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昨天蔣介石去世43周年,今天身後最大猜想成真

昨天蔣介石去世43周年,今天身後最大猜想成真

原標題:昨天蔣介石去世43周年,今天身後最大猜想成真


上世紀七十年代對於台灣而言,既是經濟騰飛的時代,亞洲四小龍有其一,也是兩岸攻守易勢,動蕩不安的時代。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中國大陸取代台灣國民黨政府重返聯合國,台灣稱之為「排我納匪案」,在表決結果揭曉前宣布退出聯合國。台灣深受打擊,國際生存空間受到壓縮。


1972年2月,更大的打擊來臨,作台灣國民黨政權存在最大支柱的美國,時任總統理查德·尼克松訪華,中美關係破冰解凍,走向正常化。同年9月,另一支柱日本,時任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建立外交關係,日本與台灣斷交。


在兩國示範下,各邦交國紛紛與台灣斷交,台灣進入最危險的時刻。幾年的掙扎求寸,好不容易熬過了危機,1975年4月5日擔任民國總統已經28年的蔣介石突然去世,台灣再陷危局。不過,危險中蘊含著機遇。


「赫魯曉夫式」待遇


蔣介石去世後,台灣國民黨政府舉行了最高規格的國葬。「全國軍、公、教人員應綴配喪章一個月;全國各部隊、機關、學校、軍艦及駐外使館等應自即日起下半旗誌哀三十日;各要塞、部隊及軍艦均應自升旗時起至降旗時止,每隔半小時鳴放禮炮;全國各娛樂場所應停止娛樂一個月。」每天數十萬人前往國父紀念館瞻仰遺容。


島內報紙一改平日紅色套版,一律為黑色版面,幾乎全部篇幅都與蔣介石相關。並且在報道蔣介石去世時,罕見地使用了「崩殂」,陵墓稱為「陵寢」,這兩個古時僅用於帝王的稱為。甚至還天現異象,「淡水海外東北角上突然出現一個金紅色的巨球,四周圍繞著五彩祥雲,迤邐划過天空,不旋踵的電光閃閃,巨雷驚蟄,緊接著大雨傾盆而下」,蔣經國在日記中稱之為「風雲異色,天地同哀」。


蔣介石去世消息公開後,國際媒體也紛紛給予報道。其中尤以日本媒體最為熱烈,多持肯定立場,以頭版頭條的形式加以報道。並且與大多數對蔣介石持肯定立場的媒體一樣,日本媒體的報道重點放在了蔣介石二戰中的功勛。


《朝日新聞》在4月7日的社論《蔣總統逝世》中稱,「蔣總統的卓越功勛,由於其領導八年抗戰勝利而達到頂點。中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由被列強蠶食之『半殖民地』狀態一躍而成為與美、英、法、蘇並列的世界五大強國之一。」《產經周刊》經濟發布增刊《悼念總統蔣公》,稱蔣介石是一位「學識非常豐富的長者」。



蔣介石之所以在日本好評如潮,與他的對日政策不無關係。前日本首相岸信界在蔣介石去世次日的講話道出了日本人的心聲,「我們失去了一位偉人……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我們所受到的待遇,我們不可能忘記蔣先生為日本所出的力。雖然日本軍方在中國造成了一場風暴,但是他把日本人遣送回國,不把任何人當作戰犯。他反對蘇俄分裂日本,並運用他的力量,保存了我們的天皇制度。他協助日本戰後的混亂,並協助日本奠下復興的基礎。」


前述《朝日新聞》在社論中也提到,「戰爭結束初期,由於蔣氏以德報怨的政策,諸多日本人得以生還故國,這乃是日本國民無法忘卻的大事。」《產經周刊》在增刊中也特別提到,1949、1950年日本發生大饑荒,近百萬人餓死,在一籌莫展時是蔣總統緊急批准出口10萬噸白米給日本,蔣是日本的救命恩人。前首相佐藤榮作在4月6日談話中也稱:「日本將永遠難忘蔣總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給予日本的大恩大德。《讀賣新聞》、《產經新聞》、《日本經濟新聞》、《每日新聞》等日本主流媒體均發表了主旨與內容相近的報道,悼念蔣介石去世。


