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夜空總有最大密度的藍色》

《夜空總有最大密度的藍色》

斜目而視

Tokyo sky

 映畫「夜空はいつでも最高密度の青色だ」オリジナル?サウンドトラック

渡邊崇 

00:00/03:50

夜空總有最大密度的藍色

導演: 石井裕也

編劇: 石井裕也 / 最果夕日

主演: 石橋靜河 / 池松壯亮 / 松田龍平 / 市川實日子 / 田中哲司 / 更多...

類型: 劇情 /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日本

語言: 日語

上映日期: 2017-02-13(柏林電影節) / 2017-05-13(日本)

片長: 108分鐘

又名: 東京夜空最深藍(港) / 夜空總是最大密度的藍色 / Tokyo Night Sky Is Always the Densest Shade of Blue

劇情簡介

改編自日本暢銷女詩人最果夕日的詩歌集。

男主角慎二是單眼失明的搬運工人。女主角美香日間是護士,晚上兼職調酒師。慎二的同事智之取得美香的電話號碼,卻在交往不久後急性中風離世。

美香童年母親自殺造成的陰影和被前男友拋棄的經歷,使她既渴求愛,又不相信愛。戀愛於她不過是「某人的前男友搭上某人的前女友」,不斷分手,不斷重複。而慎二大部分時間沉默寡言,偶爾又愛神經質地喋喋不休,充滿摸不著頭腦的跳脫想法。同為東京外來人口的男女主角都對這裡的生活感到格格不入,討厭虛假、建基於階級和利益的人際關係,卻不得不投入其中。枯燥的生活、理想的遙遠令人迷失,迷失之中,愛情就像怒海里的浮標。

深邃的藍色夜空從不會因為某處發生的不幸而改變分毫,傷心和絕望的情緒也不會無緣無故地消失和減少。但總有個相似的人在某處,即使還未遇見。在充滿沮喪和無意義的生活里,我仍然很想見你。即使只有殘缺的一半,也能夠相互分擔半邊苦難。

精彩影評

月亮是藍色,霓虹燈是彩色,歡愉的夜店映著紅光。東京的夜裡只有深藍,沒有真正的黑。「東京沒有真正的黑」,大概是說城市充滿著堆砌出來的風景和關係。一個關於東京底端人口生存與愛情的故事,滲透著淡淡的、藍色的惆悵。它有點《挪威的森林》的味道:同是東京,迷失,生活在原地打轉;都是關於死亡,關於朋友突然去世,戀上朋友的女友;人的背景和個性似乎也有點均平,只是《東》在無望之中更多了一層營營役役和被壓在生活底層,無法攀升的困頓感。

愛上都市的瞬間像自殺

若你覺得沒人愛可憐的你

討厭世界也沒所謂吧

正因如此 這星球沒有戀愛

美香白天在醫院當小護士,晚上在bar當調酒師。角色的切換對她而言易如反掌,習慣了生活強加的體位,好像再也不會有什麼事情能激起她的慾望或波瀾。她對愛情既看開又看衰,「喜歡上一個人,就是溫柔地殺死他」,「說愛這個詞,不覺得嘴裡有血腥味嗎,因為愛殺死了很多人」。可能曾經被傷得太深,美香本能地拒絕將愛浪漫化,愛不起,就乾脆不要愛。

左眼失明的慎二很笨拙,按理說這樣的人多是沉默的,但他奇特在話超多,且專愛在尷尬時刻發作。工地的生活很單調:貨物,卡車,汗水,粗俗笑話,女孩酒吧,房貸....他的衣服永遠那麼油,褲子永遠那麼邋遢,不懂人情世故,總是一臉無辜樣。用世俗眼光衡量慎二,他就是個生活在底層的失敗者,拿微薄的薪水,隨時面臨失業的風險,沒女朋友,沒家人,孤獨地活在世界上,沒人在乎他過得如何。可在整部喪氣十足的電影里,這樣不完美的慎二才是唯一充滿陽光的角色啊!工友受傷,他主動出錢讓他去酒吧逍遙;朋友心情不好,他努力地想要安慰對方,雖然方式是那麼的愚蠢。不計較這樣做的成本和收益是否配比,也不懂這些複雜的人情公式,只能看到半邊世界的他試圖用整顆心去感受消失的那一半,但就像《又一年》里的傑瑞所說的:「他很善良,但生活有時候並不友善。」

