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手足口病高發期又來了!家長一定要知道這些防護知識!

手足口病高發期又來了!家長一定要知道這些防護知識!

4月已至,讓爸媽們頭疼害怕的手足口病又來了。

最近,已有不少地區的疾控中心都監測到手足口感染病例呈上升趨勢,並發布了預警通知:

浙江省疾控中心甚至發出了這樣的「高能」預警:

手足口病專挑6月齡-5歲的小寶寶下手;

1-2歲兒童發病風險最高;

每年春末夏初的4至7月是其高發時期;

相比其他病症,低齡兒童發病後得重症、死亡的風險更高,因此很多家長對這個病感到非常恐懼。

今天,小維就和大家聊聊手足口病。

01

什麼是手足口病?

癥狀

手足口病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呈自限性,7-10天病程後可康復。

(自限性疾病,就是疾病在發生髮展到一定程度後能自動停止,並逐漸恢復痊癒,並不需特殊治療,只需對症治療或不治療,靠自身免疫就可痊癒的疾病。)

患兒發病初期常出現發熱、食欲不振、疲倦或咽喉痛。

發熱1-2天後,在舌頭、牙齦和/或兩頰內側等口腔部位出現水皰,痛感明顯,這些水皰初期為細小紅點,後形成潰瘍。

多數患兒手掌、腳底會出現皮疹,皮疹通常不癢,有些皮疹帶有水泡,其他部位如臀部、膝蓋、肘部、軀幹等也可能出現皮疹。部分病例無發熱。

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如腦炎、腦幹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肺水腫、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

小維敲黑板

有些家長誤認為寶寶嘴裡或嘴邊有小疹子是起了口腔潰瘍或所謂的「上火」,而忽視了手足口的嫌疑,這很有可能會延誤病情。

在手足口病高發期,如果寶寶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食慾下降,甚至抗拒進食或喝水,嬰兒頻繁吐奶、大量流口水、用手摳嘴巴等舉動,我們要提高警惕寶寶是否患上了手足口病。

傳播途徑

手足口病主要通過密切接觸病人的糞便、皰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觸被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環境而感染。患者發病後第一周傳染性最強。

這也是很多幼兒園爆發手足口病,經常一個班甚至整個幼兒園會因此停課。

皰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的區別

看到這裡,不少家長也許疑惑了,怎麼手足口病看起來和皰疹性咽峽炎的癥狀很像呢?

沒錯,皰疹性咽峽炎是手足口病的「近親」。引起這兩種疾病的病毒非常相似,甚至有些是相同的,這使得它們的臨床表現也有相似之處。

但皰疹性咽峽炎多表現為明顯的高熱,很少出現抽搐等重症表現,通常按照手足口病的護理方式來照顧患皰疹性咽峽炎的寶寶即可。

02

手足口病如何護理?

手足口病是自限性疾病,沒有針對性特彆強的藥物讓寶寶吃了就立馬見效,而且因為口腔皰疹,手足口病會比其他病毒感染更加令寶寶難受,需要我們在日常護理上多加註意:

及時退熱

手足口病引起的發熱一般會持續2-3天。

如果寶寶體溫高於38.5℃時,可以給寶寶適當服用對乙醯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熱。且這兩種藥物有一定的止痛效果,也能一定程度上緩解皰疹和潰瘍造成的疼痛。

曾發生過熱性驚厥的寶寶,我們要更加積極地處理髮熱情況。

飲食要格外注意

因為口腔皰疹,寶寶很有可能會抗拒進食和喝水,我們在飲食上要更「講究」:

不能太熱——食物要偏涼,熱的食物會加重口腔皰疹的疼痛。吃些涼的或冰的,總好過孩子什麼都不吃。

吃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咀嚼後的食物殘渣粘在皰疹上以及吞咽較硬食物都會加劇疼痛,稀粥、麵條、果泥都是不錯的選擇。

味道不刺激:酸的食物要避免。如果寶寶抗拒喝水,可以給寶寶喝果汁補水,但要避免檸檬、橘子等味道偏酸的果汁。

吸吮和奶嘴對口腔皰疹有刺激,如果寶寶抗拒吃奶,可以嘗試杯子、勺子、注射器等餵奶。

一定要保證寶寶的飲水量,以防脫水。

除此之外,如果寶寶臀部或腹股溝等部位有疹子要勤換紙尿褲,清洗時要小心防止疹子破損。

患病期間要穿寬鬆純棉的衣物,腳上出疹子的盡量不要穿鞋襪,減少下地活動。

什麼情況必須帶孩子去醫院?

