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她是古代最有名的才女,一句詩流傳至今,嫁給庸才丈夫鬱鬱寡歡

她是古代最有名的才女,一句詩流傳至今,嫁給庸才丈夫鬱鬱寡歡

《紅樓夢》裡面有一句:「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釵雪裡埋。」這是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的時候,看到的林黛玉和薛寶釵的命運判詞。「停機德」影射的是薛寶釵,東漢有個叫樂羊子的人出遠門求學,因為想家只過了一年就回來了。他的妻子就隔斷織布機上的絹,勸他莫要半途而廢。「停機德」比喻薛寶釵的賢德。「詠絮才」指才高八斗的林黛玉,林妹妹每回大觀園聯詩總能輕而易舉的奪魁,她的瀟湘館倒是沒有一點脂粉氣,一屋子的書讓劉姥姥見著了還以為是「哪個哥兒的書房」。用「詠絮才」來形容林妹妹的才華,是因為這個典故出自一位非常有名氣的才女。她生平留下的詩作也有一些,但是流傳最廣的還是她的「未若柳絮因風起」。

她就是東晉才女謝道韞,她是謝安的侄女,王羲之的兒媳。出生於東晉名門望族的謝道韞,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她的才情還在閨閣中就聲名遠播。有一年謝安在家,周圍聚著子侄、侄女,恰好天降大雪,謝安一時興起問道:」這雪像什麼?」謝家一門才俊,這種信手拈來的題材,難不倒大家。謝安的侄子謝安脫口而出:『撒鹽空中差可擬「,謝安報以讚許的微笑。謝道韞吟到:『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很高興,大叫一聲」好!「兩句詩一比,高下立現。謝道韞的「詠絮才」的名聲,從此聲斐朝野。

只可惜,這個才華橫溢的名門之女,並沒有得遇良人。她嫁給了門當戶對的王凝之,王凝之是王羲之的兒子。按理說,王家是出帥哥的,王凝之在書法上也頗得書聖老爸的真傳,這個有才有貌的男人並非謝道韞的如意郎君。嫁給王凝之不久,謝道韞回家省親,娘家人就發現她悶悶不樂的。謝安問她:「王郎並非庸才,你為什麼不開心?」謝道韞回答:「謝家一族中,叔父輩有謝安、謝據,兄弟中有謝韶、謝朗、謝玄、謝淵,個個都很出色,沒想到天地間,還有王郎這樣的人!」

「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這話大有玄機,是因為謝家男兒太優秀了,襯托得王凝之相形見絀嗎?還是謝道韞眼光太高了,自恃才華誰也瞧不上。其實統統不是,問題還是出在王凝之身上。沒錯,王凝之是風度翩翩的帥兒郎,還寫得一手好書法,官職還不低。但是,他染上了東晉男人的通病,那就是喜歡玄談不務實。

魏晉時期,有一股崇尚清流的風氣。所謂的「清流」,不是指清正廉潔,而是推崇多說話少幹事,時人以玄談不理庶務為尚。這是一股很奇怪的風氣,貴族子弟以無所事事為榮,如果誰努力認真在做事,反而被譏笑為「濁流」。

王凝之就是門閥世家典型的「清貴」男兒,他身任會稽太守的要職,卻迷上了「五斗米道」,成天在家參道,不理政務。東晉末年,孫恩、盧循叛亂,戰火綿延到會稽。正常的太守都應該整軍防備,哪裡知道王凝之在家祈禱,請求神靈保佑百姓不遭塗炭,請求上天派天兵天將與叛軍抵抗。這跟北宋靖康年間,金兵來到汴梁城下,宋徽宗、宋欽宗還指望道士撒豆成兵抵禦金兵是一個道理。

結果,會稽城破,王凝之和子女都成了亂軍的刀下鬼。謝道韞不愧是謝家的女兒,頗有膽識。她手持利刃帶領家中女眷奮勇殺敵,弱質女流不坐以待斃。雖然後來寡不敵眾被俘,倒也是不失為女中豪傑。

孫恩一度要殺她的外孫來威逼她,謝道韞素來是頗有辯才的,她朗聲而辯:「事在王門,何關他族?此小兒是外孫劉濤,如必欲加誅,寧先殺我!」或許是謝氏一族的名望壤孫恩生出惻隱之心,或許是謝道韞的才華膽識令他折服,孫恩沒有殺她的外孫,還放走他們祖孫二人。

成了寡婦的謝道韞帶著外孫,在會稽深居簡出,閑暇時寫寫詩文,打發時光。先來的會稽太守劉柳前來拜訪她,一席閑聊,逢人便誇謝道韞「風致高遠」。要知道,那時候的謝道韞已經是老嫗之身,風采依然能折服新任太守,可見她的個人魅力。當然,這是跟女性魅力沒有多大關係, 她身上最吸引人的是魏晉時代名士高雅出塵的氣質。

這種名士風度魏晉男士身上並不少見,謝道韞一個閨閣女子能有這般風儀氣韻,也算是女中翹楚。在會稽與謝道韞齊名的是張玄的妹妹張彤雲,張彤雲嫁入顧家。當時世人會拿謝、張兩人來比較,有一個叫濟尼的人,常常出入王、顧兩家。

有人問她謝道韞與張彤雲誰的風采更勝一籌,濟尼是這麼回答的:「王夫人神清散朗,故有林下風氣;顧家婦清心玉映,自有閨房之秀。」

這話的意思很明顯了,謝道韞有名士風範,張彤雲總脫不了閨閣之氣,高下立現了。「林下風氣」四字評價很高,這不僅要有家世和才華打底的,舉手投足之間的風度和格局至少超出閨閣的局限。

謝道韞這樣一個有才有貌,有格局有遠見的女子,還是配錯了丈夫,一生婚姻不美滿,還因丈夫的懦弱讓她落得過子女全無晚景凄涼的下場,也是可憐可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夜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史上最被低估的短命皇帝,差點統一天下,英年早逝便宜了親家公
古人有個習慣從戰國傳到明清,只可惜現已失傳……

TAG:千夜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