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反擊美國,中國為何偏偏要拿農業開刀?為了給中國農業掙未來20年的財富風口!

反擊美國,中國為何偏偏要拿農業開刀?為了給中國農業掙未來20年的財富風口!

4月1號不僅是愚人節,還是中國國務院正式下文反擊美國的大日子!

在上一篇推送中,我重點提了中美貿易戰會給中國農業帶來的機遇。

沒想到,緊接著的新政策,中國果然拿美國的農業開刀了!這一反擊,不管會不會讓特朗普失去美國農場主的選票,它都會帶給中國非常深遠的積極影響!毫不誇張的說,這一政策加上中國政府近20年來為農業升級所做的鋪墊,絕對能讓中國農業成為下一個財富風口!下面,小雨就來和大家好好吃下這個瓜!

中國農業到底痛在哪裡?

簡單說下,中國農業為什麼不像中國工業那樣發展迅猛?

因為缺乏利益刺激這一原動力,就如上文所說,為了維持社會穩定,政府把控著剛需農產品的價格,農民在農村掙不到錢,城裡工作機會多,所以農村居民開始進城務工,閑置農田,不從事農業生產。

20年代初,中國有超9億的農民。到了2017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顯示,2016年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138271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79298萬人,農村戶籍人口58973萬人。這5億多農村戶籍居民中,估計還有不少在城裡務工,但沒有遷戶口。

這就是為什麼村子裡的人越來越少,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的社會問題浮現,甚至有些地方出現了「鬼村」。

農場人口流失給中國帶來了很多社會問題,卻並沒有上升為國計民生的經濟問題。這要歸功於中國農業機械化程度加深,從業人員減少,但生產力上來了,產能沒有減少。

另一方面,中國也進口了大量的農產品來維持市場的供應平衡。這一政策,穩住了中國工業從業者的生活基本需求,但對堅守在農業陣線的人來說,並不是啥好事。本以為升級設備,提高產能,就能發家致富;結果看到進城務工的隔壁老鄉,比自己白嫩顯年輕不說,還蓋了相當氣派的鄉村別墅,據說打了幾年工後還當了小老闆,把一家老小都接去了城裡。而且,最可怕的是國外的農產品一傾銷進來,人家稅後售價跟自己成本差不多。以小麥為例,2012年,中國每生產一公斤小麥,總成本約為2.17元,美國只需要1.51元成本。憑什麼?就憑人家地廣人稀,土地成本便宜,州政府補貼充足,甚至農業設備都要高几個檔次!所以艱辛的農業從事人員,在老鄉的誘惑與老外的打壓之下,越來越積極的往工業或貿易轉型,不再臉朝黃土,背朝天。

我們國家領導層也非常明白,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剛需農產品不再是人民的主要支出後,農產品的價格可以慢慢放開管控。

但這並不能真正讓中國農業騰飛,要發展農業就必須面對三農問題:農民苦哈哈,農村窮兮兮,農業怎麼發展得了?

而三農問題的核心在於:中國原先包產到戶的小農經濟,已經沒法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了。

在美國農業從業者人均80公頃耕地,平均一個農民可以養活155人。可是在中國呢,四川貧困地區農戶種植糧食的純收入最多僅有3000元,養自己都很困難。所以,中國農業產業想要有結構性的調整升級,提高生產效率,首先要改變的就是小農經濟模式,讓資本與技術下鄉,實現規模化運作的大農經濟,而這等規模的轉型不是靠單個企業努力,或是順應自由市場就能實現的。

我國為這一問題做了哪些鋪墊?