根據衛生部印發的《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手足口病患兒具有以下特徵,尤其3歲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內發展為危重病例,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進行必要的輔助檢查,有針對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持續高熱不退

精神差、嘔吐、易驚、肢體抖動、無力

呼吸、心率增快

出冷汗、末梢循環不良

高血壓

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

高血糖

此外,小維提醒大家,如果寶寶發熱超過3天,精神狀態和進食情況都不好,或出現其他讓我們感到不安的情況,都要儘快就診。

03

如何預防手足口病?

上面說的護理方法都是不時之需,我們都希望寶寶健康,在手足口病高發期遠離讓人討厭的病毒,預防工作不能忽視!

打疫苗

滿6月齡的寶寶就可以接種手足口病疫苗EV71型。且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議:越早接種越好,鼓勵在12月齡前完成接種程序,以便儘早發揮保護作用。

日常如何預防手足口病?

根據中國疾控中心的提醒,預防手足口病要注意下幾點:

注意手衛生,尤其在觸摸口鼻前、進食或處理食物前、如廁後、接觸皰疹/呼吸道分泌物後、更換尿布或處理被糞便污染的物品後,應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打噴嚏或咳嗽時用手絹或紙巾遮住口鼻,隨後將紙巾包裹好丟入有蓋的垃圾桶。

不與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個人物品。

避免與患者密切接觸,如接吻、擁抱等。

經常清潔和消毒(含氯消毒劑)常接觸的物品或物體表面,如玩具、傢具等,清潔後用含氯消毒液進行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分鐘後,用清水擦拭或沖洗乾淨。

用一次性毛巾或紙巾清理患者的鼻咽分泌物、嘔吐物、糞便等,並及時消毒被上述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物體表面或環境。

手足口病流行期間盡量避免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

案例分享--皰疹性咽峽炎

每年的夏天,都是各種病毒感染的流行季節,這不越來越多的孩子感染了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等等,孩子受罪,媽媽焦急,怎麼辦?來看看咱們的葆嬰媽媽怎麼做的

夥伴家的寶貝樂樂突然高燒肚子痛,去醫院檢查確診是皰疹性咽峽炎,醫生要求輸液,夥伴不幹,醫生開了些頭孢、退燒藥……,夥伴也沒要。

因為夥伴知道抗生素不但要殺死病毒細菌,也會殺死正常細胞,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孩子一感冒就去輸液,體質卻越來越差的原因;同時,夥伴也通過在葆嬰營養課堂的學習,知道皰疹性咽峽炎就是一種常見的病毒性咽炎,有一定的自愈性。

誰的孩子誰心疼!

回到家,給孩子喝了一隻蒲地藍口服液對症處理、大量喝水、小米粥養胃、情緒安撫……當然,還有很重要的營養補充,兒多維,鋅2-3片,初乳4片,葡萄籽維生素C 2顆,益生菌4袋,當晚,還發了一次燒,但是明顯沒那麼高,第二天就退燒了,第三天第四天,看!皰疹在一點點消失

生病了,營養更不能靠邊站,生病了,更需要給到身體充足的營養支持,讓我們的細胞啟動自我修復的過程!

感恩葆嬰,讓我們做媽媽的都可以學習到那麼多的營養育兒知識,讓我們的孩子都可以盡量的減少藥物的傷害,快樂的成長!

