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科研人員發現的「巨大人體新器官」,在中醫學理論實踐中至少存在了2400多年……

美國科研人員發現的「巨大人體新器官」,在中醫學理論實踐中至少存在了2400多年……

紫雪齋按:美國全國廣播公司3月28日報道,科研人員可能偶然發現了人體內一種前所未知的器官——間質(interstitium)。這一發現有望大大加深人們對包括癌症在內的各項疾病的認識。僅依目前獲得的信息看,尤其從具體描述及功能分析角度說,這個最新「發現」的人體器官在中醫理論和臨床實踐中確實不能說是新器官,它應該就是中醫的「三焦膜原」。古往今來,至少有2400年的歷史中不斷有中醫師和中醫學家針對性地闡述、解釋這個器官。本篇綜合概括性整理現當代以及歷代中醫家關於「三焦」的文獻及臨床經驗記述,供感興趣的朋友參考。

先看報道——

人體發現新器官或為癌症診療帶來驚喜

研究顯示,和心臟、肝臟一樣,間質本身可能就是人體的一種器官,由一批結構特異的組織集合起來,共同完成一項特定的任務。所不同的是,間質稠密,相互連結,又充滿液體。

有關研究成果27日已經在學術期刊《科學報告》上發表。

解剖學革命

這個「亦正亦邪」的器官的發現非常機緣巧合。

2015年的時候,紐約的兩名醫生在檢查一名患者的膽管時發現了這一系列互相連接的奇怪的腔洞。

但這些腔洞似乎無法匹配任何已知的人體結構。而當研究團隊把觀察樣本製作成載玻片後,這些腔洞消失了。

傳統的研究方法中,解剖學都是通過顯微鏡載玻片來觀測切片的。這些切片會被加入化學試劑處理,切成薄片,還會為了突出某些特徵而染色。但是這種方式也會導致流失充滿液體的腔體崩塌。

而後來研究人員依賴了相對比較新的、叫做共聚焦激光顯微內鏡的技術,能夠觀測含有液體的活組織,而不是排出液體的固定組織。

隨後,研究人員又檢查了12名癌症患者的膽管組織樣本,在每個樣本中發現了這一結構。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覺得這個東西應該被歸類為一種器官。

這些互相連接的間質相當於「流動液體高速公路」,遍布全身。它出現在皮膚表層下方;沿著消化道、肺和泌尿系統,以及圍繞動脈、靜脈和肌肉之間的筋膜。

水占人體的三分之二,且大部分位於細胞當中。剩下的大部分液體——約有20%,遊離於細胞之外,具備間質的性質。要知道,間質的拉丁文含義就是:在別的地方之間。這些液體和組織結合起來,就是間質。間質幾乎遍布人體各個角落,廣泛分布於皮膚下方、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等。

不過,間質到底是不是一個獨立的器官,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進行解答。但論文作者之一、紐約大學病理學教授Neil?D?泰澤表示,無論如何,學者對間質的理解意味著「解剖學的革命,將影響人體的每一個器官。」

或為癌症診療帶來福音

間質研究對癌症診療尤其具備重大意義,有望顯著推動癌症的診斷,加強對癌症轉移的追蹤。間質是淋巴的來源之一,而淋巴能釋放白細胞,在需要的地方帶領人體免疫系統對抗疾病。

2016年,一批頂尖科學家曾表示,要想找到高度有效的癌症療法,免疫系統才是關鍵。泰澤表示,該說法與本次最新研究的觀點不謀而合。更重要的是,間質遍布整個人體,掌握間質的秘密,可能會給整個人體的健康帶來不可思議的收穫。

因為研究人員說這個「器官」就像個緩衝器,保護著其他組織。他們還認為這個間質組織會流到淋巴系統里,起到淋巴液源頭的作用——可以貫穿淋巴系統,帶走組織產生的細菌。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癌症會擴散到淋巴結。所以對這個所謂「器官」的研究可能會對癌症的研究起到重要的作用

「你推到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然後抬起頭,看一眼,發現剩下的骨牌已經四散倒下。」

