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觀音節
文/筆跡
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是觀音節。
在婆家,婆婆都要給觀音娘娘燒新衣,祈求觀音娘娘保佑全家老小平安,而在我的姨媽家卻是最隆重的節日,親友都會過來一起相聚。
親友相聚過節當然少不了要製作食物來慶賀,除了必備的佳肴:白切雞、扣肉等,還有糯米粉製成的點心。
姨媽家過觀音節,首要的食物就是用當季的鮮嫩艾草做成艾草糍粑,我們方言叫艾粑粑。
提起艾草糍粑的製作,我也只聽過姨媽的描述:用鮮嫩的艾草煮透放到石臼里搗碎,再放入到糯米粉里一起揉成粉團。
粉團可以包糖、花生籽、芝麻籽等餡料,墊在芭蕉葉子上,上鍋蒸熟後,一個個亮油綠色的艾粑粑就可以開吃了。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媽媽獨自坐船渡河去了遙遠的姨媽家過節,給我們帶回的節日食物就是艾粑粑。
可濃重的艾草味,打消了我們對糍粑的涶涎,我們還是覺得白皮甜餡的糯米糍粑最美味。
等我長到十二歲時,最小的弟弟也六歲了,爸爸那時侯也沒有洗礦石,觀音節剛好在周末,於是,那年,我們全家都去姨媽家過節。
爸爸開著手扶拖拉機,把我們都拉到船渡碼頭。
那天是河對面的村莊,我的姨媽家所在地過著最隆重的節日,碼頭顯得有些熱鬧起來。
等了兩趟才輪到我們上船,船票也漲了五毛錢。
船客們抱怨船老闆坐地起價,船老闆說,「沒辦法,討生活就靠年節才有點收入。」
大人們的報怨我們都無心去聽,我只想著船隻快點到達對岸,我真想早點到姨媽家。
下船之後,我們跟著爸媽,一步一個腳印的走著泥濘的土路。
二月里淅淅瀝瀝地春雨,把原本的土路浸潤,車輪,人畜把土路踩踏得像泥潭子。
穿過幾道彎之後,終於走到一片水田。
媽媽指著水田前方的一排排房子說:「那裡就是姨媽的家了,我們快點腳步就到了。」
爸爸走在前面開路,我們跟隨著他,遇到滑濕的地,爸爸就抱著我們跳過去。
終於到達姨媽家,姨媽和姨爸都在灶房裡忙著做飯招待今天過來坐客的親友。
爸爸和親友們聊天敘舊,媽媽進灶房給姨媽打下手,我們則和表姐一起跑到外面的水渠去看水裡的小魚兒。
飽餐節宴之後,親友們要陸續告別回家,姨媽忙著給各個親友打包糕點和艾粑粑。
姨媽讓我們留宿一夜,媽媽知道姨媽家地方小,不便打擾,堅決當天回去。
姨媽就給我們打包了一大袋的艾粑粑回來,臨走時還給我們姐弟四個一人一個小利是。
我和大妹偷偷打開看過,裡面是一張嶄新的五毛錢,我感覺像是得到了「巨款」一樣的驚喜。
媽媽說要幫我們收起來,我不肯,我小心的把利是放進上衣口袋裡,生怕被媽媽「沒收」走。
我們跟姨爸姨媽告別,重走水田和泥濘的土路,我隔一會兒就會摸摸姨媽給的利是,彷彿只有它在,我才心安。
只是到了碼頭,我們等船的時候,我再次摸到上衣口袋時,猛然發現,我的利是已經不見了,我委屈的想哭。
媽媽安慰了我一會兒,我還是悶悶不樂的,就埋怨我不肯交給她保管才導致利是丟失。
回到家裡,媽媽問我們餓不餓,要是餓了就熱艾粑粑給我們吃。
當時已經是傍晚的六點多了,我們肚子已經在咕咕地叫,這時候吃起艾粑粑,我竟然感覺有一股別樣的香,吃完一個再吃一個。
第二天中午,我打開廚櫃發現,原本滿滿的一碗艾粑粑,現在只有三個了,真的是可惜沒有叫姨媽多給一袋。
連同可惜的還有那個丟失的利是,嶄新的五毛錢啊。
現在已經長大的我,可以自己動手製作想吃的食物,可做出來的味道始終不如童年時的美味。
食物是一種傳承,更是一種寄託。
在這個艾葉飄香的季節,我寫下此文,寄予對遠方親人的思念。
願每個遊子都能回到夢魂的故鄉。
—完—
筆跡故事公眾號:bijigushi
筆跡,一個敘述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分享生活心得體會的南方女子,願故事對你有所觸動!
歡迎關注公眾號:筆跡故事,ID:bijigushi。
喜歡請點贊和轉發,感謝!
相似閱讀


TAG:筆跡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