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此人堅決對日本進行戰爭,只為報自己私怨,給國家帶來了莫大災難

此人堅決對日本進行戰爭,只為報自己私怨,給國家帶來了莫大災難

在清末政壇上,翁同和是一位相當重要的人物,他的父親父親翁心存當過咸豐皇帝的老師,而他本人是咸豐皇帝欽點的狀元,故人們稱之為「天子門生」;他本人先後充同治和光緒兩個皇帝的老師,故又被人們稱之為「門生天子」;他一生都任京官,不曾外放,當過刑部、工部、戶部的負責人,曾於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中發現諸多疑竇,打動慈禧太后下令重審此案,讓蒙冤者得以昭雪;他出生江蘇常熟,長期掌管財政大權,入值軍機,成為大學士,深受光緒皇帝信賴,一度權傾天下,故又被尊稱為「常熟相國」。作為傳統的士大夫,翁同和實現了「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之夢想,更實現了「立功、立言、立德」之「三不朽」人生目標。他應當為此心滿意足嗎?

然而,想當「太平宰相」的翁同和,偏偏遇到滄海橫流、疾風暴雨的時代,被驚濤駭浪衝到天涯海角。他在最輝煌的人生頂點,突然遭朝廷罷黜,晚年幽居鄉里,「凄涼到蓋棺」。

翁同和並非人們誤以為的改革派,而是守舊派。翁同和被罷黜,並非慈禧太后等「保守派」要剪除作為改革派領袖的光緒帝身邊的羽翼,而是光緒帝本人不能忍耐翁同和的守舊,主動下旨將其趕出決策層。翁同和作為改革派領袖的身份,是戊戌變法失敗之後,流亡海外的康有為為了拉大旗作虎皮,在翁同和死後將其譽之為中國維新第一導師,反正翁同和不能從地下起來摘掉這頂「康冠翁戴」的帽子。

翁同和不僅不是改革派,而且是僅次於慈禧太后的導致戊戌變法失敗的第二位罪人。他甚至也是甲午戰敗的直接責任人,他當時大權在握卻不明世界大勢和自身軍備,自以為可以聲討東夷,卻遭致無窮禍亂。此前,翁同和在任戶部尚書期間,處處刁難北洋水師,削減軍費,剋扣糧餉,僅僅因為他與李鴻章之間有私人恩怨。以私害公,禍國不淺。《中國海軍大事記》光緒十七年載:四月,戶部決定:南北兩洋購買洋槍、炮彈、機器事,暫停兩年,所以銀子解部充餉。當時有一副對聯譏諷翁李二人: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合肥指合肥人李鴻章,下聯常熟即常熟人翁同和。翁同和雖然不像李鴻章那樣貪瀆,其財政政策守成有餘、開拓不足,完全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

在甲午戰爭期間,翁同和是調門最高的主戰派。光緒親政,翁同和以帝師身份成為朝廷重要決策者。他堅決主戰,即便前線一敗塗地,也不審時度勢,而是頑固到底,給國家帶來莫大災難。主戰派常常佔據道德制高點,讓旁人難以批評之;其實,若不能戰而強行戰,主戰派的危害遠遠大於主和派。

李鴻章清楚地知道中國的海陸軍都不能戰,翁同和掌管財政大權,知道軍費幾何,當然也知道中國不能戰。但在和戰問題上,翁同和主戰的態度,始終不變;所變的是偏離了他自己的原則。他的本意是「求乾綱大振,致君於有為之地」,也就是說,打贏一場勝仗,讓光緒皇帝立威、集權,將全部實權從慈禧太后那裡拿回來,以此為基礎創建比擬康熙皇帝的豐功偉業。及至明知事不可為,而為了自己的名聲,執持如故,變成「為主戰而主戰」。

翁同和因與李鴻章之間久懷宿怨屢謀報復,李鴻章不欲戰而迫其戰,在他看來正是挫抑之而困頓之的良好機會,又豈能放過?至於萬一試而不效,淮軍挫敗,私怨雖報而國事已壞,則就不是翁同和所著急的問題了。《蜷廬隨筆》中記載了翁同和的一句名言:正好藉此機會讓他(李鴻章)到戰場上試試,看他到底怎麼樣,將來就會有整頓他的餘地了。若真是如此,不殺翁同和不足以謝天下。然而,他只是被罷官回家,所遭之處罰實在是太輕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奇人妙事 的精彩文章:

崇禎及明朝,其實在北京城破前3天都還有得救
康熙大帝的遺詔,揭開了雍正繼位之謎

TAG:奇人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