「有人說還愛我。」「有人說愛過我。」可他們不知道,我們已經習慣了做不被愛和不去愛的人。在這樣伴隨著傷痛的現實基調下,偶然的溫情是那般不動聲色又直抵人心。

美香代表的是一類人,慎二代表的又是另一類人,這兩類人都遊走在社會邊緣,遠離中心,很多時候,我們會主動遠離這樣的人:前者負面情緒太重,後者又總是盲目樂觀;前者暴露了我們的孤獨本質,後者的沒心沒肺令人嫉妒。它坦白了這樣一個赤裸裸的事實:即人是害怕自我定位的,我們總愛跟與自己相似的靈魂待在一起,頗有安全感的一種活法,最大程度避免了摩擦和觸碰,卻也使你對那些與眾不同的人抱有錯誤的偏見。導演讓兩個天差地別的人相遇並相愛,就是對這一事實的嘲諷和解構。

慎二不厭其煩地瓦解美香對人性對世界的厭惡,憑著一顆單純的心,不停拉攏另一顆冰冷的心,真是這個寒冷夜晚最溫暖的事了。也只有真心的愛戀,才會這麼做吧!對慎二這樣耿直的人來說,他對誰都不會吝嗇時間,總是一味地付出,從不考慮那個人是否值得。高冷的美香正是被這樣的「傻勁」所打動,再堅硬的人都有軟肋,一物降一物,世間萬事皆為環環相扣,正負相吸,愛情也逃不出這一定律。

希微燈火,春蟬低鳴,穿梭於樓宇間的風,腋下的汗,還有你的故作篤定。夜空中總有最大密度的藍色,我和你,要加油啊!

——豆瓣 xiaoxiongdi

前不久,日本老牌電影雜誌《電影旬報》公布了一年一度的十佳評選結果,《夜空總有最大密度的藍色》位列榜首,一舉超過了《花筐》《啊,荒野》《生在幼子》等年度熱門佳片。這也是現年35歲的導演石井裕也首次摘得旬報第一的桂冠。

從某些角度來看,《夜空》仍然是一部非常石井裕也的電影。比如,他的電影里主角通常都很笨拙,不過正是因為「笨」,主人公們也往往有著常人無法企及的信念和執著,從而帶來強烈的喜劇效果和別樣的感動。《編舟記》里把一生獻給辭典的編輯馬締光也如此,《夜空》的男男女女同樣笨得可以,從半盲的建築工人慎二,到不拉褲子拉鏈的工友岩下,這部片子里的所有人好像都不太會照顧自己,也完全不懂得如何與別人進行交流:前者沒有八面玲瓏的能力,但又不甘於沉淪在霓虹、手機或者酒精所營造的獨自一人的不真實的世界裡,只能用毫無意義的貧嘴掩飾尷尬;後者則不斷地掙扎於城市生活的最邊緣地帶,拚命想要在生活中尋找一絲愛的可能,像西西弗斯一樣推動生命的巨石。

應該說,《夜空》給人帶來的感動,很大程度上就來自人物身上那種一定要奔跑著生活下去的熾熱慾望,哪怕最終仍然是以失敗收場。

通觀石井裕也近幾年來的創作便會發現,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對於生活本身的艱難和對生活的堅守,一直以來都是其試圖在自己的電影中灌注的共同主題。如果說這種堅守在《編舟記》里根源是日本民族對於職業的信念和東方文化中極致的「匠人精神」,是一種超越時代的從容和鎮定,那麼《我們的家族》及至《夜空》則更傾向於將人放置在當今日本這個具體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之下,對東京都市蟻民普遍的生存狀態進行描繪。這裡,所謂「堅守」也在某種意義上嬗變為漫長的忍耐和蟄伏,正如岩下在道別時所說的那句「等著瞧吧」,每個人首先都是不折不扣的失敗者。

