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畫作真假,科技來辨

畫作真假,科技來辨

最後的達·芬奇

2017年11月15日,在美國曼哈頓的佳士得拍賣行,達·芬奇的一幅畫作《救世主》以4.5億美元的天價賣出,是迄今為止出售價格最高的藝術品。

達·芬奇現存的真跡並不多,而這一幅則是最後一幅由私人收藏的作品。其實,這幅作品在走到今天這個至高無上的寶座之前,曾幾經波折。它曾收藏於英國皇室,後流落民間,一時無跡可尋。直到60年前,一位英國的收藏家以45英鎊(大約相當於現在的1200美元)購入。那時的它已經嚴重磨損,還有一些修復的痕迹。當時能以這樣的價格得到這幅畫,是因為人們認為其實它並不是達·芬奇的作品,而是他的學生波特拉菲奧所作。2005年,一群商人以1萬美元買入。後來經過進一步的鑒定,專家判斷這是達·芬奇的真跡。從此,它的身價扶搖直上,2013年以1.275億美元成交,2017年則創造了新紀錄。

儘管有許多鑒賞家堅信《救世主》的確是達·芬奇的真跡,但仍有不少人懷疑這個價值4.5億美元的作品其實是個贗品。眾所周知,偽造者十分喜歡偽造達·芬奇的作品,僅《救世主》就有至少20幅贗品。而且,達·芬奇有自己的工作室,有些畫作他只會畫開頭的幾筆,接下來的則全由他的助手完成。對於這幅作品的真偽,藝術家、評論家、鑒賞家們各自有各自的觀點,他們從藝術、歷史各種角度評價,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讓藝術擁抱技術,讓懷疑者無話可說,能夠解決這個天價爭論的恐怕只有科技手段了。現在有許多現代科技手段都可以運用於畫作鑒定。

粒子加速器

粒子加速器是一種利用電場和磁場使其中的帶電粒子獲得高能量的物理設備。2016年,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就運用粒子加速器揭秘了法國畫家埃德加·德加的《婦女的肖像》的秘密。

《婦女的肖像》作於19世紀70年代,畫面上是一位婦女的肖像圖,但從1922年開始,油畫開始褪色,逐漸顯露出一些模糊的圖案,但由於太過模糊,肉眼無法看清圖案到底是什麼,一些藝術評論家還對此嗤之以鼻,他們認為這些模糊的圖案毀了這幅作品。

當時科學家使用的是同步加速器,這是一種環形的粒子加速器,結構類似於位於日內瓦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他們讓同步加速器產生的高能X射線逐漸掃描油畫,X射線使油畫的電子獲得能量,從基態躍遷至激發態,為了回到穩定狀態,電子會釋放出特定能量的光子。測量出這些光子的波長,科學家們逐漸構建出一幅十分清晰的「畫中畫」,還原了底層畫作的原貌,包括整體輪廓以及色彩,整個過程耗費了33個小時。將原畫旋轉180°,可以看出隱藏的圖案其實是一名女子,這名女子是埃德加所喜愛的一位模特,叫做艾瑪·杜比尼。

偽造畫作者通常會在用過的畫布上作畫。如果一幅畫作聲稱年代久遠,而鑒定結果顯示它底層的畫作明顯是新作,顯然這幅畫作是一幅贗品,至少名不副實。又或者,有些有名的畫家只在新畫布上作畫,而聲稱是他的作品的畫作卻被鑒定出畫布有使用過的痕迹,顯然這就是贗品。如果《救世主》也用同步加速器檢測一番,就可以區分開達·芬奇原先的筆觸和後人修復的,又或者可以鑒別出這根本不是達·芬奇的作品。

人工智慧

在現代社會,人工智慧似乎無處不在,畫作鑒定也少不了它的身影。美國羅格斯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艾哈邁德·加馬勒開發了一個人工智慧系統用於畫作鑒定。

這個系統使用一種特定的演算法來鑒定區分畫作的筆觸、色調、方向、筆畫的長短、畫中人物的姿勢等。該系統收錄了許多畫家大量的作品進行學習然後可達到高精度的鑒別效果,比如對畢加索的筆觸鑒定精確度達到了79%。每個畫家都有自己的作畫風格,即使小小的筆觸都是畫家經過長時間作畫後留下來的個人特徵,作畫時會無意識地顯露出來,其他人是很難模仿的。這些細微的、獨特的特點用人眼很難識別,成功的仿冒品則更難以鑒別出真假來,因此只能依靠人工智慧來完成。艾哈邁德教授的團隊找來各種仿冒品讓系統鑒定,結果系統能夠100%地鑒定出仿冒品。

有人說《救世主》不是達·芬奇的作品,而是他的學生所做,那麼借用這個系統也許就可以真相大白了。

其他技術

除了粒子加速器和人工智慧,還有其他一些科技手段可用於畫作真偽鑒別。

其中之一就是紅外線反射光複印法。大部分的畫家作畫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們就像建築師,在作畫之前都會構造出基本框架,這些框架就是草圖。而每位畫家所構造的草圖就如同他們的筆觸一樣都有自己的特點。但遺憾的是,作品完成後,草圖就被掩蓋住了,肉眼無法識別。紅外線反射光複印法就能夠彌補這一點,紅外光能夠穿過表面的顏料到達底層,當它接觸到畫布就會反射到特定的攝像機上,顯現出草圖的樣子。根據帶有作者特色的草圖,就能夠判斷出作者的身份。

另一種方法則是質譜法。質譜法是一種將化學物質電離並對電子的質量和其所帶的電荷的比(質荷比)進行分析的技術。這種方法能夠確定油畫顏料的成分。幾個世紀以來,油畫顏料的成分一直在變化著,分析出顏料的成分就能夠判定油畫的年份。若是有人宣揚一幅油畫出自16世紀,而它的顏料被分析出屬於19世紀,那麼這幅畫必定不會是16世紀的作品。

畫作防偽

對於過去的畫作,我們需要用各種手段進行鑒別,而現在的畫作需要的是預防,而一項預防偽造的技術叫做DNA防偽。我們因基因差異而有個體差異,所以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如果畫作也有獨特的基因,那麼每一幅畫也都是獨一無二的了。

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發明了這種方法,研究者提倡在畫、雕塑等藝術作品中加入特定的人工合成的DNA。為什麼是合成的DNA而不是畫家自己的DNA呢?因為DNA屬於個人隱私,如果加入本人的DNA有可能會泄露隱私。並且,DNA的多樣性可以保證每一個作品的DNA都是不相同的,而這些DNA都收錄在資料庫中,可以很方便地查詢真偽,就像我們掃描條形碼或二維碼鑒別真偽一樣。試圖偽造或提取作品中的DNA也並非易事,在這過程中總會留下蛛絲馬跡,而現代法醫手段可以輕鬆追蹤到這些痕迹。重要的是DNA可以保存很多年,如果當年達·芬奇運用這種方法,今天大家就不用為《救世主》是否是真品爭論了。

隨著科技的發展,科技為藝術品的辨偽和防偽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世界各地最具創意的雕塑
一時嘴饞,大腹便便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