就在眼皮底下

間質一直在科學家的眼皮子底下,直到這一次意外,才最終走進學者的視野。

泰澤說:「它沒有照片,也沒有結構說明。但它就在那兒。」

一般來說,科學家處理人體組織時,要抽干其中的液體,因此鮮有學者發現組織之間的間質。間質的組織一旦被抽離原始環境,就會失去本身原有的所有液體,形態也會徹底垮塌。但是,泰澤表示,間質組織實際上是扁平狀的固體結構,在顯微鏡下就看得出來。直到2015年,紐約西奈山醫院的幾位內鏡醫生終於發現了間質的「秘密」。

研究人員表示,間質的發現,意味著人們要從根本上重新認識人體各個器官的正常活動,同時重新評估包括癌症在內的多項疾病的機理。

「整個人體的顯微解剖學都需要重新定義了,」泰澤說。

讀到這則消息,一些中國網友給出了一張傲嬌臉:

以上信息資料來源:美全國廣播公司、英國《每日郵報》等

一個巨大人體新器官被發現說明了什麼?

中醫師王原讀到這個消息不太認真的寫了下面這樣一段話:

讀過這則消息,想想看,你能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唉,我這裡先是啞然失笑:「不就是三焦嘛!」旋即便是一聲「泣血宵吟,扼腕長嘆者也」!

先看兩千年前《內經》關於三焦的學說:

三焦為人體的五臟六腑之一:「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

三焦為運行水液的器官:「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岐伯曰水谷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

三焦運行水液的不同特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

再看同樣為兩千年前的《難經》關於三焦的學說:

三焦是人體之氣升降出入的通道,和氣化的場所:「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五臟六腑。」

一千八百年前華佗所著《中藏經》對於三焦這個人體器官的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號曰中清之府,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營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也。」

四百年前的明代醫家張景岳在《類經》中論述三焦在水液代謝中統領協調胃、脾、肺、腎、腸、膀胱等臟腑的功能:「上焦不治,則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

在《類經》中,張景岳對三焦的形質也做了描述:「然於十二臟之中,惟三焦獨大,諸臟無與匹者,故名曰是孤腑也。……蓋即臟腑之外,軀體之內,包羅諸臟,一腔之大腑也。」

清代醫家唐容川《血證論》進一步指出:「三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內外,相聯之油膜也。」

民國醫家陸淵雷、章太炎、祝味菊、張錫純等人都對三焦的形質做了許多探索,普遍認為三焦是位於軀體和臟腑之間的空腔,還有脂膜說、組織間隙說、胸腹腔說、胰腺說等。他們還參考現代醫學把三焦的三個部分作了進一步分工,「上焦為血循環,中焦為淋巴系,下焦為排泄系」等等。

可惜呀可惜,自那以後,中醫式微,雖然有了現代的研究手段,無論中醫西醫,卻再也不去做挖掘數千年積累下來寶庫的工作,只知人云亦云,亦步亦趨,捧著金碗討飯吃,坐等洋人現成的果實。

式微,式微,胡不歸?

以上來源:中醫書友會

1980年代至今公開出版的中醫學成果之代表——

「膜腠三焦」說

當代著名中醫學家、成都中醫學院陳潮祖教授在深研《內》、《難》經義和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礎上,獨創性地提出「膜腠三焦」說。他在《中醫病機治法學》一書中提出:

「筋膜是人體的重要組織,筋是膜的束聚,膜是筋的延展。由於它是肝系統的組成部分,所以《素問·痿論》說:『肝主身之筋膜』……手少陽三焦的組織結構,包括膜原和腠理兩個部分。膜原是筋的延展部分,腠理是膜外的組織間隙,《內經》稱為分肉。膜腠無處不有,無處不包,外則佈於皮里肉外,內則維繫五臟六腑,上至巔頂,下至於足,隨處異形,所在皆是,不似其它五臟,有其一定形態,所以《難經》謂其有名無形。」

(一)對比前人研究成果,陳先生此說的學術貢獻主要有以下四點:

