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想成為出色的架構師?這本《聊聊架構》值得你看

想成為出色的架構師?這本《聊聊架構》值得你看

作者 | 郭蕾

今天周五,相信大家已經在享受自然醒了,借著這個假期我想給大家介紹一本由 InfoQ 團隊主導策劃的圖書—— 《聊聊架構》。

這本書出版近一年了,在我們的渠道上賣了有 7000多本。不是爆款,但這銷量也不差,現在它即將售罄從極客商城下架,今天借著春日的陽光,我和大家再聊聊這本書,以及當初為什麼我們要策劃這本看著不像是暢銷書的圖書。

具體的策划過程,我們公眾號去年 4月發過,這裡不再贅述。

現在豆瓣上這本書的評分是 7.8分。同樣,不算高,但超出預期。我列舉幾個正面和負面的評價吧。

一位叫憶海拾貝的用戶這樣評價:

書中內容很棒,用生命周期分析架構是個新穎的角度,對拓展知識面幫助不小。比較失望的是缺少具體的良好設計的實例,覺得意猶未盡,感嘆篇幅太短。

而另外一位叫高效勤奮者的用戶也非常喜歡這本書,他說:

其書其人都讓我甚是敬仰,其人不揚名,其書很多問題都想得很透徹。非常鄙視國內那些到處搬東西就湊成一本書的人。

當然,也有一些人看了之後,甚為憤怒,覺得被欺騙了,覺得這本書差到極點了。比如下面這位用戶:

兩百多頁,三十多章,七十塊錢的價格定位,定價堪比《架構即未來》,InfoQ社區的傾力打造。然而所體現出來的內容深度和《架構即未來》天壤之別。我並沒有看到書中哪些能體現出作者獨到見解的地方,相反的,大量的、眾所知之的概念,泛泛而談,甚至對什麼是開源軟體也大篇幅舉例說明,我實在沒搞清楚這本書所針對的讀者群體,我不知道作者有沒有搞清楚?社區有沒有弄清楚?當滿懷的期待變成了失望和憤怒,我不知道貴書編輯能否體會到讀者的心痛?

其實,在一開始做這件事的時候,我大概也想到了這幾種可能。因為聊聊架構的作者在很早的時候,就在我們公眾號上發布過這系列文章。其中,有一些人愛的死去活來,而又有一些人覺得全是廢話,毫無參考價值可言。

而對於我,本身也是程序員出身,現在是 InfoQ的編輯。之前我的理想也是成為一名架構師,而在我從業的那幾年,也在努力朝著這個方向去走。但回想起來,當時走了很多彎路,一是當時過多追求框架、技術細節層面的東西,但是對架構或者技術的全貌沒有總覽。二是我總是把技術實現、業務、架構分裂著來看。

當時,和《聊聊架構》的作者策划了最初的一系列文章後,我如獲至寶,這不就是架構之道嗎?因為之前走過很多彎路,我也才更理解這些看著是『廢話』的思考是多麼有價值。比如:

我們真正想快速的完成代碼工作,就要克服自己對時間的恐懼,真正的去研究業務的問題,相關 stakeholder的利益,把這個變成我們的習慣。寫代碼的時候讓該出現邏輯的地方出現邏輯,讓不該出現的地方不能出現。一旦不該出現的地方出現了邏輯,那麼要馬上意識到,這個地方是一個坑,這個問題一定和業務的分析不透徹有關係。

另外,比如說他提到的業務和技術之間的關係:

為什麼技術人員總是和業務人員發生衝突呢? 這是因為技術人員很多時候關心的技術,和業務的主要目標往往不是直接對應的,業務也是負責某一部分的業務,也不是和業務的主要目標直接對應的,都是樹的分支節點。只有直接解決業務問題的那個技術(或業務)--樹的根節點 --會和業務直接相關。所以一旦產生衝突,一般必須兩個根節點(一般都是領導)碰面才能解決問題,就是這個原因 --他們都知道業務主要目標。這也是為什麼下層無法理解上層,而上層都喜歡下軍令狀,要求下層執行。人只有盡量去理解上層的問題才能做下層的分拆。

再比如提到架構的切分原則時,他是這樣說的:

1、必須在連續時間內發生的一個活動,不能切分。比如孕婦懷孕,必須要 10月懷胎,不能夠切成 10個人一個月完成。

2、切分出來的部分的負責人,對這個部分的權利和義務必須是對等的。比方說媽媽 10月懷胎,媽媽有權利處置小孩的出生和撫養,同樣也對小孩的出生和撫養負責。為什麼必須是這樣呢? 因為如果權利和義務是不對等的話,會傷害每個個體的利益,分出來執行的效率會比沒有分出來還要低,實際上也損害了整體的利益,這違背了提升整體利益的初衷。

3、切分出來的部分,不應該超出一個自然人的負載。當然對於每個人的能力不同,負載能力也不一樣,需要不斷的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這實際上就是運營。

4、切分是內部活動,內部無論怎麼切,對整個系統的外部應該是透明的。如果因為切分導致整個系統解決的問題發生了變化,那麼這個變化不屬於架構的活動。當然很多時候當我們把問題分析得比較清楚的時候,整個系統的邊界會進一步的完善,這就會形成螺旋式的進化。但這不屬於架構所應該解決的問題。進化的發生,也會導致新的架構的切分。

以上這些內容我看了之後,陷入了沉思,跳出技術,這些問題也正是我曾經遇到和思考過的,只是當時沒有深入思考,而此時,作者徐徐道來,給我從另一個維度講述了另外一個故事。

出於記者的天性,我特別想把這系列我認為好的、能幫助到別人的內容傳播給更多的人。所以我很快找到了博文視點的編輯,我的老朋友俠少。而當時,他問我,是不是確定要做這件事,並給我分析了利弊。

俠少說,你的這系列東西不適合出書,因為他看著不像是具有暢銷書的潛質。一是內容古老,沒有熱點,也不像其他的一些書有大眾喜愛的「高並發」、「高可用」、「速學」、「深入淺出」之類的關鍵詞,二是作者也不出名,基本沒有流量。

我聽了之後,也覺得確實有些道理,因為從傳播角度看,這系列內容確實不適合擴散。但令我慶幸的是,俠少給了我建議之後,他還是默默讀了我給他的樣稿,並且產生了和我一樣的共鳴。

我們在微信里很快達成了共識,大家都認為這事有價值,為什麼不敢做呢?有很多我們覺得很棒的書,比如我喜歡的《極限控制》、《關乎天下》、《矽谷革命》,都不是暢銷書,但我認為不暢銷也並不代表它們的價值就低。

再到後面,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那篇文章里所介紹的故事了。我們順利地完成了圖書的出版,也收到了很多好評。當然,也有很多吐槽。

不過,我覺得,就像電影《無問西東》里聊到的,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在這個時代,做一些你認為有價值有意思的事情,足夠了。

最後附上讀者「思考的犀牛」的筆記:

圖片來源:思考的犀牛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nfoQ 的精彩文章:

容器雲平台、灰度發布系統、微服務網關的高可用實踐
在阿里,我們如何管理代碼分支?

TAG:Info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