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淺談蕁麻疹脈診及診脈心得

淺談蕁麻疹脈診及診脈心得

中國傳統醫學的脈診,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中醫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很早就發現了「心主脈」的這個事實。中醫總結出氣血旺盛是人體防禦疾病和消除疾病的重要條件,任何致病因素侵襲人體,總是損傷氣血的功能,促使機體的氣血津液發生變化。而脈象是反映氣血變化的重要標誌,所以脈象的變化,與人體抗病機能的強弱和病勢盛衰有著密切關係。

比如肝硬化的脈:快,小,硬,沉,[兩關獨居中]。套入脈理,則為精虧,氣虛,火多,里即病在內臟,兩關微浮一些,為氣火位於肝胃,[我又把它戲為黃豆脈,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為黃豆脈],你叫我看病,不用你出聲,我一看脈就能說出你有什麼病,好玩吧?

又比如感冒的脈:大,浮,硬,快,套入脈理,為氣旺,病表[表即軀體感冒屬表症]火多,精虧,看到這樣的脈,你說你肚疼,那你在說謊,一摸你的脈,你體內隱藏的病,便無處躲藏,現形畢露,好玩吧?只要你到了這種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再比如慢性蕁麻疹患者脈象以弱脈最多:弱脈>正常脈>滑脈>沉弱脈>細弱脈>沉脈>弦脈>弦滑脈>弦細。沉脈、滑脈、弦滑脈、細脈、緊脈主要分布於風濕熱蘊膚證;弱脈、沉弱脈、細弱脈主要分布於風濕熱蘊膚兼氣虛證和血虛風戀兼氣虛證;弦脈和弦細脈主要分布於肝經鬱熱證。

病勢重則需要的抗病機能強,故現洪大滑數之脈。病在外,則人體氣血抗病機能即趨向於外,故現浮脈。病在內,則人體抗病之機能趨向於內,故現沉脈。這種脈象的變化,是隨著機體防禦機能的改變而出現的。

千年來的臨床上以脈搏的變化以指導診斷。脈搏的浮、沉、遲、數,能體現出身體和疾病的鬥爭。雖然望,聞、問、切全面結合,才能得到疾病的真實情況,但對於分陰陽、定虛實、明部位、訂治則,則主要取決於脈象,所以脈診是辨證的依據,立法的準則,是四診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切脈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1.選時間:早晨身體內外環境均較安靜,脈象能如實反映病情,醫者可獲無內外因素干擾的資料。古人很早就注意到,由於體力活動、精神、飲食的干擾,都能使脈象出現一時的變化,如跑步、劇烈運動後脈弦數有力,憤怒後脈多弦大,飲酒後洪大弦滑,吃飯後右脈浮滑等。早晨是診脈的理想時間,但並非其它時間不能診脈。明·汪機曾說:「若迂有病則隨時皆可以診,不可以『平旦』為拘也。」診脈以平旦為最好,《素問·脈要精微論》雲,「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2.病人的體位:診脈時,病人最好端坐,將前臂自然向前展平,在腕下放個鬆軟的脈枕或布袋。如不能坐,可以仰卧,將手向前伸平,不能側卧,因為側卧下面的臂部受壓,或上臂扭轉,都可以影響氣血流通,進而影響脈搏變化,故古人診脈強調平臂。《醫存》云:「病者側卧,則在下之臂受壓,而脈不能行,若復其手,則腕扭而脈行不利,若低其手,則血下注而脈滯,若舉其手,則氣上竄而脈馳,若身復則氣壓而脈困,若身動則氣擾而脈忙。」

3,診脈要專念慮、平氣息:一呼一吸謂之一息,平息即以正常一呼一吸的時間,數病人脈搏的至數。古人以自己的呼吸測病人脈搏至數,故脈的遲數,均以一息幾次計算,現在有秒錶,對於診脈有一定的幫助。為練習診脈的基本功,仍以爭取不用表為宜。平息另一意義具有平調之意。古人謂診脈應慎容止,專念慮,調鼻息,要達到思想集中,心平氣和,全神貫注以診脈象。

4.運指應注意舉、按、尋:為診脈時運用指力的輕重和挪移以探索脈象的手法。持脈主要有三:即舉、按、尋。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之曰,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日尋。初持脈時輕手以候之,脈見於皮膚之間者,用以察陽氣之盛衰,重手得之脈於肌肉之下曰按,按法用以測陰氣之盈虛。不輕不重而取之,其應於血肉之間者曰尋,以候脾胃之強弱。換言之,舉是輕輕地按在皮膚之上,按是向下按至筋骨,尋是推尋,是體察脈搏的性狀。正常脈象平滑柔軟,有彈性而不強硬。設脈象搏動時,有堅硬如鉛筆樣感覺,或如繩索及蛇行樣感覺,則多為動脈硬化象徵。體察這種脈象,非用尋法不能發覺。

持脈時,應注意脈搏的頻率與節律。正常人一息四至,即一分鐘約60-80次,婦女與兒童較快,身體素弱者亦可稍快。節律,包括脈搏的間隔,脈力的強弱,波幅的高低,一般間隔勻調,脈力一致,波幅上下整齊。青少年與老年人在正常情況下,有時可發生呼吸性不整脈,就是在吸氣時較快,呼氣時較慢,診斷時一般容易忽略,而用機械描記較易發現。另有撓動脈位置異常者,多在列缺上繞向手背(即反關脈,切之脈浮,無診斷意義)。

