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故事裡學古詩

在故事裡學古詩

準備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前,我看了人教版的《教師教學用書》中對詩歌的解讀,不滿意。尤其是關於詩歌表達的情感,它說「描寫了送別好友時的依依惜別之情」。而我認為 這首詩里表達的是一種特別的送別之情,即:心隨神往。在查閱了很多資料,尤其是看了孫紹振教授的《文本細讀》之後,我確定教師用書的解讀是不夠準確的。

後來,我在與一些老師的交流中,發現他們對詩情的解讀也走入了誤區。那,學生會怎麼理解呢?

是的,一說到送別,大家自然想到的「不舍」。但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里,李白在送別孟浩然時,卻不是一般人的「不舍」之情。李白與孟浩然的別離,不是那種「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傷感別離,更不是那種「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悲愴別離。

在教學預設中,為了不讓學生陷入固定的思維套路中,以為這首送別詩表達的就是一般的「不舍」之情,我將這首詩的教學以故事為線索來組塊:在「名人」故事中讀寫詞語、了解詩意;在名樓故事中體驗詩境;在名城故事中感悟詩情。

我嘗試通過三個組塊三個故事,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在情境還原中體驗、感悟和發現。

首先,這首詩表達的情感為什麼不是悲愴淚別呢?這與兩位詩人的個性有關。

如何讓學生了解兩位詩人的個性?我在第一個板塊中,一邊用一組詞語來大致總覽詩歌的主要內容,一邊用詞語串起兩位大詩人成為莫逆之交的故事。在故事中,學生對李白、孟浩然性格里的大氣、豪放有了初步的印象。這樣性格的人,一般是不會在離別之中表現得很感傷的。

然後,這首詩表達的情感為什麼不是傷感別離呢?因為兩位詩人確定的送別地點,營造了一種仙境般的意境。

為什麼選擇在黃鶴樓送別?課堂上,學生在我出示的地圖中還原了事實:順路是第一原因。接著,我用李白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浩題詩在上頭」引出李白與黃鶴樓的故事。然後又讓學生在誦讀崔浩的《黃鶴樓》一詩中了解黃鶴樓的名氣與仙氣。尤其是「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這一句,讓黃鶴樓增添了亦真亦幻的仙氣。這不正與李白的「詩仙」氣場相符么!在這樣的氣場,這樣的意境里,李白又怎會如一般凡人那樣,在無盡的傷感之中揮淚作別孟浩然呢?

第三,這首詩表達的情感是「心隨神往」,那麼,詩中李白是怎樣的「心隨神往」呢?

我使用還原法幫助學生解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一句。在我的引導中,學生從「孤帆」里看到:李白將目光「鎖定」在孟浩然的船隻上;從「遠影」里發現:李白的目光一直「追隨」著孟浩然;再從「碧空盡」里體驗:跟李白一起目送著孟浩然直到看不見的「神往」。

最後,這首詩表達的情感所以是「心隨神往」,更與孟浩然此次前往之地有極大的關聯。

孟浩然此次去往何地?揚州也!揚州是何種地方?它可不是西出之後再無故人的陽關啊!不是有詩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嗎?在唐朝時期,揚州可是一個熱鬧繁華,機會良多,商人文人都愛去的地方。特別是文人,在揚州,不僅可以欣賞別樣的江南勝景,還能夠結識很多的名人,傳揚自己的詩文和名氣。

孟浩然要去這樣的地方,李白該有多羨慕啊!

更何況,孟浩然此去前往揚州的時間,不是北風吹雁之時,也不是寒雨連江之際,而是「煙花三月」啊!

為了讓學生充分地感受「煙花三月下揚州」這句詩不僅是在告訴我們時間和地點,而是蘊含了無限美好的意境,我讓學生欣賞了一組「煙花三月下揚州」的圖片,背景音樂配的是童麗演唱的《煙花三月》。輕柔曼妙的音樂,煙花十里軟紅十丈的圖片,給學生視覺美好的感受和衝擊。

如此,想一想「煙花三月下揚州」,當然就羨慕嚮往。

經歷了以上幾種情境中的體驗,李白站在黃鶴樓邊,看著孟浩然的船隻順流而下,那種「心隨神往」的情感,學生就水到渠成能理解了。

王榮生教授說:「今日的課堂需要重體驗,而非認知接受;重策略,而非提供答案;重生成,而非按兵不動。」我以為,我用「故事」主線組塊,用「還原法」幫助學生體驗詩歌的意境和情感,這樣的教學,是可取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仙sister 的精彩文章:

TAG:神仙sis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