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胡竹峰專欄 茶里安詳

胡竹峰專欄 茶里安詳

《中國美術報》第105期 美術副刊

【編者按】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蘇軾 《望江南·超然台作》

清明過後,又是吃茶的季節。尋個陽光溫暖的午後,約二三知己,幾盞凈杯,半撮新茶,一壺沸水,氤氳的茶香中,醞釀一段可堪回味的時光。個中況味,正如知堂老人所說,半日之閑,可抵十年塵夢。

飲茶之風尚,幾乎可以寫成一部文化史了。所以古代文人常以茶入詩,現代都市中人,愛茶的也越來越多,這種心理,也許正是所謂的「忙裡偷閒,苦中作樂」——在奔波勞頓的現世,尋一刻的安穩清歡,或眼前一笑皆知己,或獨坐小樓成一統,求的是個片刻的清澈、剎那間的永久。

「歸來何事添幽致,小灶燈前自煮茶。」在等待水沸的間隙,讓數篇好文,伴你一段茶香。

劉松年 攆茶圖

天南地北的茶一款款在家坐喝。有客共話也好,無人獨飲也好,不損茶精神。

茶精神者,兼濟天下、獨善其身也。紅茶綠茶黑茶白茶青茶,有的菩薩低眉,有的金剛怒目,有的平緩疏朗,有的急促陡峭,這是茶的性靈也是茶的趣味。

倘或是紅茶,喝出一身熱汗。肉身不知不覺消散了,遁跡虛空而去。

倘或是綠茶,茶香微細,暢通全身,飄渺間如墜煙霧。

倘或是黑茶,黑夜晴空里一道赤霞,車行轔轔駛入大荒。

倘或是白茶,順暢潤喉,讓人靜下來,如沐月色。

倘或是青茶,黏稠生津,味一沉,而後氣貫全身。

茶氣如一爐香,裊在鼻息間,讓人頓入空寂之境,似有若無,一片空明又踏踏實實。

茶予人力量,讓人歡愉,也給人安詳。

茶之苦

我喜歡茶略帶一些苦味。好茶都有一絲苦味,苦得漫不經心,苦得無所事事,驀然回首之際變成回甘。

茶之苦與平常的苦不同,茶味是清苦,苦瓜是甘苦,中藥是銳苦。

小時候最怕中藥的苦,現在也怕。小時候怕茶苦,現在卻唯恐茶甜。有人在茶里放糖,我不喜歡。總覺得那味道不倫不類,太雜了,糖不是糖,茶不是茶,喝在嘴裡茶與糖上躥下跳,不安分。周作人說:「喝茶以綠茶正宗,紅茶已經沒有什麼意味,何況又加糖與牛奶?」

茶禪一味,這一味當繫於茶之苦。禪宗公案里趙州和尚讓人喝茶去,喝的肯定不是放糖的茶。

清苦往往是貧瘦的。茶之清苦落在舌尖,一點也不貧瘦,相反豐腴得很。茶的苦味,是鐘鳴鼎食之後的持齋把素,不見得悵然,更多是素然。素然里還有一份肅然,肅然里還有一份怡然,怡然且不自得,這是好茶的教養。

茶是新的好,鮮美中一絲不易捉摸的輕苦。新茶恰恰需要輕苦來增添一份舊氣。有了舊氣,新茶的格調一下高了,像宋元絹本上的青綠山水,讓人愉悅。

茶水倘或沒有了苦,那些甘甜那些清香多麼孤立無助。茶之苦,在舌尖上流連徘徊,琵琶輕彈,如煙似霧,苦得生機勃勃,充溢著生的吶喊與彷徨。

陳洪綬 停琴品茗圖

茶之澀

新得一款滇紅,湯色端莊艷麗,更難得有澀味。入口有起落,格調上來了。倘或一味甘滑,茶湯倒顯得流俗了,非得澀來止一止才好。澀是當頭棒喝。

澀是茶的本味之一。好茶澀得清遠幽靜,澀是大氣度。周作人文章比旁人好,正好在旁人沒有的澀上。

周作人一肚子苦茶。

多年前在西湖邊吃飯,菜還沒上來,朋友的朋友帶了上好的獅峰龍井。茶泡在玻璃杯里,一顆顆如劍如戟。這一道龍井茶,香好、形好、味好,味好正是好在澀上。澀是這款龍井的點睛之筆。比起我過去和後來喝到的龍井茶都要好很多。