PS:溫馨提示,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都有一定的傳染性,請注意保護和隔離。

你是不是經常聽到這樣的話:

「總陪著孩子,哪來的錢養孩子?」

「天天陪著,孩子照樣難管。」

「我上班沒法抱孩子,不上班就沒法養孩子呀。」

每每看到一些關於留守兒童的報道,我很為他們感到傷心,可憐,孤零零地,有點自生自滅的感覺。我總是有這樣的想法,這樣的孩子能健康成長嗎?他長大後會幸福嗎?為什麼他們的父母生而不養,再難也應該把孩子帶在身邊!

可是現在即使有父母在身邊,孩子依然缺少陪伴。

教育專家說過這麼一句話:

中國大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兒」,

儘管有父母陪伴在身邊,

但是卻沒有傳遞內在心理支持的正能量。

1

曾有位媽媽說過,她說她5歲的兒子很調皮,愛耍賴,愛發脾氣,霸道不講道理,比留守兒童問題都多。

但父母明明就陪在他身邊,從沒離開他半步,他想要什麼就有什麼,才五歲就擁有專屬自己的ipad,爺爺奶奶也當他是手心的寶,疼得不要不要的,他應該是個很幸福的孩子才對,但為何孩子還這樣讓人頭疼?

可是父母是怎麼陪伴孩子的呢?

媽媽說:「小孩子啥也不懂,給他玩具,給他好吃好喝好玩,有老人看著,就可以啦,還要怎麼相處呢?

我們要上班,回到家也挺累的,孩子可以在父母身邊玩,他就應該心滿意足了呀。」

所以你看到這裡也明白孩子的壞脾氣,愛耍賴,霸道不講道理,都只是為了引起父母關注而已。

孩子的父母並沒有給孩子真正意義的陪伴,所以孩子即使天天在父母身邊,但依然是孤獨的。

可能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很多孩子看似笑靨如花,幸福快樂,沒有留守的傷痛,也沒有物質的匱乏,但卻無比「孤獨」,無比「焦躁」,因為雖然父母在身邊,但依然缺陪伴,缺關注,缺愛。

我們的陪伴,僅是保證了孩子的安全,滿足了孩子的吃喝,驅趕了孩子的黏擾及依賴。這些都不是孩子想要的陪伴。

陪伴,不是陪同,不是看管,不是物質滿足,更不是說教和監督。

2

很多時候,我們總希望從孩子的身上多「摳」點時間做自己的事。

催著孩子快點吃飯,快點睡覺,可以自己玩兒,可以乖乖做作業,總之是越「省心」越好。

孩子如果做不到,打亂了我們的計劃和預期,我們就會憤怒和不滿,甚至會抱怨陪孩子真是浪費時間。

那些陪孩子的時間真的被浪費了嗎?

當然不是,我們的陪伴會內化成孩子內心的安全感,給他們一生的力量,是他們終身幸福的根基。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將一個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個大房間,房間內有兩個鐵架子,一個光禿禿、沒有任何裝飾物;另一個鐵架上纏滿了絨布,形似一隻母猩猩,地上還有吃的、玩的物品。

然後,觀察小猩猩是吃?是玩?還是要母猩猩?結果發現,小猩猩面對陌生的房間恐懼地叫幾聲,然後就爬上模擬的母猩猩架上,緊緊地抱住。

只有在餓的時候,它才下來,吃點東西後又會迅速爬上去、爬到緊緊抱住那隻毛絨絨的母猩猩。

這一實驗證明:幼小的動物雖然需要食物,但隨後的需要就是對撫養者的依戀,而且後一種需要超過玩具的吸引。

一天天看似很長,回頭看歲月卻很短。我們總想孩子快快長大,自己便能擁有自己的時間,不經意間發現孩子長大了卻後悔沒有好好陪伴。

他們的成長不可逆,兒時父母陪伴帶來的安全感更難以彌補。所以在孩子需要的時候,請多陪他5分鐘吧。用我們幾分鐘的耐心,換來他們的一份安全感,不划算嗎。

3

常常會看到父母們的各種吐槽,陪孩子寫作業要了親命。總是控住不住的脾氣,對孩子破口大罵。

想到鄰居家孩子寫作業的場景:

