅僅裝備了不到200輛,然後就被轉為外貿型號。80年代兩伊戰爭激戰正酣,交戰雙方都在地面拉鋸戰中損失了大量重裝備,於是我國生產的69系列坦克得以大規模出口到伊拉克和伊朗,出口型號就是69II型坦克。
出口到伊拉克的69II
出口版的69II 擁有TSFCS自動裝表簡易火控,沿用了580馬力12150L-7BW發動機,安裝激光測距儀、紅外大燈,紅外小燈。第二批次出口的還加裝了簡易三防系統,後期型號加煙幕彈發射器,炮塔柵欄。由於生產批次和要求不同,69II型坦克能安裝三種火控,分別是TSFCS火控(炮上TLR1A型激光測距儀)、TSFCS-L簡化型(激光瞄準鏡)、光點投射TSFCS-C(TLR2型激光測距儀)。泰國裝備的69II坦克部分還進行了升級,主要是用105毫米線膛炮替換了落後的100毫米線膛炮,改進後叫做69IIM型。
泰國陸軍的69IIM
2.應急的59-I型
由於69式整體表現較差,59式坦克仍然在繼續量產,到70年代末時已經超過2000輛。59式坦克曾有少量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戰鬥中59式的狀態暴露出諸多問題,於是給59升級就成了當務之急。不過當時軍費緊張,59的升級並未涉及三大件,也沒有配備複雜的火控系統。1984年,559-1式中型坦克通過了定型試驗,59-1式中型坦克在59式中型坦克基礎上進行了19項改進,主要是增裝了自動裝表簡易火控系統和73式激光測距機;加裝了並列機槍彈和高射機槍彈壓彈機;增加了紅外大燈,改善了夜戰能力;增加操縱系統液壓助力裝置,減輕駕駛員操作壓力。
59-1型坦克
3.火力跨越的79式
79式坦克項目源於69系列的改進,最早被稱為69III型,最大的特點就是引進了英系L7A3線膛炮,以及馬可尼公司的光點注入式火控系統。這是中國坦克工業中西融合的開始,也是我國坦克火力真正實現跨越的一次大膽嘗試。79式雖然性能相比59式有了很大提高,但由於整體成本仍然偏高,所以產量也僅有數百輛。59家族真正大規模用上105炮,還要等我國完成對105線膛炮的仿製工作。
79式坦克
4.用上國產105炮的59-II
59-II中型坦克的研製工作從80年3月開始,研製代號WZ-120B,1984年設計定型命名ZTZ59B。除沿用59-1的12項改進以外,採用引進的79式105毫米線膛炮,安裝有側裙。59-II由於改進批次不同,還有59-IIA和59-II掃雷坦克等型號,前者是換用了國產化的81式坦克炮,後者是加裝了掃雷鏟和火箭導爆索的掃雷型號。
WZ-120B樣車
5.中美合作的「美洲虎」
80年代是中美蜜月期,這個階段產生了無數的中美合作武器型號,59作為中國陸軍主力,自然也受到重點關照。中國機械設備進出口公司和美國凱迪拉克?蓋奇達信公司聯合研製了一型出口型坦克,名為「美洲虎」,1988年改進了第一輛樣車,次年第二輛樣車改裝結束。「美洲虎」也使用了105毫米坦克炮,但這次改進是全面的,不像之前僅僅抓這一個方向。「美洲虎」為了增強防護,整個車體和炮塔都增加了附加裝甲盒,車體加長容納更大馬力的發動機,改用美製火控系統。但後來由於中美關係惡化,該項目最終不了了之,「美洲虎」坦克拉開了59系列的魔改序幕。
美洲虎1號樣車
美洲虎2號樣車
6.最長105炮擁有者59D
105線膛炮引進之後經過了多改進,這門神炮在中國人手裡得到了一次新生,從83式開始,國產105炮的性能已經全面超越原裝引進的L7A3。到了90年代,身管更長的94式橫空出世,這門最強105自然也被用於59式的改進。擁有94式105炮的59改稱59D型,其特點是超長的105炮和車體、炮塔正面的爆炸反應裝甲。性價比超高的59D數量仍不算多,但此時59式早已停產,作為替代型的96式主戰坦克也開始量產,所以59式並未徹底改進使用105炮。此外59D型還出口到了緬甸,是59家族出口型號中炮管子最長的。
緬甸陸軍的59D
7.巴基斯坦兄弟的59系列
