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氏朝鮮的祔廟制度:朝鮮世祖、燕山君等如何祭奠先人

李氏朝鮮的祔廟制度:朝鮮世祖、燕山君等如何祭奠先人

現位於韓國首爾特別市鍾路區鍾路157號的宗廟,是李氏朝鮮王朝(1392-1910)時期用以擺放先王及王后牌位並進行祭祀的場所,內有正殿(君主及王后神主奉安處)、永寧殿(先祖及無功之君主神主奉安處)、功臣堂(83位功臣牌位奉安處)、齋室(祭祀準備場所)、典祀廳(祭器、祭具保管處)、樂工廳(祭樂演奏師待命處)等建築,是最為神聖莊嚴的儒教祠堂之一。宗廟祭祀每年進行5次(春、夏、秋、冬的初月以及臘日當天),故又稱「五享大祭」。現在韓國每年在5月的第一個周日舉行宗廟祭禮。

李氏朝鮮以儒教思想作為國家社會理念,以性理學(朱子學在朝鮮半島的稱呼)為基本思想。而將君臣關係(王統)、師弟關係(道統)、父子關係(正統)相結合,以儒家義理名分之正統論來替代原有的血統論,是李氏朝鮮王朝落實性理學思想的主要手段。宗廟作為君臣關係的王統之象徵,其祔廟理論的整備過程也反映出李氏朝鮮王室正統論的確立過程。按《儀禮·士虞禮》:「死三日而殯,三月而葬,遂卒哭。將旦而祔。」在李氏朝鮮,祔廟意指升祔太廟,即在王或王妃的三年之喪結束之後將其神主移入宗廟奉安。1394年12月,朝鮮太祖(1392-1398年在位)「募集諸山僧徒,官支衣廩,俾趨工役」(《太祖實錄》卷六,太祖三年十二月己巳),在遷都漢陽後開宗廟(正殿)之基,並於次年9月初次竣工。不過宗廟祔廟理論從血統論到正統論的「正統化」過程,還是頗有一番周折的。本文即試圖對這一過程做一爬梳。

正殿南神門 攝於2017年12月31日

原廟制度的整備

在李氏朝鮮王朝初期的祔廟制度中,除在宗廟裡供奉歷代先王為國家之神外,還另設國王之家廟以供奉歷代先王私親,謂之「原廟」。按《漢書·禮樂志》:「原,重也。言已有正廟,更重立也。」中國原廟之制,「漢初始起,至宋仁宗,其制大盛,立屋數千間,以宗廟為輕,真廟為重」(《太宗實錄》卷十,太宗五年十二月辛巳);至明代,「禁內有奉先殿,稱皇帝家廟」(《成宗實錄》卷八,成宗元年十月戊申)。在朝鮮半島,高麗王朝(918-1392)時期便有闕北之景靈殿用以合祭先代王妃;李氏朝鮮王朝直到朝鮮宣祖(1567-1608在位)時期為止,均設有原廟(文昭殿)。然及1592年壬辰倭亂以後,「文昭殿位版,權安於殿內,……及上還都,更不設原廟」(《增補文獻備考》卷五八,禮考),僅殘留魂殿的形態;原廟制度被廢止。

由於原廟起初是用以供奉真影,故又名「真殿」。「真影之設,本於佛老」。1395年,太祖既立宗廟,又另置桓王真殿(啟聖殿)以供奉其先父桓王(1315-1361);1398年,太祖之妃韓氏被追尊為神懿王后(1337-1391),奉安於仁昭殿,即神懿王后之真殿。1408年,太祖升遐,朝鮮太宗(1400-1418年在位)「改仁昭殿為文昭殿」(《太宗實錄》卷一六,太宗八年九月辛丑),即為太祖之魂殿;祭饌方面,則「宜奠以素飱」(《太宗實錄》卷二〇,太宗十年十二月戊申)。可見,直到太宗時期,李氏朝鮮王朝的國喪儀禮中仍殘留高麗王朝時期佛教式舊制,其原廟制混用佛、儒兩道,也從側面反映彼時對於性理學的理解程度之淺。