(1)統一《內》、《難》之說。

陳氏以名、實、形為區分,第一次把《內》、《難》兩種不同提法統一了起來,說明二說各有所指。《難經》的無形,是說沒有一定形態,「隨處異形」難以特指,並非沒有形質———特定的組織結構;《內經》詳指其生理作用及其與臟腑緊密聯屬的關係,可以說明三焦確是人體特定組織之一種,但並不能說明此類組織確有特定形態。因而並不對立。這種不以「形」為「實」以「用」為「形」的見解,可以說是研究《內》、《難》有關三焦形質歧義根源所在的一種全新的觀點。

(2)探求三焦空間結構。

陳先生在探究三焦形質時,「膜」、「腠」並提,而且明白指出,腠「是膜外的組織間隙」,即膜和膜外的空間才是三焦的完整體現。以膜論三焦,無疑受到了唐容川、張錫純之說的深刻影響,是對前人成就的充分吸收和全面繼承。但由膜而及腠———膜外空間,則是陳氏「膜腠三焦」說的獨特創見。在此之前,人們對三焦實質的探求,主要著眼於尋找出可能屬於三焦實質的某種具體組織,而由組織所構架的空間狀態,卻從來不曾有人明確其與三焦的直接關係。任何臟器的生理存在,組織是基礎,但不是臟器。只有由組織所形成的完整空間結構才是臟器本身。以膜為組織基礎而又無處不在,且隨處異形的三焦,有沒有自己的空間結構呢?陳氏以由膜所構成的組織間隙———「腠」為結論,肯定地回答了這個問題,為澄清三焦形質有無之爭,為形象理解三焦形質的客觀存在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3)闡明三焦位置關係。

陳先生之前,以脂膜論三焦者,所述脂膜的分布,均有一定局限性,多指附於脂膏,繫於臟腑,隔離胸腹類膜。而陳氏所言三焦膜腠十分廣泛,上下內外,臟腑肢體,經絡血管,無所不及,因為任何臟器、組織,無一不存在組織間隙。這在本質上就把前人的以機體某些區段為三焦的局部三焦觀,發展成了整體三焦觀。整體三焦觀從組織學的角度,為三焦病理反應無處不在的臨床特點,提供了以筋膜為組織基礎的生理依據。

(4)倡言三焦根源於肝。

陳先生之前,凡論三焦根源者,莫不以「發源於命門」立說,而其所以然之理,卻從來不曾有人從臟腑組織的聯屬關係角度明白剖釋。惟陳氏以肝———筋———膜的有機聯屬為根據,創立了「三焦根源於肝」的新見解。陳氏在三焦形質研究方面,既全面繼承了前人成就,又有自己的獨特創見。以上見解,雖未必就是《內》、《難》之三焦真諦,但較之前人各說,無疑具有更嚴密,更合理的特點。因而不僅拓寬了三焦形質研究的範圍,更重要的是,發揚了一種學術研究的新風,這就是:師古而不泥古,銳意進取,勇敢開拓,大膽創新!

(二)明辨三焦理論對三焦生理的研究

前人主要在《素問·靈蘭秘典論》「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難經·三十八難》「主持諸氣」等經說基礎上,認識到三焦是氣、液流行的通道和氣化的場所。但何以能成為氣、液流行的通道和氣化的場所?其所憑藉的物質基礎是什麼?並未道明。得出的只是所具有的生理功能結論,而非這些生理功能何以能得到發揮的所以然之理。陳氏在研究三焦理論時,對此作了深刻說明,其見解有三:

1、膜腠是三焦生理功能正常發揮的組織基礎。

他在《中醫病機治法學》一書中明確提出:

「因為五臟六腑均由無數管道構成各個系統,這些相通的管道,均由肝主之筋膜構成,它是精、氣、血、津、液五種基礎物質運行出入的通道。」

正是由膜腠所構成的這一特殊網狀系統,把五臟六腑與表裡上下溝通成一有機整體,成為氣液流通運行的道路和氣化的場所。這就從組織學的角度,闡明了三焦生理功能得以正常發揮所憑藉的物質基礎。

