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張中行說老北大

看張中行說老北大

圖片源自網路

1931年,22歲的張中行考入北京大學文學院,多少年以後,有了《負暄瑣話》中的《紅樓點滴》一二三四五。

讀了這五篇文章可以知道,這點滴可不是一般的點滴,老北大太可愛了。

那時候考大學,考不上這個還可以考那個,各高校招考時間錯開,不在一個日子,各考各的,只要你願意,一年可以考好幾回大學。據說有高校要和北大搶學生,先於北大開考,結果考上這所學校的許多後來又考上了北大,念北大去了,害得這個學校不得不補招,到底不如人家,為了不再尷尬,後來把招考時間又放北大後面去了。

那時候報考北大,大概是要到北大報名考試的,只要有一張中等學校畢業的證書,不論哪的人都可以去考,沒有戶籍限制,張中行報考北大,就沒揣什麼戶口本。

那時候考北大,押題是不可能的,泄題跑捲兒的事也不會有,學生由北大自己招,試卷由北大自己出,教育部長都不會知道北大的考題,就連北大出題的教授,在被請去出題之前都不知道這回會輪到自己去出題。說「請去」是好聽的,用張中行的話說,簡直近於逮捕,頭天被送進地下室,當天晚上把題出了,連夜在地下室的印刷廠印出來,由出題人校對了,第二天早晨八點前考卷送進考場放到考生的桌上,出題人這才解禁家去,到這時候,就連校長院長也不知出的什麼題。張中行說:「這個辦法像是很有優點,因為沒有聽說過有漏題的事。」

看卷判分也是密封,看卷者看不到答卷人的姓名。

那時候不發錄取通知書,考試結果出來,由北大張榜,要想知道自己是否被錄取,要走到張榜的那地方去看。那時候上大學,好像和就業沒關係,一考定不了終身,考上考不上好像也就並不特別讓人牽腸掛肚,張中行就是在張榜一周後才知道自己考上了,卻似乎也沒有欣喜若狂如范進中舉。

那時候考進北大,也要交學費,十元,不知合今天多少錢。頭一學期必須交,第二學期就可以請求緩交,只要寫個申請,理由也可以不寫,只三行,第一行「校長」,第二行「請求緩交學費」,第三行「某系某年級某某某」,也就准了。

那時候的北大,錄取嚴格,進去以後卻輕鬆,讀什麼系可以自己決定,課也可上可不上,嫌老師講得不好,學生可以表示不滿,認為老師講得不對,當堂可以表示不同意見,老師若認為學生的不同意見不成其為意見,也可以和學生討論。那時候的北大,旁聽自由,來聽課的是不是本班的,沒人管,也沒人問,「哪些是選課的,哪些是旁聽的,不知道;哪些是本校的,哪些不是,也不知道」。辦班卻不看選課者多少,張中行說了,多,開班,少,也開班。就是只有一個人,班也還是辦,張中行講的一個故事挺有意思:「還有一次,聽說是法文課,上課的每次有五六個人,到期考卻沒有一個人參加。教師當然很惱火,問管註冊的,原來是只一個人選,後來退了,管註冊的人忘記註銷,所以便宜了旁聽的。」

曠課多了,是會罰的,不許期考,扣你學分,學分不夠不能畢業。但也好辦,求那管點名的先生把曠課記錄擦去些,那先生似乎也不要什麼好處,總是慷慨允了。

照這麼說,一個個弔兒郎當的,北大豈不水了?事實大家也都知道,沒水。在北大是混不得的,要是混,自己都不好意思在那待,張中行說了:「至少就我親身所體驗,是進門以後,並沒有很多混混過去的自由,因為有無形又不成文的大法管轄著,這就是學術空氣。說是空氣,無聲無臭,卻很厲害。比如說,許多學問有大成就的人都是藍布長衫,學生,即使很有錢,也不敢西服革履,因為一對照,更慚愧。其他學問大事就更不用說了。」

二十幾歲留學回來到北大當老師的胡適,起初不為學生信任,險些被學生請出北大,虧得大家有些拿不準,托傅斯年去聽他的課,聽了以後,傅斯年對同學們說:「這個人書雖然讀得不多,但他走的這一條路是對的。你們不能鬧。」就這剛讀大二學生輩的傅斯年,卻是早在十多歲時就讀完了十三經,許多篇章還都能背誦,在他眼裡,胡適還是個讀書少的。上面這個故事見於韓石山先生的一本書里,你看老北大有多嚇人。

關於北大學風的嚴,張中行也講了一個故事:「一次是青年教師俞平伯講古詩,蔡邕所作《飲馬長城窟行》,其中有『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俞說:『知就是不知。』一個同學站起來說:『俞先生,你這樣講有根據嗎?』俞說:『古書這種反訓不少。』接著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出六七種。提問的同學說:『對。』坐下。」你得拿出六七種證據,學生才能誇你個「對」。

上不上課,其實是一種自由選擇,就如張中行所說:「不上有種種原因或種種想法。比如有的課不值得聽,如『黨義』;有的課,上課所講與講義所寫無大差別,可以不重複;有的課,內容不深,自己所知已經不少」,而在教授這裡,「對於常上課的是親近,對於不常上課的是敬畏」,不來上課,可能人家比你還厲害,就像張中行提到胡適講佛學,有同學站起來對他說:「胡先生,你不要講了,你說的都是外行話。」胡適趕緊說:「我這方面確是很不行,不過,叫我講完了可以嗎?」就像上面提到的傅斯年,老北大學生中不知有多少這樣的能人,老師們又哪敢不小心。

不上課,不等於不學習,張中行除了聽課,更多的是泡圖書館,而喜歡的課,就是沒選也是去聽的。老北大有個不知成文不成文的規定,某系修完,可以轉入同院別系再學四年,據張中行說,有人捨不得北大,就在北大學了八年。

離開北大,張中行去一家中學教書,就像汪曾祺從西南聯大出來,沒考什麼公務員,也去一個中學當了老師。上大學是為了學習,出了大學也還得繼續學習,後來一個成了汪曾祺,一個成了張中行。

將這《紅樓點滴》一二三四五,結合張中行《我與讀書》的第三部分及《沙灘的住》、《沙灘的吃》,也許可以拍一部老北大的電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白山人 的精彩文章:

TAG:長白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