正殿神路 攝於2017年12月31日

1420年,太宗之妃元敬王后閔氏(1365-1420)逝世,太宗有言:「文昭殿為置太祖聖真而設。今大妃既無影幀,又非本心,只以返魂三年;為創原廟,實為無益。」太宗之子朝鮮世宗(1419-1450年在位)對此議道:「原廟之建,父王以無影幀為辭,然神懿王后之真,亦寫於上升之後。今大妃之真,亦當進寫。」眾臣亦附議:「若原廟,則雖不得世世立之,然上王萬歲之後,必為太宗;太宗之原廟,不得不置。」(《世宗實錄》卷八,世宗二年七月癸未)最終仍設原廟廣孝殿。但在祭饌方面,世宗欲用肉膳替代素飱,命禮曹稽考古制。禮官有啟:「唐天寶中,享太廟,禮科外,每室加常食一牙盤。今請如唐故事,別設牙盤。本朝於宗廟,只設禮科,而不設常食。乞於文昭殿、廣孝殿大小祭享,別設常食,用肉膳。」(《世宗實錄》卷十,世宗二年十一月己丑)此亦深得太宗之意。1421年禮曹有啟,告廣孝殿之時依宗廟例用幣,啟聖殿的別祭儀式亦重新詳定。由此可見,原廟制度與太宗時期相比已悄然發生了改變。

1422年,太宗薨逝,其神主移祔宗廟後,世宗按宋制在廣孝殿奉安位版,其櫝「依朱文公家禮內神主座制」而建。自此,原廟由佛教式的真殿轉為國王之家廟;禮制則依遵朱子家禮,確立「五室之制」:「營後寢五間,使後世不得加造……太祖,在北向南;昭二位,在東向西;穆二位,在西向東;別作儀仗,藏之別處。」(《世宗實錄》卷五七,世宗十四年八月壬寅)

不過問題出在對朝鮮定宗(1399-1400年在位)的原廟奉祀上。定宗乃太祖之子、太宗之兄,然而若按照「太祖-太宗-世宗」的世次之列,定宗是要排除在外的,故原廟中並無定宗之位。宗廟制度上,定宗與太宗則是以相同世代得以奉安。由是觀之,彼時世宗時期的原廟制度雖已擺脫佛教儀式,但其奉祀四代之舉是按「親親之義」(以世次為中心的血統論)來進行的,與性理學所信奉的宗子之法(立後者與親子無異,以位次為中心的正統論)在義理上存在矛盾。這引發了有關位次與世次的論爭,也使得祔廟的正統論問題被擺上檯面。

從血統論到正統論

世宗之後,其子朝鮮文宗(1450-1452年在位)即位;後有文宗之子朝鮮端宗(1452-1455年在位)即位;1453年,文宗之弟首陽大君誘發癸酉靖難,篡奪政權,並於1455年廢除端宗,以朝鮮世祖(1455-1468年在位)身份即位。世祖傳位其子朝鮮睿宗(1468-1469年在位);然睿宗早逝,且後嗣年齡過小,不得已後繼者由睿宗之兄德宗(1438-1457)之子繼任,是為朝鮮成宗(1469-1494年在位)。

朝鮮宣祖時期為止的李氏朝鮮王室世系圖

成宗時期的祔廟問題開始體現位次與世次的爭議。1470年,世祖神主將祔文昭殿,成宗「以親疏遞遷」,遷文宗神主而祔世祖神主——因從世次角度來看,文宗並不在「世祖-德宗/睿宗-成宗」之列。次年,「睿宗大王神主、章順王后神主,請於來年壬辰年正月春享大祭時,合祔宗廟。兩位神位版,亦於是日,祔文昭殿」(《成宗實錄》卷一一,成宗二年七月丙子),睿宗亦將祔文昭殿。而問題在於,按「親親之義」,德宗才是成宗父親,睿宗只是叔父。故圍繞德宗與睿宗的祔廟問題,朝廷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不僅是文昭殿,在宗廟祔廟之時,兩者亦成為矛盾。

