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醫快速診斷圖文方法介紹!

中醫快速診斷圖文方法介紹!

導讀:本文摘自靈遁者書籍《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分享給大家學習。

中醫診斷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研究如何診察病情、辨別病證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一門學科。中醫診斷學主要包括診法、診病、辨證和病案四大部分。中醫診斷學的基本原則有三:整體審察、診法合參、病證結合。

包括對病人進行檢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資料,採用正確的思維方法進行分析,確定病證的臨床表現特點與病情變化的規律,為臨床預防、治療提供依據。

醫學科學的任務是防治疾病,益壽延年,而診斷學對人體生命活動狀態和疾病的認識,則是防治疾病、預防早衰的基礎。對病證正確的診斷是有效防治的前提,中醫診斷學是根據中醫學基本理論,專門研究如何診察病證臨床表現、確定病證診斷、分析病證變化及其演變規律的一門科學。

在長期的醫療實踐活動中,歷代醫家積累了豐富的臨床診斷經驗,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完整的診病體系,即四診(望、聞、問、切)、辨證與辨病。中醫診斷學所具有的獨特診斷方法與對人體生命活動狀態的認識,自古至今,一直在臨床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並對國外醫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中醫學在診察患者時,主要依據患者的自我感覺與外在表現,將四診所獲得的各種模糊信息(病情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形成對患者整體狀態(證候)的認識;這種整體、動態的觀念體現在診斷上的重點側重於辨證,顯示出中醫在醫療實踐方面的卓越思想。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這些特點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人體是個有機整體。局部病變可以影響全身,內部病變能夠反映於外。這就是說,外部的疾病表現可以反映內在疾病的本質。所以,中醫在診斷疾病時,往往通過病人的自我感覺和醫生觀察到的病人的一些外在表現來推斷病人內部的病理變化。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以表知里……以診則不失矣」,認為外在變化可以反映體內病變。《靈樞·外揣篇》則提得更為明確:「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臟波盪。若是則內外相襲,若鼓之應桴,響之應聲,影之應形。故遠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認為體表的變化會正確地反映出內在的病變。這種"以表知里"的診法理論,至今仍在臨床上發揮巨大作用。

靈遁者書籍《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在靈遁者淘寶有。

學習中醫診斷學必須培養正確的學習方法:

1、首先,要熟練掌握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只有對人體的正常生理狀態了如指掌,才能知常達變以了解病理狀態下的種種變化。所以,一方面要深入理解、掌握中醫診斷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並且要複習、運用所學的中醫學基礎理論,根據中醫理論的系統性和科學性作指導,以加深中醫診斷學的學習和理解。

2、其次,要重視並不斷地加強臨床實踐。前人說"熟讀黃帝經,不如臨證多",這說明書本理論必須與臨床實踐相結合。診斷的方法與技巧必須在臨床實踐中,長期仔細地揣摩才有所體會和收穫,別無蹊徑。所以,必須主動、積極地參加臨床實踐,培養自己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和態度,切忌淺嘗輒止。

3、要學會和運用辯證的思維方法。臨床診斷,從收集病情資料,到作出病、證診斷,是一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是醫學理論知識和科學思維的綜合運用。所以,要提高臨床診斷水平,不僅要有淵博的醫學知識,還要有正確的思維方法。歷代名醫醫案中蘊含著豐富的診察方法與經驗,尤其對於疑難病證、危急重症的辨證思維方法,值得我們很好地繼承,以克服不注重實際的主觀主義、機械孤立等錯誤觀念的影響。

中醫診斷主要內容:

四診:望、聞、問、切。

四診是辨證論治的基礎,在臨床上醫生通過視、聽、嗅、觸等以及有目的的詢問病人(或知情人),了解疾病的各種相關信息,探求致病原因、發病部位、病勢轉歸和病證特點,從而指導臨床治療。四種診法各有其獨特作用,必須綜合運用,才能全面系統地掌握病情,對病證作出正確的判斷,這就是四診合參原則。

八綱:陰陽、表裡、寒熱、虛實。

《內經》已經奠定了八綱辨證的基礎。張仲景更具體地運用於傷寒與雜病的診療。《景岳全書》中有《陰陽》、《六變辨》等篇,對八綱更有進一步的闡發。

疾病的臨床表現是千變萬化、錯綜複雜的。從八綱辨證來看,任何一種病症都可用陰陽確定類別、用寒熱闡發性質、用表裡反映其病位深淺、用虛實說明邪正盛衰的強弱。八綱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證方法,是各種辨證的總綱,在診斷疾病的過程中,有執簡馭繁,提綱挈領的作用,適應於臨床各科的辨證,具體的說,各科辨證是在八綱辨證的基礎上加以深化。