萱萱寫數學作業,一遍遍的讀題,卻始終寫不出答案。

幾分鐘後,坐在身邊的奶奶忍不住指著孩子的頭嚷嚷:「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乘法不會嗎?5個5是多少?」。

萱萱沒出聲,不過一分鐘,奶奶再次爆發了:「5個5是25,笨死你算了!」

其實萱萱這孩子動手能力很強,也很懂事,只是有些多動,注意力不集中,接受信息也慢。看題的時候經常會丟字,所以她得多讀幾遍。但對她奶奶來說,這都不是理由。

唯一的理由就是她笨!她懶!因為家人的打擊和暗示,她對學習越發的反感,就如她奶奶所言,她真的快被「笨」死了。

想起《地球上的星星》這部電影里,米叔說的一句話:

你如果想砍掉一棵樹,不用親自動手,只要對著它罵髒話,用不了幾天,這棵樹就會枯萎了。

對待孩子也是如此,你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嫌惡和責怪,足以摧毀一個孩子。

如果我們的孩子有些地方不如人意,不妨請多給他些時間。因為這是一份接納,讓孩子知道我們愛他,愛他的活潑可愛,愛他的乖巧懂事,也會愛他的不聰明、不完美。

再想想,對孩子發脾氣,又真的起到了想要的效果嗎?

無非讓自己氣得半死,孩子也被嚇得顫抖,六神無主。

4

其實我們能陪伴孩子的也只有13年左右,13歲以後的孩子漸漸會遠離我們,不再像兒時那麼依賴我們,他們會有自己的生活圈,自己的朋友。

三歲以前是建立親子關係的最佳時期,你給他的每一個微笑,每一個擁抱,都會在他心裡留下印跡。

三歲到十三歲,十年時間,好的陪伴能很好的幫助孩子度過他們的青春叛逆期,不是等問題出現了再去救火,而是從小就把這種可能扼殺在搖籃里。

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能會聽你的,覺得你對的才會反思才會改正;反之,我能想像就是無休止的吵鬧爭執。

孩子就像我們人手一個的蘋果手機,出廠設置都是一樣的,但我們拿到後又各不相同。所以生育生育,育是大於生的。在育上,我們需要更多的精力,我們付出的更多。

5

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著一個旁觀者,一個引導者,一個和孩子共同成長的長者。孩子幾歲,我們就需要把自己變成幾歲,和他們一起歡一起鬧。

在伴隨的同時,我們關注觀察,發現他們的偏離軌跡,行為有失,就需要去引導;發現他們的天賦特長,就學習去開發。

如果孩子以後即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又能以此謀生,這是件莫大的幸事。

想著把小孩丟給老人,等小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再接回身邊。其實這個時候不僅錯失了我們上面提到的親子關係建立的最佳時期,同時也錯失了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時期。

孩子兩歲時的腦重就相當於成人的75%,兒時對他的刺激越多,腦部發育越好,而老年人精力有限,他們照顧自己都有點力不從心,何況一個活蹦亂跳的孩子。

所以,不要錯失了親子關係建立和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時期。

哈佛心理學家凱瑟琳·斯坦納·阿黛爾建議,在以下這些關鍵時間,父母應該放下手機,放下工作。跟孩子好好相處:

1. 在去學校的路上

2. 接孩子放學的時候

3. 孩子從學校回到家的時候

4. 當家長下班回到家時

5. 晚飯時間

6. 睡前時間

多花時間專註陪孩子吧,再多的物質與金錢,都無法代替父母的陪伴,別再用工作忙當借口,別再用金錢物質搪塞,別再看手機入迷……

孩子的成長,僅有一次,錯過就沒有機會重來,請珍惜陪孩子成長的每一刻,不要讓「陪伴」兩字,成了你日後的憾,成了孩子長大後的傷。

如果覺得好,別忘了點贊喲。

歡迎關注公眾號健康者指南,我們的宗旨是:有趣、有料、有健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指南 的精彩文章:

葆苾康葡萄籽 顯白美出新高度!
多囊不排卵怎麼辦?孕媽做好這2步,排卵好孕更容易

TAG:健康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