太祖之初建宗廟,其中奉有其祖上穆祖、翼祖、度祖、桓祖四代,待太祖逝後祔廟,宗廟始建五廟。按朱子之言,「古者諸侯,皆得祭始封之君,以上則不敢祭」(《世宗實錄》卷一一,世宗三年四月戊午);而李氏朝鮮的宗廟自太祖之初便追崇四代。換言之,其宗廟之制一開始便是以血統為中心的。

1421年7月,世宗為了祔定宗神主於宗廟而按宋制建永寧殿,並遷穆祖神主於永寧殿第一室。其後文宗時期、端宗時期皆仿效世宗,以世次為中心,遵循「世室制」的五世祔廟制度。但成宗時期在追尊德宗與否的問題上,朝廷意見並不一致。最終,1475年1月,成宗向明朝派遣奏請使,並獲得明朝對於追封德宗為懿敬王的同意。同年4月,祔德宗神主於宗廟與否的問題一經提出,朝廷隨即分為兩派意見:以院相及三司為首的一派主張宗廟之制當以位次為中心,反對德宗祔廟;以王室親屬為首的一派則以「懷簡大王(即德宗)既與睿宗大王同室,而非父死子繼、兄亡弟及之例,則從天倫為便;況懷簡大王既受命為世子,則儲君也,睿宗其時為臣矣」(《成宗實錄》卷六三,成宗七年一月辛亥)為由,主張德宗不僅該祔廟,且神主應位於睿宗之前。結果成宗依從王室親屬等議,祔德宗於宗廟。不過有趣的是,不按正統論而將父親德宗祔廟的成宗,卻稱德宗為「皇伯考(伯父)」,稱睿宗為「皇考(父親)」,其理由是:「予承睿宗之後,既以睿宗為皇考,名固正矣。」(《成宗實錄》卷五九,成宗六年九月丙寅)這分明又是按照正統論而提出的依據。

當然,這其中涉及到成宗時期勛舊派、士林派及王室之間錯綜複雜的權力爭鬥和政局變換,此處按下不表。回到文昭殿的問題上,若按「親親之義」只祔德宗神主於文昭殿,則睿宗神主應被移除;若兩神主同時祔於文昭殿,則義理上將出現混亂;若只祔睿宗神主於文昭殿,則在德宗已祔宗廟的情況下,原廟制度便變成了以位次為中心的正統論制度,與彼時以世次為中心的血統論相悖。最終,成宗依文昭殿例,另設別殿(延恩殿)以奉安德宗。

宗廟全圖之正殿部分 來源:《宗廟儀軌》

宗廟正統論的確立

成宗之子、朝鮮燕山君(1494-1506年在位)即位之後,面臨父親的宗廟祔廟問題。彼時宗廟按照「同世異室」之制,大室七間,左右翼室各一間;第一室到第七室依次奉安太祖、太宗、世宗、文宗、世祖、德宗、睿宗,定宗奉安於左翼室。而按「父子異昭穆,兄弟同昭穆」的位次計算,太祖為一世,定宗、太宗為一世,世宗為一世,文宗、世祖為一世,德宗、睿宗為一世,已滿五世。若祔成宗則為六世,廟數已過,須有祧遷(將宗廟內已奉安一定時間的先王神主權遷至永寧殿)。太祖為始祖,屬「百世不遷」;世宗以下則以四親而不可出,惟太宗「親盡可出」;然先儒雲「父昭子穆有常數為之禮,祖功宗德無定法者為之義」,故論功德亦不可權遷太宗神主。結果禮曹有啟:「恭靖王(即定宗)、定安王后廟主瘞於厚陵為便。文宗神主奉安於左翼室,其儀物、祭享一依恭靖王之例。世祖以下次次而升祔,成宗神位於第七室,於禮為當。」(《燕山君日記》卷九,燕山君元年十月辛亥)即主張將文宗神主權遷至翼室。