巴基斯坦前前後後共買了1200輛左右的59系列,到了90年代這些坦克明顯過時了,鑒於國內對59的多次成功改進,巴基斯坦的59也進行了分批升級。最早升級的就是使用83式坦克炮的59M1,基本可以認為是59-II的出口版。不過105線膛炮仍不能保證對印度的T-72M1等第三代坦克造成威脅,於是巴基斯坦一邊裝備「哈利德」主戰坦克,一邊將125毫米滑膛炮搬上了59····
埃-扎拉坦克,正面已經找不到59的影子,反而像縮水的M1坦克
Al-Zarrar(埃-扎拉)坦克,這是巴基斯坦59系列的第三階段改進項目,核心是為59裝上威力巨大的125毫米滑膛炮。為此炮塔增加了一個尾艙容納彈藥,炮塔整體被附加裝甲包裹,部分還披掛爆反裝甲,另外改裝了烏克蘭生產的700馬力發動機,GT2G熱像儀和半自動裝彈機等。需要注意的是,埃-扎拉由於改裝批次不同,炮塔前裝甲外形也有差別。改進後的埃-扎拉正面已經難覓59的影子,更像是輛縮小版M1坦克。
另一個版本的埃-扎拉坦克
最早的埃-扎拉,炮塔仍是圓形,僅僅貼了一層附加鋼板
8.改的媽都不認識的國產魔改59
進入本世紀後,59已經徹底落後了,要想賣整車是不大容易了,但廣大的亞非拉兄弟手中還有不少的T-54/55和59系列仍在使用。如果能夠將改進項目搶到手,這可是筆大生意,於是國內廠商紛紛開始大顯神通。這些改進方案不外乎在防護、火力和動力上做文章,其中無一例外的都安裝了125毫米滑膛炮,炮塔和車體都進行了防護升級,有些方案甚至直接裝上了96的炮塔。
保利公司的59P-125方案
由於改裝方案多且雜,但性能基本大同小異,後來為了統一管理,59的深度改進型都被統稱為VT3型坦克,但這個VT3其實並非全新坦克,而是由國內廠商提供套件為國外用戶坦克升級。
坦尚尼亞裝備的北方工業版59G
9.默默無聞的失敗者
有以上的成功者,就有落馬的失敗者。比較典型的有:
59III式坦克,在59的基礎上改裝580馬力的12150L-7發動機,不過必要性不強,沒有裝備部隊。
59-120A坦克,也叫BW120K,改裝了48倍徑89式120毫米滑膛炮、自動裝彈機等,雖然用於外貿,但並未取得成績。
59-120B坦克,也叫BK1990型,和59-120A性能類似,但主炮改成了50倍徑125毫米滑膛炮,也沒有外貿成績。
59-125坦克,在59-I基礎上改裝98式125毫米滑膛炮、212B式穩像火控、焊接炮塔、730馬力發動機的產物,性能類似埃-扎拉,未裝備部隊。
59-120A坦克
10.防空作戰的59們
59坦克生產數量達,其底盤利用程度自然也高,我國在80年代研製的兩款自行高炮都以59作為底盤。其中發展較早的是80式雙57自行高炮,這是參考蘇聯ZSU-2-57發展的型號,在59地盤上安裝了半敞開式的雙57炮塔。雖然看上去頗具現代化,但實際上僅有60年代初期的水平,很難快速反應,也缺少必要的雷達電子設備,只能通過營級指揮雷達組織精確射擊。
80式自行高炮
80年代中後期有發展了88式自行高炮,使用雙37高炮作為主武器。相比之前的80式,88式的射擊精度、自動化水平以及射速都有了很大提高。不過在研製期間還是遇到不少麻煩,加上攔截效率還是達不到設計要求,最終和80式一樣黯然下馬。
88式自行高炮
11.默兢兢業業的59工程車
59底盤的工程車輛也不少,其中有輔助坦克的搶修車,也有專註工程作業的破障車、架橋車等。
64式坦克牽引車是為了解決59式坦克缺乏配套牽引車問題,而在59式底盤基礎上緊急改裝研製的坦克牽引車。該車取消了炮塔,車長和駕駛員坐在車體前部,中部改為乘員艙,頂部的長方形框外盤繞著施救坦克用的100米長鋼纜,配合滑輪組可以完成施救任務。
64式坦克牽引車
73式中型坦克搶救車也是59式坦克的配套裝備,該車有在野戰條件下完成坦克搶救、牽引後送和部分零部件換件修理的功能。乘員集中在車頭部分,左前部是駕駛室,其後為副駕駛室,前部中央為高射機槍手位置,窗口安裝了一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右前部為車長室。車體中部設有一個敞開式車廂,安裝有施救絞盤、手搖式吊架等設備。車體後部為59式坦克動力傳動艙,尾部還有牽引架、駐鋤等設備。73式在中期維護時部分升級為73-1型,主要改進是將車尾駐鋤移至車首,起重裝置改成單臂液壓式吊車;將敞開式車廂改成封閉式車廂,可以搭乘若干名修理兵;增加了外組油箱和牽引繩。