辨證:八綱辨證、病因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

診斷:常見疾病診斷及證侯診斷;癥狀鑒別;病案書寫。

在八綱辨證中,陰陽、寒熱、表裡、虛實八類證候之間的關係,並非是彼此平行的,一般而言,表證、熱證、實證隸屬於陽證範疇。里證、寒證、虛證統屬於陰證範疇。所以,八綱辨證中,陰陽兩證又是概括其他六證的總綱。此外,八類證候也不是相互獨立,而是彼此錯雜,互為交叉,體現出複雜的臨床表現。

八綱辨證

(一)表證、里證的臨床表現、相互關係及辨證鑒別要點

表裡辨證是辨別病變部位和病勢趨向的一種辨證方法。一般地說,病在皮毛、肌腠,部位淺在者屬表證,病在臟腑、血脈、骨髓,部位深在者屬里證。

(二)寒證、熱證的臨床表現、相互關係及辨證鑒別要點

(三)虛證、實證的臨床表現、相互關係及辨證鑒別要點

(四)陰證、陽證的形成、臨床表現和辨證鑒別要點

津液是人體各種正常水液的總稱,有滋養臟腑、潤滑關節、儒養肌膚等作用。其生成、輸布與排泄,主要與脾的運化,肺的通調,腎的氣化功能有密切關係。

津液病辨證,是分析津液病證的辨證方法。津液病證一般可概括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兩個方面。

1.水腫水腫是指體內水液停聚,泛濫肌膚所引起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腫的病證。元代朱丹溪將水腫分為陰水和陽水兩大類,這已成為後世歷代醫家對水腫病進行辨證治療的基礎。

陽水發病較急,病程短,水腫性質屬實者,稱為陽水。多為外感風邪,或水濕浸淫等因素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眼瞼先腫,繼而頭面,甚至遍及全身,來勢迅速,小便短少,皮膚薄而光亮,常伴有惡風、惡寒發熱,無汗,肢體痛楚,舌苔薄白,脈象浮緊,或咽喉腫痛,舌紅而脈浮數;或全身浮腫,來勢較緩,按之沒指,肢體沉重睏倦,小便短少,院腹痞悶,納呆食少,嘔惡欲吐,舌苔白膩,脈沉。

病機分析:陽水以發病急,來勢猛,眼瞼頭面先腫,上半身腫甚為特點。風邪侵襲,肺衛受病,宣降失常,通調失職,以致風遏水阻,風水相搏,泛濫於肌膚而成水腫,故又稱風水相搏證。風為陽邪,上先受之,風水相搏,因此水腫先見眼瞼頭面,繼而遍及全身;三焦不利,膀胱氣化失司,因此小便短少;伴見惡寒,發熱,惡風,無汗,苔薄白,脈浮緊,是風水偏寒,如有咽喉腫痛,舌紅,脈浮數,是風水偏熱之象。

如果水濕浸淫,脾陽被困,運化失職冰泛肌膚,而致水腫,亦屬陽水。其腫來勢較緩,逐漸遍及全身。

脾氣被困,膀胱氣化不利,故小便短少。脾主肌肉四肢,水濕困脾,濕漬肢體,則沉重睏倦,其他如院門納呆,嘔惡欲吐,舌苔白膩,脈沉等皆為濕盛困脾之象。

陰水發病較緩,病程較長,性質屬虛者,稱為陰水。常由於久病正虛房室不節,勞倦內傷等因素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身腫日久,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面色眈白,神疲肢倦,院門腹脹,納果食少,大便稀搪,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脈沉;或水腫日益加劇,小便不利,腰膝冷痛,四肢不溫,畏寒神疲,面色白或灰滯,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病機分析:陰水以發病緩,來勢徐,足部先腫,腰以下腫甚,按之凹陷不起,並多兼脾腎陽虛為診斷要點。脾主運化水濕,腎主水,由於久病正虛,勞倦內傷,導致脾腎陽氣虛衰,致使水液代謝障礙,下焦水濕泛濫而為陰水。陰盛於下,故腫從足部和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脾陽虛運化無權,病及中焦,健運失常,則脘門腹脹,納呆便溏。脾主四肢肌肉,脾虛水濕內漬,則面色(白光)白,神疲肢倦。腰為腎之府,腎陽虛衰則無火溫煦,則腰膝冷痛,四肢不溫,畏寒神疲。面色(白光)白,為陽虛水停之象,灰滯為腎虛水泛之徵。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為脾腎陽虛,寒水內盛之象。

