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唐詩宋詞話清明

唐詩宋詞話清明

又是一年清明至,風吹垂柳憶先人!說到清明節,人們都不禁會想到掃墓祭祖、緬懷逝者。其實,清明最早只是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曆書》有云:「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氣清景明,萬物皆顯」的清明時節,本該是開展耕種的美好時節。然而,關於清明節起源的一段感人故事,卻賦予了「清明」一份傷感的基調。

相傳在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因宮廷鬥爭而到處流亡。君臣一行途中遇難,飽受飢餓,隨臣介子推不惜割肉給重耳吃。後來,重耳在秦國的支持下,當上晉國國君,就是大名鼎鼎的晉文公。此後,晉文公重賞當年與自己同甘共苦的隨臣。然而介子推拒不領賞,陪同母親隱居於綿山。

晉文公知道後,親自去尋找介子推。此時,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但是,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

大火熄滅後,人們才發現介子推背著自己的老母親死在了一棵老柳樹下,從樹洞里藏有血書一封,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晉文公見狀,痛苦不已。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而這一天正好是清明的前一天。

次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這便是清明節的來源。從那以後,「清明」就開始朝祭祖、追憶和緬懷的方向發展。

但古代清明節也並非只有緬懷逝者的那份傷感,踏青郊遊、戴柳射柳、蹴鞠鬥雞等都是清明節的傳統活動。

而且清明時節,春雨綿綿,亦有其獨特的景緻和唯美。下面,就讓我們帶著欣賞的眼光,一起來領略古人在詩詞中,是如何展現「清明」的萬端景緻。

/

清明

/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清明日憶諸弟

/

(唐)韋應物

冷食方多病,開襟一忻然。

終令思故郡,煙火滿晴川。

杏粥猶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親燕,坐度此芳年。

/

閭門即事

/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

蝶戀花·春事闌珊芳草歇

/

(北宋)蘇軾

春事闌珊芳草歇。客里風光,又過清明節。小院黃昏人憶別。落紅處處聞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斷魂銷,應是音塵絕。夢破五更心欲折。角聲吹落梅花月。

/

郊行即事

/

(北宋)程顥

芳原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

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

(北宋)張先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鞦韆游女並。

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雲去後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

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

破陣子·春景

/

(北宋)晏殊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

蘇堤清明即事

/

(南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

眼兒媚·遲遲春日弄輕柔

/

(南宋)朱淑真

風日遲遲弄輕柔,花徑暗香流。清明過了,不堪回首,雲鎖朱樓。

午窗睡起鶯聲巧,何處喚春愁?綠楊影里,海棠枝畔,紅杏梢頭。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創聯 的精彩文章:

大清皇子日常:沒朋友、沒房子,還餓到和太監搶肘子……
從此再也沒有司母戊鼎

TAG:文創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