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人而有信:清明時節,漫話閑談

人而有信:清明時節,漫話閑談

《說文解字》中對於「信」的注釋是這樣的:「信,誠也。」信的本義就是指言語真實、不說謊。

古人的信

《論語》作為中國古代的經典書籍,對民族文化的延續和民族性格形成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縱觀《論語》,信字出現的頻率頗高,共計38次。孔子對於學生的教育,也主要是四項內容——文,行,忠,信。孔子認為弟子為學,需要重視德行,怎麼做呢?就要「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其中謹而信指的就是寡言少語,說話誠實可信。

在春秋戰國,信是一個使用極其頻繁的字,尤其是戰國時期,不僅大量用於人名、封君名(如戰國四公子中的信陵君),還作為一種吉語銘刻在印章之中。但春秋之後,禮崩樂壞,社會動蕩,背信棄義、欺詐虛偽之事並不少見,顧炎武曾說:「春秋時猶尊禮重信,而七國則絕不言禮與信矣。」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信的頻繁出現,恰恰顯示了人們內心對於信的渴望、對於信的要求。

由言語的真實擴展到為人,那就是誠實不欺、守信用。大信不約,最講誠信的人不必靠立約來約束。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季札掛劍的故事,就是一個經典的詮釋。季札雖未將諾言說出口,卻依舊信守自己內心的承諾,這就是信,古人為之堅守的信。

今人的信

誠信文化,從古延續至今,構成了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精神支柱之一。今天的我們談起今日之誠信,既不必厚古薄今,又要清楚的認識到所面臨的嚴峻形勢。每個時代都有著這個時代所特有的機遇和挑戰,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亦然。

當今社會的信,依然是溫暖著每一個人最敏感神經的明燈。老兵李元成,堅守戰場一句「生死約定」,侍奉戰友雙親三十餘載;建築商陳萬德,賣200平方米樓房發工資,守承諾捐60餘萬造福家鄉;企業家李曉東,15年讓利1700萬,兌現承諾保護農民利益……雖然這些人物我們並不是那麼熟悉,但在這個國度里,正是有著千千萬萬像他們這樣為「信」而堅守的人,才讓誠信之花一直常開不敗。

話分兩頭,戰國時期動蕩的局勢,造成了時人對於誠信信仰的動搖。而處在今天社會大轉型的關鍵時期,當代人同樣經受著各種不同觀念的衝擊,這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定的社會誠信危機。在社會事件中,以飽受爭議的南京彭宇案為典型,引發了一波社會大討論。而更多的則表現在金融領域,不管是傳統的金融行業還是互聯網金融領域,凡是涉及到真金白銀的地方,某些不受制約的人性之惡都展現的淋漓盡致。所以如何正本清源,還誠信社會以清凈,仍然是一個亟需解決的社會問題。

未來之信

近幾年,經常會聽到這樣一種觀點:未來已來。一個徘徊於玄學與哲學間的概念,也許未來從來不在遠處,它一直在當下的某個角落裡默默生根發芽,直到有一天破土而出。所以這裡要說的「未來之信」,也並不在未來,而是我們已經在為之奮鬥的偉大藍圖。

在這條路上,既有家大業大的國家隊——央行徵信和信聯,也有高起點的區塊鏈新秀——LinkEye區塊鏈第一徵信聯盟,還有各行各業專註於誠信的企業和機構,一道為實現理想的誠信社會努力著。

再回到《說文解字》,「信,從人從言,人言為信。」這是一種希望,希望人言真誠,希望人誠實守信,希望人與人之間信任長存。這或許是在造字之初就賦予信的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你知道嗎?常德史上也稱「三楚名邦、九川重鎮」
逄丑父是誰?李代桃僵的故事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