5.候脈必滿五十:《靈樞;根結篇》說:「持其脈口,數其至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漢張仲景也十分重視五十動的說法,曾在《傷寒論》序言中批判那些倉卒持脈,隨便作出診斷的醫生:「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彿,……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考其意義,一方面用以了解五十動中有無促,結、代脈,並可了解五髒的全部情況;另一方面說明診脈不能草率從事,必須以辨清脈象為目的(如果第一個五十動仍看不清楚,可延至第二第三個五十動。一般時間,是五到十分鐘,必要時可以多一些)。

6.指法的運用:人之三指參差不齊,持脈時必使指頭齊平,節節相對,方可按脈。又三指端之皮肉,食指感覺最靈敏,中指最厚,無名指更厚,故診脈時必須用指端棱起如線者,名曰指目,以按脈之脊,方能脈象顯然。若指甲不加勤剪,指不能直立,以指端厚肉按脈,易生錯覺。診脈以三指平按,或三指垂直下按,均不適當。最好以35度斜按,不但指目感覺較靈敏,也便於推尋。

7。布指和單按總按:診脈下指,首以中指端按掌後高骨內側(橈骨頭定為關部)關部,然後把食指放在中指之前,從關前至魚際的適中距離的寸脈之上,然後放無名指於中指之後的尺脈部位上。病人臂長者布指略疏,臂短者布指略密,總以適中為度。部位取准後,三指用同樣力量,按診三部脈象,謂之總按,用以探尋寸關尺三部,和左右手脈的全部情況,為浮為沉,寸關尺三部俱沉,抑寸關尺的某一部沉;三部俱浮,抑某一都浮。是尺盛於寸,或寸盛於尺,是左大於右,還是右脈大於左脈,都要通過總按,以比較左右和尺寸各部脈象的變化。疾病影響整個機體時,則六脈發生相應變化,如外邪侵襲體表身發冷熱,則六脈皆浮,而右脈浮大或浮滑,必較左脈為甚;如寸大於尺多為陰虛陽亢,高血壓病、心臟病多見之。加壓時,三指用力要均勻適度,認真探索脈象變化,如脈搏至數的快慢,節律是否正常等。然後再根據某部脈象的反常,採取單按法,即用中指和食指,或中指與無名指在反常脈的部位,反覆尋按,認真探索脈象性狀。加右關脈獨沉,知胃有宿疾;若右關脈沉滑,為食熱塞滯;如右關脈現沉弦,為肝氣犯胃;若右關脈獨沉澀為脾胃虛寒。若右脈偏沉,惟右寸浮大為風熱犯肺。若右尺浮滑,為濕熱下注,或風火下犯膀骯,可有尿急尿頻淋血等症。這些情況,通過單按,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其腹部獨特的變化,以作為診斷時的重要根據。

8.脈象的齊變和獨異不同,初診與久按有別:人體受外邪侵襲,或情慾損傷,影響整體時,則兩手之脈均將發生變化。如外感風寒,或溫熱,則左右脈皆浮緊,或浮大、滑數,其脈皆右脈大於左脈。如急性胃炎,身發冷熱,惡嘔不思食,是局部病變而影響整體時,其脈象多六脈弦數,或弦滑,右關較甚。急慢性肝炎,脈弦大或弦數,六脈俱弦,以左關為甚。脈象齊變,是六脈都發生變化。獨異,是六脈中某一部脈異常,如慢性病未影響整體,常某一脈獨異。如慢性胃病,右關脈多沉弦,或沉滑,或沉澀,慢性胃病發作時,未影響到整體者不發熱,僅脘脹痛、灼心嘔吐、消化不良等症,右關浮大弦滑較甚。如脾虛胃弱,右關細弱,濕熱壅滯下焦(泌尿系感染),尺脈多沉滑,或弦數,較寸關部為明顯。肺熱咳喘,右寸多滑數,或沉滑,均說明脈象與臟腑之關係。

初按與久按不同,脈有初按大,按久索然,有初按濡軟,按久搏指,亦有下指微弦,按久微緩者。張登《診宗三昧》載有初診久按不同說謂:「診客邪暴病,應指浮象可證。若切虛贏久病,當以根氣為本,如下指浮大,久按索然者,正氣大虛之象。」在初按時,其氣血外趨抗病力猛,故脈現浮大,由於正氣不足,後繼無力,故久按索然,這種脈象,不論新病久病,雖現灼熱煩擾,皆正氣不足,虛陽外露之象。如初下指脈象濡軟,久按搏指,為里病表和之象,是里病初顯尚未盡透。如下指微弦,按久緩和,多為久病向愈之象,大抵病人之脈,初下指雖見乏力,或弦細不和,按之十餘至,而慚覺雍容和緩,為病勢緩解,氣血調和之象。如按久微澀,不能應指,或漸覺弦硬者,多為正氣虛損太甚,外邪未解之象,預後較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蕁麻疹 的精彩文章:

蕁麻疹怎麼治療 小心這些原因導致蕁麻疹
又到了丘疹性蕁麻疹高發季,寶寶深受其害,這些過敏原是罪魁禍首

TAG:蕁麻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