片中的一個場景極具代表性:慎二在家中曆數一張一張繳費清單,手機費、燃氣費、電費、水費、餐費、房租……根本數不過來(恐怕讓「北漂兒」們人心有戚戚)。最後,他只能把自己埋葬在這些單據里,雖生猶死的窒息感不言而喻。主角二人之所以能夠在影片結尾成為戀人、相互依偎,固然是因為他們性格相投,經歷相似,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他們的生活中都瀰漫著一股相同的氣息——濃烈的死亡氣息。儘管石井裕也別出心裁地加入了兩段動畫,似乎想要以此來弱化血淋淋的競爭和遺棄,但各式各樣的「死亡」(無論是生理意義上還是心理意義上的)無疑在片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給生者帶來無盡的痛苦和煎熬,直至他們對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完全麻木,被城市完全異化成為搬磚和奉酒的工具。

與此同時,這些個人層面的壓力又與安保法案、少子高齡化、地震恐慌、核泄漏等整個社會甚至全世界面臨的困境結合在一起(同為旬報十佳的《啊,荒野》也關注到了這些問題)。東京奧運給整個城市帶來的,非但不是樂觀的氛圍,還給每個人都套上了更加沉重的枷鎖。影片特意將慎二前後兩次進入酒館時的環境音進行了突出和強化,用濃烈的紅綠色調和長曝光鏡頭表現出東京人迷醉放縱的心理狀態。「你覺得下次哪兒會地震」「日本完蛋了哈哈哈」「我好想辭職啊」這些語句的出現,已經不是簡單的「喪」或者「頹廢」所能概括的了,這種絕望中的癲狂不啻是對末世狂歡的視覺呈現和深度詮釋。

為了呈現出當代東京人的生存境況,石井裕也這回的表現絕對稱得上是「無所不用其極」,其影像風格變化之大,簡直到了誇張的地步。《夜空》的前半段放棄了以往相對質樸的鏡頭語言,除了上面提到的長曝光和動畫,影片還運用分屏和半屏、快速旋轉鏡頭和慢鏡頭、聲畫對位和部分消音以至舞台光等各種方式將狂亂、隔閡、孤獨等多種狀態視覺化,營造出主角與外部環境截然對立的兩種空間。雖然影片最終呈現的整體效果總是在「不明覺厲」和「小確喪」兩種感覺之間搖擺,但不可否認的是,《夜空》的確製造出種種難得一見的組合和觀感,堪稱石井裕也電影生涯中最大的飛躍,也是2017年手法最為有趣和大膽的嘗試之一。

當然,《夜空》的巨大風格變化,與故事本身的構造也有著直接的關聯。《夜空》幾乎沒有什麼劇情,無非就是講述了兩個笨拙的日本小年輕如何戀愛的故事;如果按照傳統的眼光來看,它的結構也幾乎處在崩潰的邊緣,從頭到尾平鋪直敘,起承轉合接近於無。但這也恰恰是這部電影最有趣的地方——因為的確,影片根本就不是依照劇情片或者小說的方式來進行結構的,而是從日本暢銷詩人最果夕日的同名詩集中得到的啟發,甚至可以說電影就是由一首首現代詩改編而來。事實上,《夜空》借用了大量詩集中的意象、場景、情感,某些語句還直接成為了女主角美香在片中的畫外音。所以,我們通過影片所捕捉到的往往不是某種確定的觀點和意圖,而是一絲不絕如縷的情感,它縈繞在整部作品之中,就像標題里「最大密度的藍色」一樣讓人似懂非懂,卻又能讓人觀後產生某種關於生活、愛戀和希望的強烈情感共鳴。

最果夕日的

同名詩集

如果再稍微八卦一點的話,片中這種悲觀中的希望,恐怕與石井裕也自己的情感經歷密不可分。導演第一次看到這本充滿死亡字眼的詩集,其實正是在其與女演員滿島光六年的婚姻宣告結束之後不久,所以從情感破產、心如死灰,到重建生活、喚醒希望,石井裕也並非是在醫人醫國、熬制雞湯,其間肯定投射了不少對自己的期許和願望:影片結尾,慎二和美香好比兩束微弱的火苗湊在一起,儘管仍然亮度仍然熹微,熱量依舊有限,但卻有了相互扶持的信心和生存下去的勇氣。

或許我們也可以這樣說:生活的確如藍色般使人憂鬱沮喪,但也唯有藍色,才能如此動人。

——豆瓣 圓首的秘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藝批評 的精彩文章:

文藝批評·斜目而視 《海邊的曼徹斯特》

TAG:文藝批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