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與今的對話 讓傳統文化實現「現代一躍」

古與今的對話 讓傳統文化實現「現代一躍」

張璐

學校:蘭州大學

年級:2016級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的天籟之聲,「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蕩氣迴腸,「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的歲月感悟……文學名篇在傳唱中重獲新生。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開播以來正在形成一種壯觀的文化景觀。在最新的節目中,有兩幕令人震撼:王錚亮與已過世的王之煬老人隔空對唱《長恨歌》,戳中無數觀眾淚點;青年歌手任嘉倫與白居易隔空唱和《琵琶行》,伴以RAP和舞蹈,將千年經典娓娓道來,動人心弦,打動人心。

連日來,這兩段傳唱視頻在各大平台點擊量逐日攀升,廣受好評。作為知名篇章,由白居易創作的《長恨歌》《琵琶行》曾廣為流傳,特別是《琵琶行》還入選中學語文教材背誦篇目。對於我們這一代青年學生而言,由於篇幅較長,熟練背誦這兩篇古詩文是讀書期間比較「頭疼」的事情,而當他們披上現代的外衣,加入了具有現代審美品位的旋律節奏,以詩歌原文配曲演唱的傳統形式出現在熒屏之上,總讓人覺得「背誦起來或許不難」,在表現出作品活力與美感的同時,實現了經典文學作品的「現代一躍」。

這種「現代一躍」,表現為一種傳播方式的回歸,即吟誦這種傳統的方式被正視繼而帶入現代社會,並恰如其分地以人們樂見喜見的方式運用於經典作品的流傳過程。以《長恨歌》《琵琶行》為內容藍本的兩首傳唱,前者摘取原詩四句內容輔以老人吟誦加上現代歌詞綜合創造,後者則全部採用原文傳唱加以旁白琵琶合奏;儘管一慢一快,一溫婉一靈動,但傳唱出來的《長恨歌》和《琵琶行》動人心扉,別具一格,這也證明經典從未走遠,唯有找到適當的方式,能夠讓現代人感受傳統文化之美。其實,詩歌的傳承、文化的賡續絕不依託於死記硬背,而是讓經典真正入心,在感悟古詩詞美感的過程中為生命增加光亮。

「現代一躍」更表現為讓流傳千年的經典文化的精神與內核得到挖掘。這不止是詩歌的韻律,而應該包括文化作品所蘊含的人文精神、道德意識和精神力量。如為了滿足王之煬老人的願望,各種不同風格的《長恨歌》翻唱作品不斷湧現,上演了一場關於經典傳承的接力;再如與任嘉倫合作出演的琵琶演奏家方錦龍用五弦琵琶,在輕櫳慢捻間將「大珠小珠落玉盤」化作現實,還原了當年令白居易「青衫濕」的絕美琴聲。從93歲高齡的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數學系教授潘鼎坤,再到中科院的「搖滾博導」陳涌海,儘管他們所從事的似乎都與詩歌文學不搭邊,但他們的生活因為詩歌經典而豐富,他們的生命因傳統文化而厚重。那些詩歌早已融入他們的生命里,浸入到他們的血液中了,詩和遠方不在博物館裡,陳列室中,就在每個人觸手可及之處、舉手投足之間。

當下,很多中小學生之所以對詩詞經典興趣不大,很大的原因在於詩詞的傳承需要創新的思維和載體。學生時代,如果能夠真正去體會如何讀詩,如何去感知寥寥文字之外的無限意蘊,那會對一個人心智成長產生積極影響,谷建芬曾回憶到,「錄製《遊子吟》的時候,聽著旋律我的眼淚就流下來了」,讓經典作品真正入腦動情,才是讓厚重的傳統文化實現「現代一躍」的最終目的。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讓孩子們大段大段背誦詩篇只為應付考試,也不是讓詩歌的吟詠表演淪為一場「才藝秀」,而是真正讓這些作品為現代人的生活提升內涵、增添詩意。

適宜於學齡兒童的歌曲匱乏,中小學詩詞教育單一化,這已經是個老生長談的話題。《長恨歌》《琵琶行》的傳唱,實現了將古色古香、百轉千回的經典作品與嘻哈、流行舞蹈等現代元素的融合,這種改編達到了易被傳播、廣為人知的效果。靜下心來,聽聽王錚亮與已過世的王之煬老人隔空對唱的動人的《長恨歌》,聽聽任嘉倫與白居易隔空唱和的唯美的《琵琶行》,那些沉迷玩王者榮耀、喜歡「吃雞」的青年們,或許會認真去思考經典詩詞背後的「文化魅力」。

浙江日報全媒體評論理論部

編輯 | 衍之

版式 | 默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弄潮號 的精彩文章:

千年前源於中國的櫻花為何成了「日本名片」?

TAG:弄潮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