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青山松柏,永為知音

青山松柏,永為知音

作者:司馬慈

編輯:慈懷歷史說(ID:cihuailss)

司馬慈薦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輕輕擦去歷史的蒙塵,閃耀出別樣的光芒。古人高義,曾有刎頸莫逆之交,高山流水彈奏出千古知音。今天要給大家講的這個故事主題叫「青山松柏,永為知音」,關於秦孝公與商鞅之間的故事,千古君臣,盡顯古人高義。

一、諸侯卑秦,孝公求賢

我們都知道秦國最終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然而在這之前的秦國著實是一個西隅蠻邦。公元前389年,名將吳起率領5萬魏武卒擊敗50萬秦軍,攻下河西與函谷關,奪取秦國五百多里土地。

魏武卒裝備精良,皆以重裝步兵為主,由吳起訓練,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

奄奄一息的秦國又經歷四代亂政,幾乎有亡國之危。雖然得以獻公勵精圖治,然而長期積貧積弱,加上地貧民窮,使得秦國國力式微,無力支撐連年征戰,獻公也在少梁之戰後的第二年,含恨而終。其子嬴渠梁,是為秦孝公繼位。孝公感於秦國滿目瘡痍百廢待興之現狀,痛定思痛,親子寫下:

昔我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

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

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

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丑莫大焉。

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徒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

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

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五百年不遇之一卷雄文《求賢令》既出,短而有力,力數秦國四代亂政之弊端,對賢才之渴望之懇切,引來大批士子入秦遊學。魏國中庶子衛鞅得此消息,毅然來到秦國,走遍窮困危難之際秦國之都邑山野而出強秦九論。

二、公如青山,我如松柏

衛鞅入秦,三見孝公。一談帝道治國;二談王道治國;三談霸道治國。這三次談話,讓孝公與衛鞅結成青山松柏一般的兄弟情義。孝公更是作為變法的後盾,全力支持衛鞅在秦國徹底變法。

孝公一封求賢令,衛鞅西入函谷關。一個如魚得水,一個雪中送炭。

秦公:「信君如信我,終我一生,絕不負君!」

衛鞅:「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負!公如青山,我如松柏,同心同德,永為知音。」

......

三天三夜的長談之後,二人的對話與其說是盟誓,不如說是達成了彼此共同的理想——打造一個強大富饒的秦國——秦國之外,再無強國。

千年前之的丈夫情懷,讓人唏噓感動。

三、終我一生,絕不負君

自古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更何況是衛鞅這種本就不是秦國宗室的外來士子。即便是太子也就是後來的秦國第一王——惠文王觸犯禁令,也難逃處罰,太子傅更被處以墨刑,孝公兄長公子虔也受刑罰。其後,公子虔又觸犯其他新法,被處以劓刑挖去鼻樑。然而不管阻力有多大,孝公有言:「終我一生,絕不負君」。

變法實施二十年後,「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公元前350年,在衛鞅的主持下,秦國遷都咸陽。接著,秦國銳士一雪前恥,重奪河西之地,迫使魏國遷都大梁。秦國一下從諸侯卑秦轉變成諸侯懼秦,普天之下,秦國之外,再無強國。商君變法,為秦國日後東出列國,一統天下奠定下基礎。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積勞成疾。青山不在,松柏焉附?據《戰國策》記載: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

不論戰國策中記載的「孝公想要傳位商鞅」有幾分可信度,我都願意相信這個「青山松柏,永不相負」的美好傳說。

君為青山,我如松柏

青山松柏,永不相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慈懷歷史說 的精彩文章:

TAG:慈懷歷史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