2、膜腠的特殊位置是三焦生理功能正常發揮的客觀條件。

無論是就臟腑看,還是就組織看,也無論是就局部看,還是就整體看,三焦所處的位置,都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而在半表半里之間,且夾層中空。這就決定了機體吸收的水谷精微,要布運全身,濡養臟腑形骸,必須經由膜腠這一中間地帶;臟腑形骸在吸收利用了水谷精微之後,要排泄廢濁,也必須經由這一中間層次。三焦所處的這一特殊位置,為三焦生理功能的發揮,提供了合符生理科學的結構學條件。

3、五臟是三焦生理功能活動的主宰。

陳先生認為,三焦是六腑之一種,為受盛之器,而非運化之源,為機體生理活動提供的主要是環境條件———氣液流行的道路,氣化的場所,而不是原始動力。原始動力仍根植於五臟。氣液的攝納、生化、運行、吸收、利用,以及利用之後的廢濁排泄,必須依賴五髒的功能發揮才能完成。所以,氣液在三焦所表現的盈、虛、通、滯,也都取決於五臟功能的盛衰。不僅如此,就連三焦的結構狀態也與五臟功能密切相關。五臟功能正常,則氣化氤氳,氣液流行,三焦無壅滯燥涸,自然膜柔腠和。倘若五臟功能失調,則氣化障礙,氣液不行,三焦必然發生氣液壅滯或燥涸的相應改變,造成膜腠水腫或枯萎的生理結構異常,其生理功能的發揮,也必然受到嚴重影響。所以說五臟是三焦生理的主宰。

(三)詳探三焦病理 前人對三焦病理的研究

雜病學家主要以氣液為物質對象,著重討論的是三焦病理變化對水液代謝的影響;外感病學家則主要以三焦為區分,著重討論的是三焦所屬臟腑在外感病過程中的病理變化、證候特點及傳變規律。嚴格地說,均未涉及三焦病理實質。三焦病理實質到底是什麼?導致三焦發生病理改變有哪些主要因素?三焦病理改變的特點是什麼?當三焦發生病理改變後,其主要病理影響何在?陳氏對這些問題作了比較深入的研究:

1、求三焦病理實質:

陳先生在《中醫病機治法學》一書中,以「膜腠稍有改變,即影響氣液的流通」一語,揭示出三焦病理變化在實質上是膜腠生理狀態異常。因為膜腠是氣液流行的道路和氣化的場所,亦即三焦生理功能得以正常發揮的基本環境結構條件,所以當結構發生異常改變,或萎縮,或腫脹,或閉塞,或縱緩時,都必然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破壞三焦生理所必需的環境條件,影響氣液的暢通流行,氣化的順利完成。這就是從組織結構角度所探求到的三焦病理實質。但從三焦病理的全過程看,這仍然只是結果,而不是原因。

2、析三焦病理因素:

導致三焦發生病理改變的原因是什麼?陳先生認為,只要從三焦與五髒的生理聯繫,以及三焦所處的生理位置去研究分析,是不難求得正確答案的。作為三焦之物質實體的膜腠,根結於肝,位居表裡之間,既是津氣運行的道路,同時也是邪氣出入的道路,其生理狀態必然受到肝系統功能狀態和內外邪氣的直接影響。肝系統與其它系統有著不可分割的整體聯繫,膜腠本身又內外上下無所不在,其它系統也必然對其施加不可忽視的影響。這就是說,外感六淫,內傷七情,以及五臟功能亢衰,都是導致三焦發生病理改變的重要原因。而且是三焦病變之本。

3、窮三焦病理特點:

當上述病理因素作用於三焦,導致三焦發生病理改變時,其基本特點是什麼?陳氏吸收前人的病機學成就和他自己長期深入的臟腑病機研究成果,對此作了大膽探索,提出了

寒則膜腠拘攣,膜腠拘攣則牽引筋經而強、而痙;寒極則膜腠閉塞,膜腠閉塞則營衛不通而痛劇。

熱則膜腠鬆弛,膜腠鬆弛則氣鬱而脹;熱極則膜腠勁急,膜腠勁急則風動而震顫、抽搐、角弓反張。

濕則膜腠縱緩,膜腠縱緩則液滯而重、而痹;濕盛則膜腠腫脹,膜腠腫脹則水溢而腫。

燥則膜腠萎縮,膜腠萎縮則經脈屈伸不利;燥甚則膜腠乾枯,膜腠乾枯則組織僵硬、萎廢不用。

失疏泄則膜腠津氣不利;