2.痰證痰和飲,都是津液變化而成,多由臟腑功能失調,水液代謝障礙而表現的病證,但兩者的形態不同。痰證是指水液凝聚,濃度較高,質地稠厚,停聚於臟腑、經絡、組織之間而引起的病證。因此,痰證的臨床表現頗多,故有「諸般怪證皆屬於痰」之說。

外感病因辨證/六淫,內傷七情,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均可產生痰證。前人認為痰屬陽,飲屬陰,痰因於熱,飲因於濕,在痰的方面,又有五痰之名,如風痰屬肝,寒痰屬腎,熱痰屬心,濕痰屬脾,燥痰屬肺,這是以五臟來分類的。常見的痰證有:

風痰證 是指痰盛而風動的證候。多由陰虛陽亢,風勝內動夾痰,或偏食甘肥厚味,痰涎壅盛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頭暈目眩,胸脅滿悶,喉中痰嗚,痰清而多泡,突然仆倒,或見口眼(口咼)斜,舌強不語,四肢麻木,偏癱,舌紅苔膩,脈弦細滑。

病機分析:本證以眩暈,胸脅滿問,突然仆倒,喉中痰鳴等風盛內動挾痰為特點。風盛夾痰上擾,閉塞清竅而見頭暈目眩,喉中痰鳴;痰迷心竅,則神昏仆倒,舌強不語;若痰濕流注經絡,則或見四肢麻木,肢麻偏癱,口限喝斜。舌紅苔膩,脈弦細滑,均為陰虛陽亢,痰濕內蘊,鳳陽內動之象。

熱痰證 痰熱互結,謂之熱痰。多因感受熱邪,或因機體陽氣亢盛,煎熬津液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煩熱,咳痰黃調,喉痹,大便秘結,小便黃赤,或發熱癲狂,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等。

病機分析:本證以煩熱,咳痰黃稠,脈滑數等為辨證要點。痰熱內擾,則心中煩熱,甚則癲狂。熱盛煎熬津液,則咳痰黃稠。氣機阻塞,故見喉痹。痰熱結於腸胃,則便干尿赤,痰熱互結,所以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

寒痰證 寒痰相互凝結或痰盛而有寒象的證候為寒痰證。多因感受寒邪,或機體陽虛陰盛津液凝滯不化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畏寒肢冷,咳吐稀白痰,四肢不舉,或骨痹刺痛,脈沉遲等。

病機分析:臨床以咳吐稀白痰,脈沉遲為診斷要點。寒痰凝結陽氣受損,或機體陽衰陰盛,失其溫煦機體和溫化津液之功,而致畏寒肢冷,咳吐稀白痰,經絡阻滯氣不得伸,血不得溫,故見骨痹刺痛,四肢不舉,脈沉遲等。

濕痰證 是指濕聚生痰,痰盛而又兼濕象的證候故又稱痰濕證。多由脾虛不運,痰濕內生,或外感寒濕,束肺困脾,水濕內停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胸痞,納呆食少,嘔惡,身體睏倦,嗜卧,痰多色白,且痰滑易出,舌苔厚膩,脈濡滑。

病機分析:本證以痰多色白,嘔惡,胸痞,舌苔厚膩為辨證要點。脾虛濕困,則納果食少;痰濕阻於上焦,氣機不舒,則見胸痞,阻於中焦,胃氣上逆而嘔惡。痰濕郁遏清陽測肢體睏倦,嗜卧。脾失健運,痰濕內生,則痰多色白且痰滑而易出。舌苔厚膩,脈濡滑,皆為痰濕內盛之象。

燥痰證 痰盛而兼有燥象的證候,為燥痰證。系感受燥邪或熱灼津液而化燥所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咳痰粘稠如塊、如珠、如線,量少,難以咳出,甚或痰中帶血絲,口鼻乾燥,咽喉干痛,大便乾結,脈細滑數。

病機分析:本證以痰質粘稠,量少,難以咳出或帶血絲 辨證要點。津傷化燥,燥勝則干,所以咳痰粘稠,難以咳出;燥傷肺絡測痰中帶血絲。口鼻乾燥,咽喉干痛,大便乾結,是燥傷肺與大腸所致,舌干少律,脈細滑數,是疾熱津傷之象。

