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誡子書》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信,僅86字,卻寫盡了父親的辛酸
為什麼怎麼說呢?《誡子書》在我看來是諸葛亮的一世學問的精華,他這麼告誡兒子,正是因為諸葛亮自己是這麼做的。但是對於兒子他就沒有特別上心疏於教導,他才寫出這篇傳誦千古的戒子書。與他事必躬親的做事風格息息相關。《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記載:「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魏氏春秋》記載:「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試問整天如此忙碌的人,哪裡還有時間教導兒子,定是有比自己私事還要重大的事情,那就是劉備對自己的知遇之恩。
《誡子書》
漢·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人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正是因為諸葛亮意識到兒子的缺陷,又聯繫自己半生戎馬的事迹,道出培養品德,樹立目標的重要性。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可是諸葛亮是何許人也?他怎麼會甘心讓兒子做一個道德高尚,目標遠大的侃侃而談之輩。所以他又費盡心思,寫出了增長知識的方法和真諦。
慆慢則不能勵精,
險躁則不能冶性。
「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孔明一生唯謹慎,真是因為太不放心兒子了,他清楚明白人都有惰性和浮躁,於是又告誡兒子要勤奮學習,戒驕戒躁。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作為一個父親同時又是蜀漢丞相,這也就是他悲哀和偉大的地方。他把修養品德,增長學識的方法,又告訴兒子如何堅持。可以說事事都考慮到了,篇尾又不知道說什麼好。於是就聯繫到自己一生在為蜀漢北伐一直苦苦沒有結果。也是感受到自己時日無多,告誡兒子人一生韶華易逝,光陰苒冉。要趁早建立功業,完成夢想。
這一封寫給兒子的《誡子書》,道出了諸葛亮一生的行事準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因為這樣他才如此告誡兒子。後來諸葛瞻戰死綿竹,戰前,諸葛瞻悲憤地說道:「我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護國土,我有三罪,還有什麼面目回去呢?!」於是堅守陣地準備決戰。但是諸葛瞻斬使拒降,為國捐軀,做人志向和忠心絲毫不亞於其父。故綿竹享有「忠臣孝子綱常地」的美稱。


TAG:哲理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