失溫通則膜腠津氣凝閉;

失健運則膜腠津氣壅遏;

失宣降則膜腠津氣鬱滯;

失蒸騰則膜腠津氣不化。

4、明三焦病理影響:

當膜腠發生上述病理改變後,其臨床病理影響頗為複雜,陳氏將其主要表現歸納為三個方面:

一是影響氣機運行而發生氣的病變,或升降失調,或氣滯氣閉。

二是影響津液布散流行而發生津液病變,津凝為濕,或阻於膜腠,或隨氣上下,侵犯五臟。

三是影響與膜腠緊密相關的臟腑組織的生理狀態而發生組織的病變,如經、脈、胸膈、腹膜、胃、腸、膽、心包、女子胞、膀胱等失其和柔之性。其具體臨床表現,涉及氣、津的,前人論述頗詳,如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干、目眩、昏瞀、心煩、默默不欲飲食,或咳,或喘,或悸,或小便不利,或泄瀉,或水腫,或腹痛等等皆是。

而涉及組織的,前人均未明確其為三焦病理影響所致。陳氏則明白指出:一切強直、痙攣、抽搐、震顫、墜脹、萎廢、乾嘔、呃逆、轉筋、囊縮等與筋膜直接相關的病症,均為膜腠病理影響所致,都屬三焦病變的範圍。這是陳氏在三焦病理研究方面的又一突出發揮。

以上來源:《中醫病機治法學》、《名醫精粹》

姚論「三焦」

另一個對「三焦」作過簡明扼要但頗具現代意義的是中醫學家姚國美先生,他在1933年的《病理學講義》中「三焦」一條下如此寫道:

三焦為人周身之油膜,內以包裹臟腑,外則達於皮里肉外,謂之腠理。其佈於心肺間之脂膜,謂之上焦;肝膽脾胃間之脂膜,謂之中焦;腎與膀胱、小腸、大腸間之脂膜,謂之下焦。此以統屬之部位而分,故名之曰三焦。其根出於腎中,兩腎之間,有油膜一條,貫於脊骨,是為焦原。腎有水有火,此為腎火之臟,與膀胱相對待,故五腑之外,又有此腑,與包絡合成十二經也。上焦如霧,主出陽氣,溫於皮膚分肉之間,若霧露之溉;中焦如漚,主變化水谷之味,其精微上注於肺,化而為血,行於經隧,以榮五臟周身;下焦如瀆,主通利溲便,出而不納。蓋三焦為決瀆之官,氣治則脈絡通,而水道利。否則上焦不治,則水泛高源,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其關係於人身者若此,學者未可忽之。

其他關於三焦的理論比較常見,請通過百度自行搜索閱讀。

紫雪齋跋:本篇開始提到的「2400年」年,主要依據早期關於扁鵲與扁鵲醫派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成都北郊「老官山漢墓」醫簡的出土,扁鵲及其弟子的著作得以確認。「將其內容與傳世中醫經典《內經》《傷寒》等略做比對,即可發現其中有許多相似的內容,諸如望診與脈診、經絡與循行、針灸與刺法、疾病的原理、方劑與配伍等。可以說。老官山出土的9種成書於戰國晚期的扁鵲及其弟子的著作,是中醫理論與臨床的源頭性文獻,是今本《內經》《傷寒》等中醫經典的直接源頭之一。」扁鵲大約活動在公元前6世紀末期到5世紀初期,平台主人以低時限為基準,故有「2400年」一說。

參考文獻:

《中醫病機治法學》、《扁鵲和扁鵲學派研究》

《名醫精粹》、《揭秘敝昔遺書與漆人》

《姚國美醫學講義合編》、《醫學衷中參西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