3.飲證飲為臟腑功能失調以致水液停積所化生的質地清稀的病理產物。飲證則泛指各種水飲所引起的病證。由於飲與疾、水有許多相似之處,並在病變中有密切聯繫,故飲證亦常稱為「痰飲」或「水飲」。多由脾陽素虛,復加外感寒濕,飲食勞倦所傷,以致運化失職,水液停積而成。根據飲邪停積部位不同,臨床又可分為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等四類病證。但其總的發病機理均為陽虛陰盛,運化失常,水液停積所致。

痰飲 狹義的痰飲為四飲之一,是指飲邪停留於腸胃的病證。常由感受寒濕,飲食所傷,或久病脾陽不振,水液停聚於胃腸所致。主要臨床表現:胸脅支滿,胃院有振水音,嘔吐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欲飲,頭暈目眩,心悸氣短,苔白滑,脈弦滑。

病機分析:中陽不振,水飲內停,支撐胸脅而支滿;留於胃院,故有振水音;水飲上逆,則嘔吐清水痰涎;水停中焦,故口不渴或渴不欲飲水;水阻清陽不升,則頭暈目眩;水飲上凌心肺測心悸氣短。苔白滑,脈弦滑,皆為水飲內停之象。

懸飲 是指水飲留於胸脅所產生的證候,因其上不在胸中,下不及腹中,故名懸飲。多由外感寒濕,水停胸脅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胸脅脹痛,咳唾更甚,轉側、呼吸均牽引作痛,脅間脹滿,氣短息促,脈沉而弦。

病機分析:胸脅為氣機升降之道,水留脅間,絡道被阻,氣機升降不利,故胸脅脹痛;水邪上迫於肺,影響肺主氣之功能,故脅間脹滿,氣短息促;水飲內結,則脈沉弦。

溢飲 指水飲溢注於四肢肌肉所表現的病證。

多由脾虛不運,風寒來表,不得汗泄,水濕內聚,泛溢於四肢肌膚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肢體疼痛沉重,甚則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見發熱惡寒無汗,咳喘痰多白沫,舌苔白滑,脈弦緊。

病機分析:肺脾之氣輸布失職冰飲流溢於四肢肌肉,故肢體沉重疼痛,甚則浮腫;感受外邪,風寒束表,衛氣閉塞,則發熱惡寒無汗;水飲迫肺,肺失宣降,故見咳喘痰多白沫,舌苔白滑,脈弦緊,是表裡皆寒之象。

支飲指水飲停留於胸隔所表現的病證。常由外感風寒或久病脾腎陽虛,伏飲上迫於肺,肺失宣降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咳喘上逆,胸滿短氣,倚息不能平卧,浮腫多見於面部,痰沫多而色白,舌苔白膩,脈弦緊。

病機分析:水飲上逆,肺氣不降,故咳喘上逆不能平卧,水液不能下輸而泛濫,故多腫在面部;水飲內擾陰寒盛則見痰沫多而色白。舌苔白膩,脈弦緊,均為內有水飲之象。由於內有伏飲,易感外寒,故支飲證常反覆發作,歷年不愈。

津液不足又稱津虧、津傷。是指由於津液虧少,全身或某些臟腑組織器官失其儒潤滋養作用所出現的以燥化為特徵的證候,由於津液不足多從燥化,故又屬內燥證的範疇。津液不足的形成,有生成不足與喪失過多兩方面的原因。脾胃虛弱,運化無權,致津液生成減少,或因飲水過少、臟氣虛衰,津液生成不足而形成;或由燥熱灼傷津液,或因汗、吐、下及失血等均能造成津液不足的證候。

主要臨床表現:口渴咽於,唇焦而裂,甚則皮膚乾枯無澤,大便乾燥,舌紅少津,脈象細數。

病機分析:本證以皮膚口唇舌咽乾燥及便於為診斷依據。津液有滋潤肌膚,濡潤空竅的作用,津液虧少則使皮膚口唇舌咽失去儒潤滋養,故呈乾燥不榮之象;津液虧則不能儒潤大腸,而致便干;舌紅少津,脈象細數皆為津虧內熱之象。

以上就是關於中醫快速診斷的圖文整理內容,分享給大家。方位諸位學習。其實更多的八綱辯證內容是非常之多的,所以不要僅限於本章所提供的內容。

摘自獨立學者靈遁者書籍《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靈遁者起名閣 的精彩文章:

惡人的面相,其實你是可以感覺出來的!
從亞里士多德到牛頓統一天上和地下的力,過程是這樣的!

TAG:靈遁者起名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