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智能預警,「聰明」汽車更安全

智能預警,「聰明」汽車更安全

圖說:越來越多的輔助行車技術來到百姓身邊 來源/視覺中國

交通安全、道路擁堵、能源消耗……這些讓人頭疼的問題或許智能汽車有辦法應對。隨著人工智慧(AI)與傳統汽車「聯姻」,越來越多的輔助行車技術走進百姓身邊。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汽車工程學院近期入選2018年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揚帆計劃的張偉偉博士及其實驗室團隊潛心研究AI在智能汽車和智慧交通中的應用,成果已在上海多處落地應用。

給司機多一分保障

據統計,2016年我國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造成6萬餘人死亡,其中絕大部分是由司機人為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超速、安全意識弱等因素讓悲劇屢屢發生。通過輔助駕駛系統減少人為失誤或許能成為減少交通事故的好方法。

不少駕駛員在換道時,很難判斷車的左右側後方盲區是否出現危險車輛,一些車輛刮擦事故由此產生,即便是小事故,也會耗費車主極大精力。現有的超聲波雷達感知距離不到10米,且無法判斷靠近車輛的體型。張偉偉博士團隊用攝像頭取代超聲波雷達,可識別30米至40米盲區的攝像頭不僅感知距離遠,還通過深度學習識別車輛屬性,大幅減少了車輛刮擦事故,還能無縫融合到環視圖像中。

行駛過程中,駕駛員難免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或判斷失誤。此時,防碰撞預警系統或許能起大作用。「這是一種通過報警的方式輔助駕駛員減少汽車因車道偏離或車速不當而發生交通事故的系統,由圖像處理晶元、控制器、感測器等組成。」張偉偉介紹。系統分為「縱向」防追尾預警和「橫向」車道偏離警告兩個主要功能,當車速不當或即將偏離行駛車道時,系統通過警報音、方向盤震動給予提醒。

針對目前智能自動緊急制動(AEB)系統的興起,張偉偉團隊還開發了專門用於行人自動緊急制動系統的測試裝備,通過專用成人假人、兒童假人、高精度GPS、伺服電機等一系列裝備,按照國家和歐洲標準對AEB系統在裝車出廠前進行系統性能調校與測試,增強車輛在多種行人交通場景下的識別能力和緊急應變制動能力,保障人車安全,該類系統已在部分汽車公司運行工作。

圖說:AEB假人碰撞測試 來源/上海工程技

術大學

讓城市交通更安全

夜間駕車時,迎面行駛的車輛如若打開遠光燈,眼睛會被一片刺眼的光亮晃得頓時看不見車前的路況了。相關實驗表明,眼睛經強光照射會有2-3秒的短暫失明,以車速60km/h計算,相當於駕駛人盲駕約30至50米,極易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張偉偉團隊設計了遠光燈抓拍與識別系統,融合車燈區域多維特徵,自適應跟蹤車輛,多幀驗證識別遠光車輛。「系統首先對畫面中的多盞車燈進行提取,得到單獨車燈的圖像,通過對大量實際車燈形態的訓練,採用深度學習演算法,識別車燈形態,即可判斷燈光的開啟狀態。」張偉偉介紹說,「同時,系統採集到車輛行駛的視頻數據,可對車燈進行聯繫的跟蹤,在跟蹤的同時對車燈識別,這樣就可以判斷從車輛進入視野到離開視野的過程中,遠光燈持續開啟的時間,從而判斷該車輛是否存在違章行為。」此外,系統還能看清車輛車牌、車型等,從而獲得違章車輛的相關信息,以便作為執法依據。「該系統已經在上海、南京多地進行道路卡口試運行,取得了良好的輔助執法效果,也逐步規範了駕駛員正確使用遠光燈。」張偉偉表示。

此外,團隊還開發了外環車輛類型自動分類與監控,對不按規定車道行駛的車輛進行智能識別和監控報警,也已交付使用。團隊目前正在開發球型攝像機智能監控系統,對路邊停車位車輛識別並計算停車時間,結合APP進行智能停車位空位發布和繳費管理。「這些都能改善交通狀況和出行體驗。」張偉偉說。

圖說:停車位車輛自動捕捉與停車時間識別 來源/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智能汽車發展「加速跑」

據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徵求意見稿)》,到2020年,我國智能汽車佔比要達到50%,到2025年,我國新車要基本實現智能化,「人-車-路-雲」高度協同,5G-V2X基本滿足智能汽車發展需要。「智能網聯汽車具備複雜環境感知、智能決策和協調控制等功能,可實現『安全、高效、舒適、節能』行駛,並最終實現替代人來操作。」張偉偉介紹。

國際上將智能網聯汽車分成五個等級,分別是駕駛輔助、部分自動駕駛、有條件自動駕駛、高度自動駕駛、完全自動駕駛。據悉,目前我國在前兩個等級的技術已經相對成熟,正在衝刺有條件的自動駕駛。「未來,環境感知、智能決策、車輛控制等是我們研發需要攻克的關鍵技術。」

新民晚報見習記者 郜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民晚報 的精彩文章:

默克爾所在政黨承認購買選民數據
「戰略性」貿易保護毫無戰略眼光

TAG:新民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