但士林派金馹孫(1464-1498)等則竭力反對權遷文宗神主,主張增設第八室以祔成宗。對此,燕山君的態度則是「以恭靖王之主安於永寧殿翼室,文宗神主安於宗廟翼室」。最終,定宗神主權遷至永寧殿翼室,文宗神主權遷至宗廟翼室,成宗神主奉安於原文宗之位。但如此一來,文宗神主從正室「貶」至翼室,其正統性又成為了一個問題。

1506年,「中宗反正」(勛舊勢力夥同宮禁勢力廢除燕山君,並扶持晉城大君李懌上位的事件)爆發,士林派得勢,確立性理學的正統論的地位成為當務之急,而文宗的正統性問題無疑是首當其衝的。為恢復文宗的正統君主的地位,1513年,士林派主張追復昭陵(文宗之妃顯德王后之陵);1518年,又以文宗別處翼室且祝文中不稱祖孫一事為舛,主張將文宗神主權遷回正室。但這一正統論的確立過程,隨著1519年勛舊派為肅清以趙光祖(1482-1519)為首的新進士大夫發動的「己卯士禍」而告一段落。

不過,隨著金安國(1478-1543)等士林的重新崛起,正統論的確立問題又重回檯面。1539年,端宗後宮淑儀金氏之養子李若氷(1489-1547)上疏曰:「魯山(即端宗)、燕山,今代見廢之主也。……如論失國之罪,廢之而止,亦幸也。如論屬籍之分,舍其曾是君臨,而猶至親也。在凡人,必令為後,法也。在至親則缺焉可乎?不可乎?例視至親之分也,其為二主,立其嗣何有,而所以難之者安在?」(《中宗實錄》卷九一,中宗三十四年閏七月庚子)欲恢復端宗之正統。這從側面暗示了士林派對於世祖篡位的非正統性批判。而文宗的正統性問題隨後到了朝鮮明宗(1545-1567年在位)時期也得以解決:1546年,明宗新增宗廟四室並將文宗神主從翼室權遷回此,恢復了文宗的正統性的同時,也確立了以位次為中心的宗廟正統論。

宗廟正殿十九室神位奉安說明圖

然而1547年,朝鮮仁宗(1544-1545年在位)祔廟之時,「神主祔宗廟,位版祔延恩殿」,即其原廟祔廟時並未按正統論奉安於文昭殿,而是按血統論奉安於延恩殿——這是引發了「乙巳士禍」(1545)的王室外戚所主導的結果。待明宗升遐,朝鮮宣祖(1567-1608年在位)即位後,士林政治逐漸穩定,正統論也站穩了腳跟。在1569年明宗祔廟之時,太祖、太宗、世宗、世祖、德宗、睿宗、成宗、中宗、仁宗、明宗各為一室,文宗神主權遷至永寧殿;廟數上太祖為一廟,太宗、世宗、世祖為世室,德宗、睿宗為一廟,成宗、中宗各為一廟,仁宗、明宗為一廟,即「五廟十室」之制。雖然形式上仍殘存血統論的影子,但卻是以「兄弟傳國,嘗為君臣,便同父子。中廟傳之仁宗,仁宗傳之明宗,其間安有分辨輕重?」(《宣祖實錄》卷三,宣祖二年四月戊寅)為論據的。自此,宗廟祔廟理論的「正統化」過程也基本完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伊戰爭美軍如何重蹈越戰覆轍?
波音回應被中美貿易戰衝擊:強大的航空業對中美至關重要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