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遲到的銘記!他們代表中國參加一戰 貢獻重大 卻被西方抹去近百年

遲到的銘記!他們代表中國參加一戰 貢獻重大 卻被西方抹去近百年

原標題:遲到的銘記!他們代表中國參加一戰 貢獻重大 卻被西方抹去近百年




清明節前夕,英國東南部肯特郡福克斯通市郊墓地舉行的一次紀念活動,喚醒了當地人對一戰中國勞工塵封的記憶。


在悠揚的風笛中,小學生們在墓碑前點上蠟燭,福克斯通市長與當地民眾一起在墓碑獻上了花圈。

視頻|英國福克斯通軍事墓地悼念一戰中國勞工



100年多前,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歷時四年,波及30多個國家。


當時,中國雖然宣布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但並沒有真正派出軍隊參戰。


真正捲入戰爭的中國人,是以14萬北方農民為主組成的中國勞工,協約國把這支勞工部隊命名為


CLC——「中國勞工旅」


(Chinese Labour Corps)



弱國無外交 舊中國「中而不能立」


了解中國勞工旅,首先要清楚中國為什麼會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之初,當時的北洋政府對於參戰選擇保持中立:一是戰爭與中國沒有直接關係。無論德奧(奧匈帝國)還是英法,都無所謂人道、公理,他們都是侵略中國的強盜,中國沒有必要為列強效力。二是中國當時剛剛推翻封建帝制,滿目瘡痍,無力加入任何一方作戰。


然而,日本巴不得戰火早日燒到亞洲,趁機擴大對中國的侵略。一戰爆發後,日本趁火打劫,以對德國宣戰的名義侵入山東,實現其擴張野心。


為此,當時的中國政府試圖參戰,計劃圍攻膠州灣的德軍來阻礙日軍對山東的控制,但日本在國際社會極力阻撓,中國尋求參戰未果。



作為一戰亞洲遠東地區唯一的主戰場,日本和英國聯軍對德國的租借地膠州灣發動了戰爭,青島飽受戰火蹂躪生靈塗炭。(圖自視覺中國)


1917年,當美國向德國宣戰後,當時的北洋政府預感到同盟國必敗,繼續保持中立並不明智。為了解決山東問題,中國必須有機會參與戰後的和會,才有發言權與日本爭奪在山東的主權。


1917年9月14日,北洋政府宣布願意派兵到法國參戰,提出中國可以在6周內向法國派遣2萬至3萬士兵。但是,由於日本沒有為協約國向歐洲戰場派去一兵一卒,因此日本也不想看到中國派兵。在日本極力阻撓下,中國還是沒能派兵參戰。


最終,中國「以工代兵」,派出大量勞工到歐洲戰場,間接參戰。其實,1916年5月開始,英法就開始招募中國勞工前往歐洲,1917年中國宣布參戰後,開始轉由中國政府勞工部組織勞工輸出。


正是憑藉「以工代兵」策略,中國成為一戰的特殊參戰國和戰勝國,但在戰後巴黎和會上未能受到平等待遇,也未能實現預定目標,是一個屈辱的參戰國,更是一個屈辱的戰勝國。


一戰期間正在威海衛接受培訓準備去法國的華工。


去歐洲的旅途 生死未卜


1916年至1918年間,先後有14萬華工抵達歐洲,遠遠多於任何一個國家的勞工團。其中9.6萬人服務英軍,3.7萬人由法國支配。協約國同意僱用這些招募人員5年,同意他們與前線保持距離,只給一點點報酬。


據資料記載,英法兩國對華工的選拔非常嚴格,凡患有眼病、肺結核及牙病者均被拒絕。招募的華工以「個子高」的山東人為主。應募成功後,他們被集中在華工營進行一定的培訓,之後就踏上去歐洲的旅程。



一戰華工赴歐路線圖(點擊看大圖)


1917年2月17日,德國擊沉法國「阿索斯」號,造成543名華工遇難。事實上,整個一戰期間,數十隻運送華工的船隻受到德國潛艇的攻擊,超過700名華工喪生。


德國魚雷襲擊事件之後,法國船隻的路線同英國船隻一樣,由威海或青島出發,橫跨太平洋抵達加拿大溫哥華,再從陸地橫穿加拿大,穿越大西洋後抵達歐洲。選擇這條路線可以以避免德國潛艇的襲擊,但整個旅程要歷時3-4個月。



1917年,華工在法國下船(W J Hawkings收藏)

一流的工人 做出重要貢獻


華工到歐洲後,除少數到中東、北非和巴爾幹半島外,大多被送往戰況最為緊急的法國、比利時前線,交由英法軍隊支配。


他們都被分配到直接與軍事相關的鐵路、公路、船塢、兵工廠、軍火庫、草料廠等部門工作,有些華工則直接參与軍需物資的裝卸運輸,更有一些華工被安置在戰爭前線從事挖戰壕、修築工事、野戰救護、戰地通信、掘埋屍體、裝卸給養……