此外,在許多人日本看來,蔣介石之所以成為中國的領袖,其根源完全在於留學日本的緣故。蔣介石對日本的「以德報怨」,又使傳統日本人認為這是「東洋人的信義」。從而在日本形成,「因為有日本,所以才有蔣介石;因為有蔣介石,所以又有戰後日本」的觀念。加之,日本傳統文化中又特別欣賞如櫻花般凋零的失敗英雄,蔣介石的去世不但日本媒體一片讚揚,普通日本百姓也將其視為「西鄉南州」(即明治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般的「悲劇英雄」,加以悼念。


感念於蔣介石對韓國獨立運動所做的貢獻,韓國政府、媒體對蔣介石的去世同樣予以大篇幅正面報道。4月6日,時任韓國總統朴正熙發表特別聲明,「蔣總統不但對導致二次大戰盟國勝利有偉大的貢獻,而且對韓國的獨立運動,也曾予積極的支持……他的這些無法數計勛業,將永為韓國人民所難忘。」英文《韓國時報》在回顧蔣介石對韓國的幫助後,又大篇幅介紹了蔣在台灣的功績,「目前自由中國人民享受繁榮的經濟,其經濟體系比遷台時擴大為十倍,國民所得在七百美元以上……自由中國人民預期在今後五年內,將使他們的國家在經濟上趨於先進國家之林。」英文《前鋒報》、韓國總理金鐘泌等也發表了類似的看法。


相比日韓媒體,歐美主流媒體就有些不留情面了。美國《紐約時報》在蔣介石去世第二天,就在訃告版發表了五千字長文——《蔣介石的一生:一個被革命拋棄了的領袖》。回顧蔣介石自1927年「清黨」流血事件後,成為中國領袖的48年歷程,如何在1949年敗給共產黨,將「辛苦得來,經營了22年的事業」拱手讓出。文中直接稱蔣介石為「政治腐敗的國家領袖」,大談蔣及四大家族的腐敗;領導抗日卻一心保持自己的實力;挑起國共內戰,30億美元美國援助因為蔣介石政府的無能落入共產黨之手;鎮壓台灣二二八起義;敗退台灣,又是在美國介入下才穩定局勢等等,對蔣介石大加鞭撻,就如標題一樣,是一個被「革命」拋棄的領袖,獨裁專制而不合時宜。


一向被認為親台灣的《時代周刊》,相對溫和一些,在4月10日刊出了名為《蔣介石總統之死》的文章。文中稱「頑強而自負」的蔣介石是這個世紀主要人物之一,一度是革命者與民族主義者,一生充滿了勝利與悲劇。蔣介石曾經與丘吉爾、斯大林、羅斯福並稱為二戰四巨頭,替中國爭得了聯合國安理會的永久席位,丘吉爾稱其為「亞洲的盟主」,肩負美國在亞洲對抗共產主義的重任,但他失敗了。蔣介石在越南解放的關頭死去,中南半島反攻力量的崩潰,是整個亞洲長期以來反共鬥爭失敗的延續,而蔣介石正是一個過程中的主要「傷亡者」,「真是不能再戲劇化了」。對蔣介石的批評中,頗有些兔死狐烹物傷其類的味道。


加拿大多倫多《環球郵報》稱,蔣介石是一位「從未追上時代的領袖」。瑞典的《今日新聞》對蔣介石批評更為直接,其外事編輯奧洛夫·山德遜在文章中稱,「一個鬼魅死去了」,並將其與南越最後一任總統阮文紹相比,稱為「那個時代的阮文紹」。「今天蔣介石在無人哀悼中死了,逝去的只是一個老頑固,這老頑固在一段長得荒謬的時間裡,曾經贏取過他完全不配得到的同情。」


作處於敵對狀態的中國大陸,蔣介石的去世在媒體上享受到了赫魯曉夫去世時的待遇,就連標題都是一個模樣。中共兩大黨媒,《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都在最後一版右下角,通俗的說就是報紙的最後刊登了新華社的通稿。1971年赫魯曉夫去世時,《人民日報》的標題是《赫魯曉夫死了》,頗有些蔑視的意味,蔣的標題同樣是《蔣介石死了》,加以定語「國民黨反動派的頭子、中國人民的公敵」。



