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明朝吃糧當兵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明朝吃糧當兵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原標題:在明朝吃糧當兵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現代社會中,參軍是一件光榮的事情,但在古代則未必。參軍更多為了生活所迫或提升地位。在這個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行當里,每個士兵都承擔著巨大的風險,為的只是得到戰功能當個軍官、搶點戰利品或混個餉銀糊口。


正所謂事無絕對,高風險之下得來的未必是高收益。在老電影《古惑仔3》的開頭就說過:參加黑社會要跟對大佬,這對當兵也是一樣的,賣命也要看給誰賣,出人頭地還是出門送命就全看你跟的誰了。


如果一個人在幾百年前的大明朝吃糧當兵,恐怕就要用淚水來書寫一段別樣的體驗了。


黑心大老闆



朱元璋堪稱黑心老闆的典範


俗話說得好,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當你雄赳赳氣昂昂的趕赴前線去替大明朝當兵,一家老小所能指望的,就只有獲得朝廷的餉銀了。古往今來,當兵拿餉都是天經地義之事。至於拿得多拿得少,就全看老闆摳不摳門。不幸的是,明朝的老闆們不是少給,而是基本上不給。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是一個刻薄寡恩的人。在他手下的文武大臣,俸祿都少的可憐,他還不准你用自己的方法來提高合法收入。不但對當官的如此,就是在底層給他幹活的人,都逃不脫他的魔抓。


儘管明朝全國軍隊數量足達百萬,對統治者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但這難不倒精明的朱元璋,他曾誇口道: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明朝不僅想養百萬大軍 還想一分錢都不出


他之所以敢這麼說,完全是因為把養兵的重擔都放到了士兵自己頭上。朱元璋非常熱衷員工應該自己養活自己的理論,於是他仿效歷朝先例,設立了衛所制度。先頒布部伍法統一軍隊編製,再將統帥千人的千戶編為所,5個千戶所編為衛。分布於全國的郡進行屯駐。

將軍隊以衛所的形式分散到各地後,士兵們便需要自力更生。他們除了需要承擔戍守、作戰等軍事任務,還需要在屯駐地區耕種國家發配的農田。農田所得糧食供應自己不算,當田產充盈並有餘糧之後,還需繳納20%或每畝1到3斗的稅糧給國家。


靠著這套設計,朱元璋實現了今天很多老闆都夢寐以求的願望: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



明朝的各地衛所分布


可是老闆黑心手下也都不傻,這樣的制度哪裡能吸引人來當兵?長此以往,軍隊不是完蛋了嗎?但這對堪比傳銷大亨的朱元璋來說,不過小菜一碟。


他一拍後腦勺就參照世兵制想出來一個損招:為了讓軍隊保持充足的兵源,他將全國良民的戶籍分為軍戶、民戶和匠戶3類。這3類戶籍所需承擔的義務不同,互相之間不能轉換。一旦成為其中一種,除非戶口滅亡消失或皇帝恩典,否則需世代為此戶。


這樣,需要為軍隊提供士兵的軍戶就算被定死了。戶主一輩子要當兵,就算死了,也不能一了百了。子孫後代只要還有男丁健在,就要繼續當兵。更可悲的是,不管你是自願投軍還是發配充軍,即便你不曾是軍戶,但只要成為了一名衛所兵,全家人就自動轉成軍戶。



明朝軍隊的老兵不僅無法轉業 子子孫孫也必須像他一樣當兵


悲慘人生


進了明朝軍隊 就有適應明軍長官的各種刁難


如果說有個刻薄的老闆是件痛苦的事情,那麼接下來的士兵生涯,更可以被稱作悲慘人生。


在成為一名軍戶後,你首先要去報到。但明代軍戶所需報到的衛所,一般不在原籍附近,而是遠在千里之外。這就意味著你去報個到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盤纏。更坑人的是,這些錢都是自費的,朝廷不會給予一分錢的補助。


當你好不容易到達軍營,迎接你的將是軍官的勒索。軍官們會向你索要「月錢」,若你家境殷實,每月掏出二三錢來,便可免除一些差役。若你窮困潦倒,那就只能成為商販、工匠為軍官幹活,將辛苦掙來的錢財孝敬長官。



明朝的軍戶不僅為長官賣命 還要為長官賺錢


即便完成了孝敬,士兵們也攔不住其他官員們層層盤剝。明代規定,士兵每月定糧一石倉米以,供全家和自己食用。這樣的供應本就緊張,還常常不會全額及時的發放到士兵的手中。馬文升在上書朝廷的奏文中就提到,軍官們以購買旗號、纓頭或修理城門樓為理由,剋扣士兵軍餉。


朱元璋頒布的《大誥武臣》的記載,則更為聳人聽聞。士兵出差時,前往軍營領餉妻小們,既要支付運輸費用又要被倉官剋扣的情況。就算剋扣過後的餉銀,也可能因為其他太監和軍官侵佔,不能及時發出。這樣也就有了拖欠數年餉銀的情況。如此殘酷的盤剝,逼的很多軍戶去典賣妻子,平日里也是衣不遮體。正如熊廷弼形容的遼東軍士:身無寸棉,賤同奴隸!