這是一張100年前的身份證。這位叫47557號的男子在1917年10月5日取得了戰時歐洲工作身份,他的木匠職業與英語水平被特別標註。像47557這樣的手藝人有的在軍旅從事體力勞動,有的進入工廠車間,參與物資生產,讓大量本國人員從二線解放出來。



華工做空軍地勤工作(圖自網路)



華工在法國的英軍坦克基地做維護(圖自網路)


華工在坦克車間里勞動(圖片由一戰坦克車間歷史研究協會提供)


據記載,華工中的技術工人還曾參與過坦克的設計。當時一些華工在兵工廠工作,他們利用中國造船的技術,在坦克中開了眼洞以觀察敵人。



英國坦克兵團的軍官與華工交流(圖片由一戰坦克車間歷史研究協會提供)



英國坦克兵團里的中文手冊(圖片由一戰坦克車間歷史研究協會提供)


按照合同規定:中國勞工每天需要工作10個小時,一周工作7天。他們每年只有3天的假期,分別是中國的農曆新年、端午節和中秋節。


法招華工多被安排到軍工企業,由法國軍事當局負責。因此,從布雷斯特到馬賽,從里昂到敦刻爾克,不管是在國有兵工廠中還是在冶金、化工、建築行業的私營企業中,都有華工的身影。



△華工在搬運物資(圖自網路)


華工當年從國內帶到歐洲的手推車。(英國軍事博物館)



華工在清理廚具(圖自網路)


法國的華工在適應了法國的生活後,工作之餘,他們畫畫、演奏樂器,甚至撿來炮彈殼在上面雕刻書法和圖案,然後賣給當地民眾。此外,也有華工和當地的女性談起戀愛。



華工利用坦克車間廢料製作坦克模型。(一戰坦克車間歷史研究協會收藏)



華工業餘時間鍛煉身體。(圖自網路)



華工業餘時間也會放風箏、下棋。(圖自紀錄片《英國被忘卻的軍隊》)


華工但凡戰爭所需,幾乎無處不往、無所不為。在做過基礎工人工作後,這些簽約只是勞動的華工在戰爭最慘烈的時候被推上了前線,做挖戰壕、掩埋屍體等這些不屬於他們的工作



請看後面的中國人,英軍在給同伴舉行葬禮,後排中國勞工手持鐵鍬準備填埋。


1917年8月中國向德國宣戰以後,法方監管下的中國勞工開始在前線挖掘屍體以便於日後把他們埋入軍人公墓。許多華工在掘埋屍體或者抬運傷兵的時候,精神遭受刺激,被關進了瘋人院。


1917年法國皮卡第的一場戰鬥中,英軍士兵全部負傷,修繕戰壕的華工們就拿著手中的工具沖入陣地與德軍搏鬥,當援軍趕到時,大部分華工已經戰死。戰爭結束後,華工被留下清理戰場,很多華工倖免於戰爭,卻死於德軍埋下的地雷。


據不完全統計,一戰死在歐洲的華工約有上萬人。



華工在墓碑前的合影(由英國福克斯通博物館提供)


英國福克斯通市的紹恩克里夫軍事墓地,這裡安葬了6位一戰中國勞工,他們的名字是劉景儀、陳德山、焦璧成、牛雲輝、王金田和楊基俊。)


被漠視的犧牲


協約國使用華工,是用于軍事目的以幫助他們贏得戰爭,但他們有著根深蒂固的種族偏見。英國當局從來不認為華工與英國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們禁止華工與歐洲軍人或平民往來。


據資料記載,1918年1月,曾參與華工管理工作的格雷上校講:「英國華工營由那些對華工情況一無所知的英國軍官來管理。一旦華工營出現騷亂,這些軍官又不能消除華工的誤解和不滿,便只好採用粗暴的武力方式。往往那些無辜的和有犯罪嫌疑的華工都一起被槍殺掉。」


對於在歐華工的生存狀況,北洋政府並非充耳不聞,但怎奈鞭長莫及,自身實力弱小,只能提出強烈抗議,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華工的待遇問題。


部分華工最終留在歐洲


一戰結束後,中國勞工旅的大多數人在1919年和1920年回國。約有3000名中國勞工適應並留在了法國,其中小部分人還娶了法國人做妻子。



法國推出的華工明信片。(葉星球提供)


最長壽的華工:朱桂生(後排右四),於2002年3月在法國去世,享年106歲。(葉星球提供)


