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雅雨書屋閑話水滸之六十:聊聊梁山好漢的結拜風氣

雅雨書屋閑話水滸之六十:聊聊梁山好漢的結拜風氣

原標題:雅雨書屋閑話水滸之六十:聊聊梁山好漢的結拜風氣



梁山好漢在初次結交時,常常以立刻結拜兄弟的方式來確定他們之間的感情關係。有的雖然沒有介紹如何結拜,但兩人也很快以兄弟相稱。這說明結拜在綠林好漢的生活中是一種經常而廣泛的習俗。那麼這種習俗從何而來,為什麼能如此長久不衰呢?



拜盟是一種古老的習俗,在東西方各古代民族中流行都十分廣泛。在古代中國,它的古老形式為歃血為盟,即以口含血,或口旁塗血的方式表示信誓。《淮南子·齊俗》上說:「胡人彈骨,越人契臂,中國歃血也。所由各異,其於信一也。」它原是原始部落的遺俗,到了先秦時已經雅化為諸侯間盟會的儀式。《禮記·曲禮下》「蒞牲為盟」疏說:「盟者,殺牲歃血,誓於神也。」這種儀式以鬼神崇拜為前提,認為鬼神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能夠懲戒背約者,因而以對神誓盟為俗。


從宋代開始,拜盟的風氣開始在民間社會,尤其是綠林社會中逐漸普及開來。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成為民間社會結盟的楷模,遍及漢族文化圈民間社會的各個角落。而梁山好漢「結義為兄弟,誓有災厄,各相救援」則成為綠林好漢效法的範例。因為綠林生活動蕩不定,出生入死,而且受到社會的敵視,在一種不安全感的制約下,所以難免「災厄」,「各相救援」既是他們政治上「尚同」、人格上豪爽助人精神的反映,也是一種維護自身安全的防衛機制。而他們所虔誠崇拜的「神」,實際上也是以「替天行道」的「天」為核心的綠林政治觀念具象化的象徵物。清代毛宗崗在批點《三國演義》時說:「今人結盟,必拜關帝,不知桃園當日又拜何神?可見盟者盟諸心,非盟諸神也。今人好通譜,往往非族認族。試觀桃園三義,各自一姓,可見兄弟之約,取同心同德,不取同姓同宗也。」這句話說到了問題的點子上。拜盟的「盟諸神」只是個形式,「盟諸心」才是實質。它的根本目的是「同心同德」。《水滸傳》中第二回史進捉住陳達後,他的同盟者朱武求情說:「小人等三個,累被官司所逼,不得已上山落草,當初發願道:『不求同日生,只願同日死。』雖不及關、張、劉備的義氣,其心則同。」然後求賜與陳達同死。可見在拜盟的問題上,中國綠林社會所體現的民間社會的文化心理並沒有西方宗教中那種對生命(靈魂)、宇宙(人格化為上帝)本體的超越性認識,而是充分地世俗化和倫理化了。


《水滸傳》中的拜盟形式雖各有所異,而在「同心同德」這一點上卻是一致的。其最正式的形式為歃血為盟。在第七十一回《忠義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後的對天盟誓中:


各人拈香已罷,一齊跪在堂上,宋江為首誓曰:「宋江鄙猥小吏,無學無能,荷天地之蓋載,感日月之照臨,聚弟兄於梁山,結英雄於水泊,共一百八人,上符天數,下合人心。自今已後,若是各人存心不仁,削絕大義,萬望天地行誅,神人共戮,萬世不得人身,億載永沉末劫。但願共存忠義於心,同著功勛於國,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神天鑒察,報應昭彰。」誓畢,眾皆同聲共願,但願生生相會,世世相逢,永無斷阻。當日歃血誓盟,盡醉方休。



除了歃血盟以外,還有其他的盟誓方法。一種是飲酒誓,如第十五回吳用與阮氏兄弟商議截取生辰綱時,阮小二說:「我兄弟三個,真真實實地並沒有半點兒假!……我三個若捨不得性命相幫他時,殘酒為誓:教我們都遭橫事,惡病臨身,死於非命!」還有一種是拜天誓,如第十五回截取生辰綱前,眾人又誓曰:「梁中書在北京害民,詐得錢物卻把去東京與蔡太師慶生辰,此一等正是不義之財。我等六人中但有私意者,天地誅滅,神明鑒察。」這飲酒和拜天的方式與歃血的目的一樣,都是為了「同心同德」,防止有人叛變而遭遇不幸。其幹事業和求安全的成分各佔一半,相附相成。

本文已經獲得雅雨書屋微信公眾號授權樂藝會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藝會 的精彩文章:

《艾敬的愛》中華藝術宮展覽
大漢皇家明器車馬器:漢景帝陽陵出土

TAG:樂藝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