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國產固定翼艦載無人機正在研製:實驗已經開展至少2年了

國產固定翼艦載無人機正在研製:實驗已經開展至少2年了

據報道,美海軍在3月底成功進行了海軍的艦載機無人著艦實驗和觸艦復飛實驗,這對於美海軍的作戰能力提升無疑是非常大的,尤其是觸艦復飛實驗,即使是對於美海軍來說,觸艦復飛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無人機。無人機是美海軍計劃在航母戰鬥群上部署的最重要裝備之一,尤其是美海軍正在招標中的MQ-25「黃貂魚」型無人機,這款無人機是美海軍規劃的艦載加油機,能夠攜帶6到7噸燃油執行作戰任務,而一旦觸艦復飛失敗,對於航母的毀滅將會是災難性的,因此美海軍自然需要解決著艦和觸艦復飛的問題,這個飛行試驗對於我們未來的海上部隊來說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要實現長航時,必須在艦載無人機機體結構設計中大量採用高性能複合材料,實現全機結構重量的輕量化,增加更多燃油的裝載量。軍事專家告訴記者,我新一代艦載無人機機體結構中將大量採用碳纖維複合材料,部分機體設計成模塊化結構,可直接作為燃油儲存油箱,其全機空重不到最大起飛重量的三分之一。

無獨有偶,我們也在研製艦載無人機,4月3日據披露稱,由軍事專家證實我們的艦載作戰無人機正在研製當中。而且4月2日,彩虹系列無人機總師石文也宣稱將推出採用重油發動機的彩虹5改進型無人機,據認為這將是一個艦載無人機項目。軍事專家告訴記者,無人機在航母上執行作戰任務即使是和有人機相比也是各有優劣,並且在成本上還有碾壓性的優勢,現代航母戰鬥群在執行打擊任務的時候一般受到兩個原因的限制,即出動率和打擊成本。而無人機相對於有人機在這方面都有極大優勢,無人機不需要考慮駕駛員承受能力的問題,只需要後勤做的足夠優秀,彈藥充足且擁有足夠的支援,即可幾乎無限次的執行打擊任務,而培養後勤人員的難度自然比培養飛行員要小得多。

但研製艦載無人機,技術難題很多,艦載無人機要在航母上操作使用,首先應滿足艦上起降和轉運的要求,對機體尺寸特別是翼展有嚴格限制;其次,艦載無人機要在百餘米長的航母甲板上起降,必須具備優良的氣動特性和加速性能;而為了滿足遠距離突防任務需求,航母艦載無人機應具有儘可能大的作戰半徑和良好的隱身性能。

當然,在解決上述技術難題的情況下,艦載無人機在使用成本上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艦載機雖然價格並不算非常昂貴,但艦載機飛行員的身價是非常巨大的,一名艦載機飛行員的價格甚至超過了一架先進的艦載戰鬥機,一架F-18E/F戰鬥機的價格高達8000萬美元,但艦載機飛行員的培養費用至少和一架先進艦載機相當,而一架艦載機不可能僅僅只配備一名飛行員,正常情況下,一架艦載機至少要按照1.5至2的係數保證飛行員數量,如果是雙座飛行員則更多。而在採用無人機的情況下,自然不需要面對飛行員培養方面的問題,無人機操作員的培養價格雖然也不算低,但相對於戰鬥機飛行員的價格自然要低上不少,而且在執行作戰任務的情況下,在航母內部操縱飛機自然要比直接飛臨戰場執行打擊任務要廉價不少了。

圖片為2016年某艦載機訓練試驗基地照片,照片中的無人機與彩虹5的結構很接近。

並且還不需要考慮飛行員損傷的問題,製造一架戰機的成本不但低於培養一名飛行員,製造時間也要短得多,這就無人機的優勢所在。軍事專家告訴記者,未來海戰場情報獲取、指揮控制、火力打擊以及後勤保障通過綜合電子信息系統有機結合,作戰雙方都強調「體系對抗」。艦載無人機需要具備多機協同、集群自主控制能力,作為海上C4ISRK網路中的重要節點,與艦載有人機/無人機密切協同,共享戰場信息,以多平台協同攻擊為主要作戰模式,擔負感測器到射手的種種使命任務,增強編隊的綜合作戰能力,所以研製艦載無人機是未來航母發展的核心關鍵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情視野 的精彩文章:

能用鏡子的反射原理防禦激光武器嗎?專家終於說了大實話
全世界購買武器最多國家居然不是沙特:沒想到是這個窮國

TAG:軍情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