為英國幹活的勞工則未能獲得融入當地社會的機會,英國政府把他們全部遣返回國了。那些在戰爭中負傷致殘的華工得到了一筆補助,相當於他們12個月的報酬,除此以外,他們回國後再也沒有得到其他補償。


回國後,多數人重操舊業,繼續當工人或農民。不過,對他們所有人來說,這是一次獨一無二的經歷,深深地影響了他們整個人生。


中國勞工被西方忽略了近百年


中國華工對協約國的最後勝利起了重大作用。但在當時的歐洲,華工們的犧牲和付出,並沒有得到應有的承認和尊重。


根據英國國會檔案記載,儘管華工比其他有色種族的勞工承擔更大的風險,但是他們甚至連幾塊小小的軍功章也沒有得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三周前,一幅名叫「戰爭紀念」的巨畫在巴黎公開展出。這幅畫作構思始於1914年,裡面描繪了法國在盟友簇擁下的勝利景象。但在畫即將完成的1917年,美國參戰了。為了在畫中加上美國人,藝術家們只得掩蓋住之前應有的場面,在原有畫作的基礎上,中國勞工旅被完全塗掉了。


此前,在英國主流社會,他們也很少提到過中國勞工對當年的貢獻,多數英國人都不知道這段歷史。甚至,此前一戰的中國勞工在英國都沒有一塊紀念碑。


直到近幾年,中國勞工在一戰的貢獻才被越來越多的歐洲人了解和重視。


視頻|英國民眾:中國勞工的貢獻從未被提及




△圖自紀錄片《英國被忘卻的軍隊》


他用鏡頭記錄了英國招募華工細節


2017年11月,英國第四頻道電視台首次播放紀錄片《英國被忘卻的軍隊》,這是英國主流媒體首次製作紀錄片回顧一戰中國勞工的歷史。


紀錄片里的資料來自英國退休老人約翰,他的外祖父是一名英國軍官,曾到山東為英軍招募中國勞工,陪同他們前往法國戰場,並用相機記錄下了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的畫面。約翰在翻看外祖父40年前留下來的遺物時,無意中發現了這些珍貴的照片。


視頻|威廉中尉鏡頭下的華工


約翰·德·露西:「我在櫥櫃中找到一個盒子,上面寫著中國勞工旅。我從此開始研究並發現了我祖父在法國拍攝的一些珍貴的中國勞工照片。」


這個裝滿照片的木箱,約翰·德·露西在家中無意發現。



約翰在英國國家軍事博物館檔案中發現自己祖父在中國的工作記錄。


今年是一戰結束100周年,這些照片也曾在福克斯通、利物浦、普利茅斯和倫敦的博物館中展出。



小說《楊的戰爭》封面


英國音樂家克萊夫.哈維在聽說一戰華工的遭遇後,他覺得自己突然與中國有了某種情感聯繫。身為英國人,他覺得自己受惠並有愧於那些被遺忘的中國人。他根據一戰中國勞工歷史創作了小說《楊的戰爭》,並專門創作了歌曲,希望各國讀者去聆聽、閱讀並正視那段歷史。



英國音樂家克萊夫.哈維


如今,越來越多的歐洲人民也開始回顧、正視這段歷史。法國前總統希拉克在評價一戰華工時曾說:「任何人都不會忘記,這些遠道而來,在一場殘酷的戰爭中與法蘭西共命運的勇士,他們以自己的靈魂與肉體捍衛了法蘭西的領土、理念和自由。」



法國北部小鎮埃蘭設立的華工紀念碑。(圖自央視)


在英國,越來越多的聲音呼籲為中國一戰勞工樹立一座永久的紀念碑,讓人們知道他們對英軍的援助。華人群體為此做出很多努力,我們希望改變中國勞工被遺忘的錯誤。



2017年11月15日,一戰華工青銅紀念雕像在比利時西部與法國接壤的波普林格市正式落成。圖為中國駐比利時大使曲星與波普林格市市長德雅蓋共同為雕像揭幕。(圖自央視)


華工在一戰前線發揮了重要作用,是「關鍵時刻加在戰爭天平上的關鍵分量」,是中國戰後躋身戰勝國行列、爭取國際發言權的決定因素。華工運動是一場血淚史,促進了民族抗爭,我們應該永遠銘記。


希望祖國強大


讓那些過去的屈辱永遠成為歷史!


內容來源:央視新聞 綜合光明網 《參考消息》


《中國為什麼要參加一戰》(作者為國防大學副校長肖天亮)


《一戰華工:中國走向世界的先驅》(作者為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副教授吳瓊)


監製/唐怡 主編/李浙


記者/張赫 蘇芳 供圖/鄒合義 劉嬋娟


編輯/王元


銘記一戰華工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央視新聞 的精彩文章:

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
竟在警車裡性侵毒犯 加州兩警察被判25年監禁

TAG:央視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