城鎮化

在80年代末,沿海城市改革開放需要大量務工人員時,中國就開始了城鎮化的進程,那時的城鎮化,聚集在沿海城市,主要是為給勞動密集產業輸送血液。上億規模的農民工,離開故土,常住城市,帶來了經濟上的明顯優勢,使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

現在,中國的超一線城市已經城鎮化得很徹底了(深圳城鎮化率100%,上海超過89%,北京超過86%,廣州超過86%),但是在中西部地區,中國的城鎮化尚還有很多空間(遵義城鎮化率約45%,南充城鎮化率45%,洛陽城鎮化率52%,南陽城鎮化率43%)。所以新一輪的城鎮化政策,則是讓農民工在城市落戶更容易,而且把城鎮化的重點放在了內陸。

這是因為電商打破了地域對經濟發展的限制,內陸城市要發展,要工業化,勞動力同樣十分關鍵。而且把農村的勞動力引導到城市來,在城市落戶,讓農村不從事生產的人口,把閑置的荒地還給國家,讓國家以後有更大的操作空間來實現土地規模化運作。

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是這幾年國家在落地的一項重要政策,它涉及的方面很寬廣,簡單來說就是:農村的農民為什麼貧窮?可能是因為讀書少進城務工找不到好活干,在家守著1畝3分地養活自己都很難;又或者是因為家庭變故等方方面面的原因,讓人被生活壓得抬不起頭。通過精準扶貧,國家對貧困人口先通過問卷摸個底,再針對不同的情況,用不同的方法來扶持。

年輕力壯的可以學技術當技術工人,或者進部隊;

年老力衰,就讓其子女多讀書,把孩子培養好了,家庭也會輕鬆些;

有能力在農村搞產業化的,給思路,給技術,給資金;

能培訓上崗的,從農村搬到就近工業區的搬遷房,在工廠上班;

以上措施都沒用的,那就由救濟政策和公益來兜底

如果說城鎮化是為了讓農民自己走出去,那精準扶貧就是政府幫助農民走出去,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轉變小農經濟,為農業下一步的發展打好基礎。

現在,重點來了:

中國拿美國的農業開刀抵制貿易戰,為什麼會給中國農業帶來風口呢?

很多網友都覺得中國這刀太溫柔,如果拿大豆開刀的話,美國會更頭疼。沒錯,那是會讓美國心塞,但中國也會受到影響!那麼多榨油廠,飼料廠等著美國大豆下鍋,說漲價就漲價,這些行業的從業者怎麼活?中國自己供應不了這麼多大豆,只能用漲了價的原料,到時候成本就攤在我們生活的油(大豆油)肉(大豆飼料)里,讓中國家家戶戶都為貿易戰買單。何必殺敵八百,自損一千呢!不過話說回來,中國一放風要拿美國農業開刀,生產大豆的農場主就已經開始給特朗普施壓。而且很多其他適合種大豆的國家,也揚言要大力發展大豆種植,以搶佔美國大豆在中國的市場。估計特朗普看到這些情況,也鬱悶得里焦外嫩,為下一步的決策痛苦不已。

而且選水果,水果製品和豬肉,這就太機智了!

首先,這些產品都不是剛需產品,吃與不吃是習慣和愛好,不會波及大多數民眾。

其次這些產品的可替代性強,美國提子太貴了,吃點巨峰葡萄也不錯呀;美國櫻桃漲價了,來點山東櫻桃也不錯哦,而且還有智利櫻桃在等著進中國呢!所以說這些產品的進口限制,會讓美國的農業壓力大增,但卻不會破壞中國市場。

最重要的是,要提稅的這些產品都是高附加值的水果,比糧食作物的利潤空間要高得多!用美國的產品培育了市場,把未來的效益留給國內的農業從業者,中國的貿易戰不要打得太高明!

所以說,為什麼農業會成為下一個風口?

前20年的時間,中國把原本農村的社會問題轉化成了為小農經濟轉型做的鋪墊。

現在,中國又利用美國自己發起的貿易戰,把美國農業培育出的高端農產品市場巧妙的拿回中國。

未來20年,如果在政府的引導下,在市場的利益刺激下,讓越來越多的資本,技術和人才下鄉,完成中國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的運作。這不僅能讓中國完成農業工業化的轉型,肯定也能成就一大波的財富神話,看你能不能玩轉咯!

? end ?

文 | 醬油小雨

圖 | 網路搜索

吃瓜經濟說

一起做個有態度的吃瓜群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正月十四:「人宗爺日」 與「請三官」
無裂不金剛,實在糾結,就來看看唄!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