雪上加霜的是奴隸一般不需要上陣殺敵,衛所的軍戶們卻需要。雖然明代規定了衛所士兵要保證訓練,還設定了考核標準,但士兵的精力都用在了耕作和給軍官當勞力上。如此一來,讓他們上陣對抗兇惡的敵人,無異於讓一位乞丐同職業拳手在擂台上競技。


倭寇本身戰鬥力並不強 但是總有明朝軍隊來襯托


1555年,僅僅53名倭寇就可以在幾十倍於己的明軍圍攻下,劫掠浙、蘇、皖三省,甚至攻擊南京城。最終讓明軍傷亡4000多人。


既然大部分士兵都沒有什麼戰鬥力,那麼發到他們手上的武器,自然也好不到哪裡去。戚繼光在《練兵實紀》中就表達了他對國家發給士兵們盔甲的不滿:今我之盔甲,外面新表可觀,內里鐵葉,一片數個眼,銹爛惟存鐵形,還是好的,其空落如篩子一般,敵射可透,刀砍可破,是盔甲也不如他。



明軍的糟糕狀態 讓戚繼光這樣的名將也非常無奈


全方位的坑你



糟糕的待遇與環境 讓很多明朝軍戶都有跑路之心


當兵如此悲慘,那軍戶總能跑路吧?歷史上也確實有許多士兵,選擇了這條路。即便在情況較好的明初,1371年逃亡軍士就有4.79萬之多。到明朝末年,逃亡者已經十之八九。

逃跑確實不難。況且士兵逃離了衛所,軍隊也不費心找你。因為逃兵家的戶籍上,若還有適合的男丁,就強拉入伍。如果發現有親人包庇逃兵,就會被問罪。於是,家人不敢收納逃兵,逃兵只能流落他鄉,凄慘度日。



明朝軍戶也很那指望羸弱的戰友替自己打贏戰爭


既然跑並不能解脫,那麼在軍營里混日子總可以了吧?到打仗的時候反正人多勢眾,跟在大軍後面搖旗助威,勝利了自己撈點人頭換軍功,豈不美哉?!


如果誰有這樣的幻想,那麼也會很快打消。腐爛的並不止士兵身上的盔甲,還有整個明朝的軍事系統。鬆懈的並不止日常訓練,還有軍隊的整個指揮系統。因根據明朝奇葩的軍事制度,衛指揮使以下的軍官職務,都是世襲的。他們在永樂朝後無須考試即可擔任父親的職位,往往並不努力、恣意妄為。所以在平日里不學無術,在作戰時一籌莫展。甚至氣的于謙要專門寫一篇《教習功臣子孫書》來告誡他們收斂一些。



軍官層的無能 經常讓手下的軍戶們白白犧牲


當然,高級一些的軍官還是需要考核上崗的,但他們同樣不算靠譜。一路上不但要被總督、巡撫、巡按和兵備道這樣的文臣監督,還要受到皇帝指派的監軍太監節制。這也就意味著整個大軍中,底層軍官無作戰之能力,高級軍官要被不知兵事的人牽著鼻子走。作為其中的一員大頭兵,只能被習慣性挖坑的長官們,用來填坑了。



監軍太監的存在 嚴重的限制了將領的發揮水平


1449年的土木堡戰役中,太監王振就完美的詮釋了什麼叫做大坑。他不切實際的部署過多的軍隊,以至於大軍的後勤供應不能充足。出發還未10日,軍中糧草就已告罄。而在撤退時的他還不聽勸阻,錯誤的選擇撤退路線,導致軍隊在瓦剌的攻擊下非常被動。當大軍接近居庸關時,無知的王振竟選擇了無泉無河的土木堡駐紮,以至於將士無水可飲。最終在沒有偵查的情況下,就讓無力作戰的大軍趕赴河流取水。全軍在瓦剌人的突然攻擊下,一敗塗地。



王振的出色指揮 讓明軍最後一點精銳也全軍覆沒


總而言之,給明朝當兵賣命是不但無利可圖,而且風險極大。這也就是為何在明朝末年之時,農民起義不斷死灰復燃,朝廷卻根本無兵可調的原因。只有少量效忠於將領個人的私兵,還能勉強撐起局面。


兵制乃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明朝從一開始就在根上腐爛,所以這棵大樹表面看起來再光鮮,也避免不了枯死的命運。後人無論用多少臆想去粉飾,也不能改變腐明消亡的事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炮歷史 的精彩文章:

冷炮問答:歷史上阿拉伯人的航海範圍為何如此廣闊?
誤讀的帝國:鴉片戰爭背後的中英認識偏差

TAG:冷炮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