73式坦克搶修車
84式中型坦克搶救牽引車是我國第三代坦克搶救車,該車由外貿W653搶救坦克發展而來,採用79式中型坦克底盤。車輛中部有一個突出於車體的裝甲乘員艙,乘員艙最前面是駕駛室,前部有一扇防彈玻璃觀察窗,為駕駛員提供良好的視野,外部有向上開啟的防彈鋼板。駕駛室後部是寬敞的乘員室,包括車長、高射機槍手和2名作業人員。車體右側有一部大型伸縮全液壓吊車,具有迴轉、變幅、伸縮和卷揚等功能。此外該車還具有施救絞盤、剛性牽引裝置、駐鋤推土鏟、機械式千斤頂、野外拆裝工具等。
84式坦克搶救車
正搶救69式坦克的73式和84式搶救車
84式坦克架橋車是我國第一代坦克架橋車,該車採用了79式坦克底盤,在車體上增設了安裝支座。車體前部仍為駕駛室和油箱,但駕駛室安裝了操縱架橋機構的電氣控制系統等,以便乘員在不下車的情況下在車內直接完成架橋動作。將中部的戰鬥室改為乘員室,去掉了炮塔和武器系統,並在該部位加裝了液壓系統等架橋設備;武器系統只配備1挺自衛用的7.62毫米班用輕機槍和手榴彈。考慮到橋樑及其他輔助設備的重量,為降低整車的全重,對底盤的前上和前下裝甲板,以及側裝甲板等部位的裝甲板厚度進行了削減處理。
84式坦克架橋車
GSL130綜合掃雷車,仍使用79底盤,戰鬥全重38噸。該車擁有GBP127型火箭爆破掃雷器、全寬式掃雷犁、碾壓式掃雷滾、電子掃雷器等裝備,1996年定型裝備部隊,是我軍第一款履帶式綜合掃雷車。
GSL130綜合掃雷車
65式履帶式敷路機,仿製於蘇聯БАТ開路機。1964年3月由洛陽礦山機器廠和某坦克製造廠承擔試製任務,同年12月工廠拿出樣車,並開始進行全面試驗。1965年11月該機被批准設計定型,命名為1965年式履帶式敷路機。不過由於種種原因,65式履帶式敷路機最終還是沒能裝備部隊。65式履帶式敷路機主要由工作裝置和底盤兩部分組成,乘員3人。工作裝置主要包括:開路鏟刀、提升裝置、傾斜機構、滑盤、手動起重機和操縱系統等。用了64式牽引車的底盤,工作裝置安裝在前部,靠近駕駛室,便於進行操作,作業時,乘員在車內操縱鏟刀放下,將路面上凸凹不平的路段剷平。
65式履帶式敷路機
64式履帶式挖壕機採用64式重型履帶式牽引車為底盤,1963年10月,第一台樣車下線,1964年10月17日,工程兵軍工產品履帶挖壕機定型委員會發文批准設計定型,命名為「一九六四年式快速履帶挖壕機」,簡稱64式履帶式挖壕機,代號為GJW220。1965年至1968年底投入小批量生產,從1965年開始,相繼裝備工程兵部隊。64式履帶式挖壕機是由工作裝置和底盤兩大部分組成,乘員2人。挖壕機作業時,通過轉輪的旋轉運動和底盤車的行駛,可一次挖掘成梯形全斷面的塹壕和交通壕,也可挖掘深1.1米和0.6米的塹壕和交通壕,能形成較為理想的胸牆和背牆。
64式快速履帶挖壕機
除了軍用型號,59底盤還被廣泛用於民用特種車,比如消防坦克、道路搶通車、吹雪車等。
59底盤的道路搶通車
59底盤的消防車
59底盤的吹雪車
59坦克誕生半個多世紀,可以說為我國陸軍乃至地面特種裝備領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也是網友驚呼「五對負重輪」和「59改」不可戰勝的原因。這其中有59式性能獨到之處,也有其產量巨大的原因。不可否認,59式是我國陸軍裝備史上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蹟。
59式還有步戰車型號供出口·······
這裡是嚙花熊的防務觀察,本文系軍事自媒體號「嚙花熊」原創,首發於騰訊企鵝號,未經允許禁止其他媒體或平台轉載。本熊每天都會為諸君帶來不同的軍事解讀和裝備分析,喜歡就加個關注吧!關注「嚙花熊防務觀察」微信公眾號,查看更多軍事資訊。


※求別再吹「空中三蹦子」了,我們真正急需的是突擊直升機
※越南此機槍曾讓我軍倍感震驚,一片叫好後還是輸給了國產
TAG:嚙花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