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明,和孩子聊聊生老病死

清明,和孩子聊聊生老病死

GIF

明天就是清明小長假了,想必很多人計劃著要去掃墓、踏青......

家裡有寶寶的家庭開始苦惱到底該不該帶孩子去掃墓呢?因為這就意味著要讓孩子面對「死亡」的話題。爸爸媽媽們常常不知道該怎麼正確告訴孩子關於「死亡」,往往不停地用一個謊圓另一個謊來忽悠我們的好奇寶寶!

趁著清明,帶孩子科學正確的認識"死亡",方法很重要!

匈牙利的心理學家瑪麗亞·耐基在1948年調查了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對死亡的認知狀況,研究結果表明孩子對「死亡」的認知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3-5歲的孩子覺得死亡就像睡覺或旅行一樣,是一個可逆的過程;

5-9歲的孩子已經能夠接受死亡的觀念,但不知道死亡會發生在每一個人或自己的身上;

9-12歲的孩子已經知道死亡無法避免,甚至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

所以,爸爸媽媽不必刻意迴避這樣的話題,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段、接受能力,適當地跟孩子聊聊。

3-5歲寶寶

3-5歲寶寶:對"死亡"沒有概念,也很難明白死亡的概念。只能從爸爸媽媽嘴裡知道,死亡是件不好、不開心的事...

可以通過故事的形式講述死亡,通過讓孩子們體驗主人公最後的生命時刻,了解生命的美好。生命的過程就如同大自然中的花開花落,死亡只是一種生命形態,消除對死亡的恐懼。當我們遭遇身邊親人的死亡時,對孩子澄清,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並鼓勵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悲傷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GIF

5-9歲寶寶

5-9歲寶寶:已有一定的社會認知能力,在家長們的教育下,能辨別一些最基本的是非;孩子們已慢慢學會思考,一味的用比喻舉例子的做法,孩子反而要被弄混了。

教育家米勒提出:允許這個時期的孩子們觀看一些腐爛的「屍體」,如枯萎的花草、腐爛的蔬菜水果,這是幫助孩子理解生命體死亡的一種好的途徑,可以藉此消除幼兒對死亡的猜測和由此帶來的恐懼。

美國幼兒園教師便經常用腐爛的植物放在密封的塑料袋裡在教室里擺上幾天,並引導孩子們每天觀察其變化並做記錄。在討論中強調自然規律和自然的發展過程,非常有效。同時也可以教會孩子要好好照顧動物、植物,要愛護它們

GIF

9-12歲寶寶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性,和成年人一樣有悲傷的情緒,會思考,會判斷,什麼是死亡?死亡是什麼?可以讓他知道生命的全過程了。

比如,在自然博物館裡跟孩子講講生命的起源,孩子基本會對死亡有一定的認知和理解,尤其對於可以接受死亡的9-12歲左右的孩子來講,這時候他們會很敏感,他們會有很多擔心,擔心父母老去,擔心周圍與自己有關的人或物的離開,對於這種自然的選擇,他們感受到無能為力,一旦不能正確引導,久久不能從悲痛中解脫出來。

在瑞典,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老師就會讓他們摸著孕婦的肚子,然後給他們講人是怎麼出生的,讓孩子懂得什麼是生命。此外,瑞典小學生還被允許到太平間與遺體接觸,同時被告知一個人死亡對自己、對親人意味著什麼。

心理專家提醒,在對年幼的孩子進行死亡教育時,切忌過於冰冷嚴肅甚至恐怖,必須針對不同年齡特徵採取相應的方法。

比如不少小學生在參觀烈士陵園後感到不適,因為過於血腥的歷史圖片和烈士遺骸對他們產生強烈刺激,這種刺激可能會掩蓋應該得到的正面教育。

現在爸爸媽媽們清楚了嗎?面對孩子的「死亡」問題不是不可以談,也不是無法談,只要正確引導孩子認識「生老病死」,在我們緬懷先人的同時,讓孩子不僅可以真正參與其中感受清明節的傳統氛圍,也能更懂得尊重和敬畏生命,何樂而不為?

(部分資料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潮童星 的精彩文章:

TAG:潮童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