茶性儉,澀生儉。茶里的素淡家風,是澀給的。茶之澀,既素白又嚴肅,難矣哉。

澀的好,好在不逾規。回味之際的淺淺一澀如蜻蜓點水旋即離去,又像窗紙上的風聲。

茶之澀,過猶不及。澀得侯門深似海,澀得心事無人知,這樣才好。澀過了頭,便淪為下品。

茶之形

碧螺春的茶形好看,螺字專指茶形,真真像南方夜市上常見的小螺螄肉。碧螺春泡開之後茶形更好,在杯底細細點染,彷彿文徵明行草的線條。

論茶形,太平猴魁是綠茶里的異數,有點桐城派大塊文章的意思。泡開之後尤其蒼綠老到,聳立於玻璃杯中,讓人想起《水滸傳》中的雲里金剛,魁梧壯實,肥厚磅礴,又想起魯達醋缽大的拳頭——《水滸傳》上《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節,寫魯達提著醋缽大小的拳頭,撲的只一拳,正打在鎮關西鼻子上。

相反,桐城自產的小花茶,一朵朵開在杯底,像是晚明小品,一點也不像桐城文章。

同樣產於皖南,黃山毛峰是太平猴魁的小妹,大妹是六安瓜片。毛峰的茶形有亂頭粗服之美,泡在杯底,不及龍井、碧螺春精緻。但隨心所欲,素麵朝天,處處可見本色,可見本性。

六安瓜片蓬蓬鬆鬆,肥大如瓜子,無芽無梗,綠里泛青。

前些時,偶得一款日照綠茶。這款茶茶形也不錯,不輸碧螺春,但少了吳門人家的小橋流水氣。畢竟是山東茶,多了一絲英挺。信陽毛尖也英挺,英挺又輕盈,在杯底如春日天空中漂浮的遊絲。

岳西翠蘭茶形小巧,龍井也小巧,巧如雀舌。龍井經過壓制,三泡之後,頭面變化不大。翠蘭三泡之後,葉芽綻放,有點接近黃山毛峰的樣子。

徽茶名品里還有款老竹大方,據說此茶由僧人大方禪師在徽州歙縣老竹嶺大方山創製。老竹大方我喝過,深綠褐潤,色如鑄鐵,形似竹葉,比竹葉青的樣子老氣一些。老氣不橫秋,還是清水出芙蓉的樣子。

紅茶黑茶岩茶之類,以味誘人,以香撩人,形神難言矣。

齊白石 品茗圖

茶之骨

酒之骨,石也。酒有稜角,有崢嶸,有鋒芒。哪怕是紅酒黃酒清酒,喝在嘴裡,兀自有熱風。

茶之骨,玉也。茶光潤、圓融、清白。古人說茶性潔不可污,玉精神亦如此。損之又損玉精神。蘇軾認為茶「骨清肉膩和且正」,有君子性,君子如玉。

茶之漬

茶沒了,茶漬還在。

茶几是白色的,茶漬格外醒目。

那茶漬讓人想起往事:

我家廂房牆壁刷石灰,屋頂滲雨,牆面有雨水漫漶的痕迹,那淺淡的褐色常能引人聯想。這一塊像公雞,那一塊像桑葉,還有一塊像雲霞。看著看著,彷彿從什麼地方傳來了森林的潮氣,似乎還有落葉的霉味……

屋子裡很靜,靜得可以聽見牆上石英鐘指針嚓嚓的聲音。那種感覺,彷彿兩個慢性子的人欣賞一幀發黃的古畫。小心地一點點打開掛軸,畫面上出現了落霞孤鷺、水天一色的景象。

在小屋幽暗的天光里,會想一些事。情緒的語言漂浮在空氣中,它們流動、漂浮、漫溢,讓心裡暖和安定。

和雨水漫漶在牆壁的痕迹不同,茶漬更豐富。每次喝完茶,茶几上的茶漬都是不同的。

有一晚喝完普洱,茶漬像彌勒佛。禪茶一味,佛茶一味。

有一晚喝完滇紅,茶漬像幾片桑葉圖。採桑採茶好辛苦。

有一晚喝完鐵觀音,茶漬也如觀音圖。那觀音端坐蓮花。

有一晚喝完黑茶,茶漬如徐渭的《墨荷圖》中的荷葉。

有茶漬像老貓,有茶漬像小狗,有茶漬像南瓜,有茶漬像枯樹。

夜夜喝茶,夜夜觀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樂享盡優,樂優皇茶
茶葉之美,解碼普洱茶藝術創作素材之密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