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調和劑」李蓮英

「調和劑」李蓮英

李蓮英對慈禧的影響之大,恐怕比李鴻章張之洞等人還要大。

「調和劑」李蓮英

從光緒十五年(1889年)歸政,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再次訓政。清廷有九年時間處於表面上的雙頭政治的情況。政出兩門,但大臣們都知道,真正掌權的是誰。他們表面喊萬歲,事實上實在沒有把這個皇帝放在眼裡。

慈安太后去世之後,光緒帝唯一的貼心人就是他的老師翁同龢。當初他獲取父親病情的渠道,主要是翁同龢。而翁同龢卻是個兩面派,或者說腳踩兩隻船。他很清楚,他之所以有榮華富貴,是因為慈禧的信任,他也一直自認為是慈禧陣營的人,他的職責是調和太后與皇帝的關係。

電視劇《大太監》劇照

在上書房,師徒兩人總是講得很投機,說到傷心處,相對痛哭。翁同龢對皇帝的忠誠是不可懷疑的。他是公認的帝黨領袖。他延攬的文廷式、志銳、張謇等人,都是好為大言的名士,做不了實事。這個所謂的帝黨也只有個影子而已。後黨卻是遍布天下的。其實,在慈禧掌權的時候,是無所謂後黨的,是帝黨產生之後,才相應的有了後黨。

另外一個有調節兩宮關係的人物是李蓮英。他對慈禧的影響之大,恐怕比李鴻章張之洞等人還要大。他的得寵據說是頭髮梳得好。其實,這只是他得寵的一個契機,真正得寵的開始是辛酉政變時,替兩宮太后通風報信。但根由還不在這裡。實際上,他對太后的心思下了很深的功夫。對慈禧的了解,整個帝國,沒人比得上,他知道太后心裡那塊肉痒痒那塊肉疼。他是太后的貼心人,是貼身的小棉襖。

李蓮英替慈禧辦三件事:一是照料慈禧的日常起居,越是年紀大,越是覺得李蓮英稱心;二是替慈禧斂財,賣官是主要渠道,各省的鹽茶道,各海關道等肥缺,都由李蓮英經手;三是充當太后的耳目,提供各方面的情報。有這三件事,李蓮英的權力實在不小。但他為人謹慎,平日里與大臣結交,送給別人的名帖,都是自己親手寫的。

就是這樣的人,慈禧也不是完全信任。她時刻注意警惕手下的人專權。在李蓮英得寵後不久,他就為李安排了一個對手——崔玉貴。時不時地警告李蓮英,不能大意。大部分時候,是給李蓮英添堵。

在晚清,自慈禧當國之後。大臣們覲見慈禧,送銀子給李蓮英幾乎成為定例。李蓮英因此得以斂得巨額財富。據稱,庚子年後,李家住在北京棉花衚衕,家資不下兩千萬兩。李蓮英把三弟的兒子送到國外讀書。還從每個兄弟家裡過繼一個孩子來繼承他的財產。

他知道,萬一哪天太后離開了,皇上掌權,他的日子也不會難過。畢竟光緒比慈禧年輕三十六歲。

在光緒與慈禧之間,他總是儘力調和。皇帝有時候惹了慈禧不高興,慈禧就罰皇帝跪在那裡反思,時間長了,李蓮英就趁機暗示皇帝逃掉。皇帝鬧脾氣,李蓮英總在慈禧面前為他美言辯解。對於李蓮英的這些努力,光緒帝是心存感激的,他稱李蓮英為「諳達」,在滿語是「師傅」的意思。

珍妃影像

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皇帝大婚、珍妃出現。珍妃的性子很烈,是個意志很強的人,與光緒很投緣,兩人關係很好。自此,皇帝把皇后(慈禧的內侄女,後來的隆裕太后)冷落得如同空氣。慈禧自然很不高興,但是男女之事,她也沒有辦法。光緒夾在珍妃與慈禧之間,時有左右為難的感覺。李蓮英周旋於這些主子之間,還是希望能夠調和,很少煽風點火,但是涉及到慈禧和他的切身利益的時候,矛盾驟然激化,這時候的李蓮英出手相當老辣狠毒。

讀書|影視|生活|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刮骨堂 的精彩文章:

TAG:刮骨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