美國冷淡 蘇聯複雜


儘管日本從民間到政府對蔣介石之死反映熱烈,不但副首相福田糾夫發表談話稱,「蔣總統是世界的一大偉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四巨頭中享有高壽的一位」,內閣官房長官井山一太郎也發表了「非正式」談話。但據美國合眾社4月6日發自東京的報道,時任日本首相、自民黨總裁三木武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拒絕就蔣介石之死發表正式談話,表示將以自民黨總裁身份發唁電,也不會派政府代表前往台灣悼念,「由於政府同台灣政府沒有關係」。自民黨在4月7日的幹事會上決定,以前首席佐藤榮作作為「自民黨總裁代表」率團赴台悼念,規格可謂不低。


消息一經曝光,立刻引來中國大陸反對。當時中日已經建立外交關係,和平條約談判陷入僵局。為打破僵局,據日本共同社報道當時正在加拿大訪問日本外相宮澤喜一,還曾發表談話即將訪華,以及促成首相三木的訪華,推動和平條約的簽訂。中國大陸的反對,三木只能將規格降低,由「總裁代表」降格為「友人代表」。


美國媒體對蔣介石去世的報道頗為不善,美國政府同樣冷淡、消極。據美聯社4月5日發自華盛頓的報道,時任美國總統傑拉爾德·福特表示,蔣介石的去世使他深為悲傷,他讚揚這位國民黨中國領導人是一個非常正直、很有勇氣和有強烈政治信仰的人,「他的逝世標誌著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時代的結束」。一轉身,福特決定僅派農業部長率團赴台悼念代表。時任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委員、密蘇里州參議院斯圖爾特·賽明頓的話道出了福特的真實想法,「我們的政策目前是在更大程度上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對福特總統的講話,台灣當然不買賬,某一官員在接受法新社採訪時宣稱「其空洞之處無以復加」。在台灣方面看來,以美台的特殊關係,非副總統以上級別率團悼念,才能顯示美國的誠意。在台灣一再要求下,美國只得派副總統洛克菲勒赴台。抵達台灣後,洛克菲勒禮節性地發表了書面聲明,「美國人民將長遠銘記蔣總統的果斷、大勇和愛國情操,以及他在二次大戰期間,身為同盟戰友對盟國目標的貢獻。」


台灣是中美博弈籌碼,在七十年代中美蘇三角關係中,台灣又何嘗不是蘇聯的籌碼。對於蔣介石的去世,出於意識形態的對立,蘇聯沉默不言,出於共同的敵人中國大陸,蘇聯人心情又有些複雜。英國路透社在4月5日發自莫斯科的報道中透露,對於蔣介石之死,蘇聯塔斯社僅播發了來自紐約的兩行字的報道。


據日本時事社4月6日從莫斯科發回的報道,對於亞洲這個最反動的「歷史見證人」之死,蘇聯沒有公開表示悲傷的理由。但是,由於預料到蔣介石死後,中國大陸在亞洲的影響將進一步擴大,尤其是東南亞,蘇聯在這一地區影響力比中國大大落後了。「那麼對於想在今年夏天就結束歐安會並且正式地著手實現亞洲集體安全設想的蘇聯來說,內心大概不會是平靜的。」法國法新社也稱,蘇聯從未與台灣的蔣介石政權建立外交關係,卻常常利用台灣作為反對中國大陸的一個理由。蔣介石的死可能有助於改善中美關係,莫斯科對此事不會感到高興的。



蔣介石身後最大猜想


對於蔣介石身後的台灣政權交接沒有太大懸念可言,蔣介石之子蔣經國自1937年從蘇聯回國,就被作為繼承人培養。大陸時期的黨內各派系,經蔣介石的的清洗已經式微。1972年在蔣介石因車禍處於半退休後,蔣經國又出任行政院長,掌控行政大權。在蔣介石死後的第二天,國民黨中常會即召開臨時會議,決定副總統嚴家淦繼任總統。4月28日,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召開臨時全體會議,推舉蔣經國為中央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蔣介石為永遠的總裁。在黨國體制的台灣,蔣經國實際執掌黨政軍大權,完成權力交接。


不過,日本《朝日新聞》在報道仍然談到了蔣經國將面對的兩大挑戰。其一,蔣經國不像他父親那樣具有絕對權威,無論在政界還是在軍隊內部都存在反對勢力,比如隨蔣介石打江山的元老重臣,他們主張「天下為公」反對「父傳子家天下」,蔣經國力量尚不足以短期內清除他們。其二,85%台灣人認為蔣經國的體制仍然是外省人的強權統治,要從這種體制下解放出來,只有台灣獨立。



