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讓學生獲得學習的自由 這才應該是減負的方向

讓學生獲得學習的自由 這才應該是減負的方向

王歆然

學校: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

年級:2015級

兩會期間, 教育部長陳寶生在兩會記者會上劍指近年來的教育負擔問題,提出從學校、校外、考試、老師教學、家長社會五個方面「減負」的方針。緊接著,教育部相繼出台了關於整治培訓機構,取消義務教育階段競賽活動,取消高考加分制相關文件。各地方政府響應號召:上海於兩會前便出台了規範民辦培訓機構的「一個標準兩個辦法」,已取締了多項杯賽;浙江除推遲到校時間外,部分地區還實行超時免做作業制度。江蘇也隨後效仿……

校內減負、校外減負、超綱減負,像是解決數學問題,每道題都有對應的公式:縮短校內時間,減少作業量,整治培訓機構,叫停奧賽等競賽活動。從教育部的文件,再落實到各地推出相應政策,最後精確到學生作息時間、作業數量,30年不懈努力,減負之路越走越精細,但實際成效卻未必與初衷一致無二。

我們先來看一個資料,上海來自150多個學校的學生,自2009年起參加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連續兩屆獲得數學、科學、閱讀世界第一,這表明中國學生在這方面的平均水平之高。但與「高均值」同時出現的是「標準差」小,也就是說,我國學生的傑出人才稀缺。這與我國教育的「大一統」和「一刀切」密切相關。

最近,一篇名為《教育部,請不要給我的孩子減負》的文章在網路上熱傳,更有人認為,減負政策是寒門的災難。民間的這種反響,跟「高均值」帶來的激烈競爭現狀是一致的。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發展步伐顯得較為功利,在市場化大背景下,教育體制同樣深受影響。高考制度恢復了,義務教育普及了,同時也導致了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不輸在起跑線上」,社會競爭帶來的負,要在教育體制內減,與改革開放一起成長的這一代家長,自然激烈反對,甚至主動加負,「人見猶憐,而況令閫」。

著名教育學家葉瀾教授說,「在一定意義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項事業」。當「中國製造」躋身世界前列的時候,人文素質、科學素養和道德修養的有效培養已經成為教育之重。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顧及當下,又要著眼未來。講求公平,不能犧牲學生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因為中國的未來需要創新。教育部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在一位專業的物理老師眼裡,是「相當不系統、不完整」。只有牛頓力學是必修,其它部分包括電磁學、光學、熱力學及近代物理均為選修;在上海高考方案中,一門物理的升學貢獻率只相當於一門英語的1/5,又何談物理思維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全民創新又如何實現。

陶行知先生上課,拎一隻大口袋上台,演示強按雞頭吃米,雞不吃,鬆開;雞自由了,就自行啄食了。減負的方嚮應該是讓學生獲得學習的自由,減少米粒卻依然強按雞頭,「此非楚之路也」。教材是教育的基石,要有系統性和前瞻性,太過簡陋,必然動搖基礎。評價體系是教育的風向標,沒有學科特色,太過單一,不利於人才的發掘。「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減負須順應國家和民生之大局,方能得其所願。

浙江日報全媒體評論理論部

編輯 | 衍之

版式 | 默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弄潮號 的精彩文章:

擺脫「論文至上」應是學術評價體系改革共識
甘肅折達公路豆腐渣,不質疑官場難道去質疑民工?

TAG:弄潮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