另有一挑戰《朝日新聞》沒有提出,日本《經濟新聞》指了出來。那就是,因為就蔣介石的去世,美國加速自尼克松訪華以來的退出台灣,將刺激東南亞各國與台灣斷交,與中國大陸了建立外交關係,「最後可能完全在外交上孤立台灣」。


蔣介石身後最受人關注的問題,莫過於兩岸關係。蔣介石一生不忘反攻大陸,時刻以「勿忘在莒」警醒鞭策黨政軍。在其遺囑中一再強調的,「剿除共匪,剷除叛亂,則余死於九泉而無憾也!」中國大陸同樣不忘收復台灣,針鋒相對。

蔣介石反攻大陸的信念,一定程度上是維繫國民黨團結一心的共識,但又何嘗不是壓在國民黨身上沉重的負擔,壓在兩岸關係上的負擔。《時代周刊》在《蔣介石總統之死》一文最後,不無戲虐地寫道:「直到他去世為止,他仍掛著中華民國總統的招牌,堅持他是全中國唯一合法的統治者,即使台灣再1971年被趕出聯合國以後,蔣仍死命反對所有調解的建議。只要活著一天,『反攻大陸』就像他所說的『是不可動搖的國策』。當全世界要與他在北京的敵人建立新關係的時候,蔣一點也不退縮,因此之故,這個世界只好從他身邊跨過。」


實際上,無論是反攻大陸,還是收復台灣,其核心都是台灣與大陸都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在這一點上兩岸是存在共識的。蔣介石的去世,可能使台灣卸下這一負擔,面對現實,實事求是地面對大陸。《紐約時報》在報道中這樣寫道,蔣介石的死戳破了蔣「一種以為他實際一直統治中國的幻覺」,而他的兒子和繼承人早已適應了現實了。


眾多媒體都對蔣經國統治的下的兩岸關係,持向好的看法。據法新社報道,泰國的一些華文報紙認為,蔣介石的去世將加速中國的統一,為中美建交鋪路;泰國外長差提猜認為,蔣介石死後,台灣可能改變它的政策;新加坡《海峽時報》社論認為,美國已經接受中國大陸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如果蔣介石的繼承人能夠以良好的風度接受這「無法避免的事」,可使他的日子好過些。「歷史的錯誤,必須矯正。」


作為台灣最大依仗的美國,儘管美國官方並不認為蔣介石的去世會使中美、美台關係立刻發生變化,在日本合眾社4月5日發自華盛頓的報道中,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委員、參議員赫伯特·漢弗萊仍然認為:「由於蔣一死,我們可能看到一場權力鬥爭,以及在台灣同大陸中國之間關係中的一些根本性的改變」,「這可能為解決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里存在的一些衝突和分歧提供一個機會。」福特總統在關於蔣介石之死的講話中,絲毫未提及美台關係將來發展。


同一年,中國大陸對台灣軟硬兩手,動作不斷。美國刊物《國際報道》在名為《沒有蔣介石的台灣:一個時代的結束》的文章中曆數了中國這一年的對台新動作,四屆全國人大首次組成台灣代表團;特赦最後一批國民黨戰犯,前往台灣居住,來去自由;幾年「二二八」事件,不再提武力解放台灣,將重點放在台灣人民自己起來推翻蔣介石,公開邀請更多的台灣人「回國觀光、探親及參加其他活動」等等。



但就在蔣介石去世的第二天,法新社從北京發回了題為「蔣介石之死不會影響中國解放台灣的決心」的報道,在肯定「國民黨當前的立場,即堅持認為台灣和大陸中國是一個國家這種立場,符合北京的胃口」的同時,再次重申「北京的態度絕未因隨著蔣介石之死該『集團』現在有了一個新領導人這一事實而改變。」

蔣介石之死,對於兩岸關係是一個新開始。只不過,人們猜到了開始、結局卻未能猜到過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風明月逍遙客 的精彩文章:

古代皇帝享盡榮華富貴, 為何都是「短命鬼」?
陳毅不會打仗?源自一封給中共中央的密電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