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少年英雄雷素

少年英雄雷素

一轉眼,二十多年過去了。想起上小學時,學校還組織我們去電影院看過這部《少年英雄雷素》呢。當時記得好像名字是叫《少女雷素》。大概是03年學校組織去看的。轉眼間已經二十多年過去了。記得電影中有個場景,雷素的涼鞋已經很破了。她在市場上看到一雙涼鞋,試了試,但最終沒有買。好像是把買鞋的錢捐出去了!今天突然想起這部電影,祭奠一下!

《鄭州日報記者 李明德 文 /圖 2009年 發自鞏義》

故事雖然已經過去10年,但少年小英雄雷素的事迹仍然感動著每一個人。

時間被定格在1999年7月2日,這個原本平淡如水的日子,至今讓鞏義市很多人銘記一生。鞏義市站街鎮第三初中一五班(現為站街中學)13歲女孩雷素為救一位正過火車軌道的86歲老人,獻出了自己寶貴生命。

當天下午放學後,雷素和往常一樣,與同學宋朵麗、郭泳、張永娜一起順著公路回家。當她們走到閆溝村時,站街鎮86歲的老人郭福年正要穿越鐵路。此刻,一列特快列車風馳電掣般穿過閆溝,眼花耳聾又患有多種疾病的郭福年老人此刻毫不知情,危險正在向他逼來,死亡就在眼前。可他卻還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就在這時,路旁的護道工眼看火車呼嘯而來,他急忙朝老人高喊:「火車來了,別過鐵路!」可耳聾的老人哪裡聽得到,仍緩步走上鐵道,死神正逼近老人,恰巧路過這裡的雷素看到眼前這驚險一幕,不顧一切,大叫一聲:「危險!」躍上鐵路,一把將嚇呆的老人推出鐵軌。老人得救了,雷素卻倒在了血泊中。

同路回家的夥伴們,簡直不敢相信眼前所發生的事實。她們驚慌地大哭起來,紛紛向家中跑去喊大人救助。

路過的群眾緊急撥打120急救電話,急救車趕來後拉著雷素火速朝醫院方向飛奔。然而,最終因搶救無效,雷素離開了她的同學,老師,還有親她、疼愛她的家人。噩耗傳來,所有人都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雷素的父母悲痛欲絕癱倒在地,被親屬送進了醫院。

雷素犧牲後,曾以《生命花蕾燦爛怒放》為題,在頭版頭條位置推出重點報道。她的英雄事迹迅速傳遍了中原大地。有關部門追授她為「河南省英雄少年」、「河南省英雄學生」、「鄭州市捨己救人好少年」等稱號,她生前所在的班級被命名為「雷素班」。2000年9月20日,國家民政部正式追認雷素為「革命烈士」,13歲的雷素成為當時河南省革命烈士中年齡最小的一員。

六旬老人拍電影 弘揚英雄事迹

雷素事件發生後,引起了社會巨大反響。她那捨己救人的英勇精神,深深地感染著每一個人。這其中有一位剛從工作崗位上退休下來的年近六旬老人康太樂。那段日子,他躺在床上整夜翻來覆去無法入睡,13歲少女救人的英勇壯舉不斷在他大腦里環繞。對於家鄉發生的這一件「好人好事」,他有著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一直想辦法用更逼真的方式把它記錄下來,留給後人,作為教育下一代的好題材。但是這個辦法想了很久也沒想出來,直到他遇到了在北京搞攝影拍攝工作的鞏義籍導演張銳。

那年張銳回到河南老家,準備拍攝一部反映河南打黑故事的電視劇。該劇有人出資,拍出來後也肯定有賣點,對他而言是個掙錢的良機。但是,他從康太樂口中得知小英雄雷素的感人故事後,改變了主意。

兩人一拍即合,決定用電影這種特殊的方式把小英雄的事迹記錄下來,留給後人學習。「只要你拍雷素,我砸鍋賣鐵也要全力支持你!」康太樂當時動情地對張銳說。

就這樣,作為門外漢的六旬老人康太樂第一次開始了「觸電」。他和張銳一起多次深入雷素生前所生活過的家鄉和學校以及事故現場進行走訪,整理素材,寫出了幾萬字的劇本。那段日子,對康太樂來說,有著使不完的勁,沒日沒夜地忙碌著。

劇本經過多次反覆修改,終於定了下來。2001年6月1日,《少年英雄雷素》開機典禮在鞏義舉行,張銳出任總導演,康太樂自己任總製片人。由於拍攝條件簡陋,攝製組讓演員在站街鎮一家旅社住宿,演員一見條件如此簡陋,報酬又很低,開拍的第一天夜晚20多名演員就走了。「這可怎麼辦?就此作罷吧,不僅讓別人看笑話,而且對不起雷素和那些熱心的人們。繼續拍吧,演員沒有了。攝製組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康太樂回憶說。

這時經驗豐富的張銳大膽提出拍成紀實性的影視,分上下兩集,劇中人物由雷素的父母、鄉親、同學扮演,只聘請個別演員,既真實又能省錢。攝製人員對此表示贊同之時也擔憂起來。這些人都沒有演過戲,他們能演好嗎?弄不好會吃力不討好。

他們找到雷素的同學宋朵麗、郭冰、張永娜,一試鏡頭,效果出人意料的好,拍紀實片的方案就這麼定了。接著他們又開始請專家修改劇本,6集電視劇改為兩集電影電視。劇中大部分人物就是由雷素生前的同學和鄉親來擔任,關鍵在於挑選雷素的扮演者,要求其長相、舉止和雷素近似。經過四處打聽,他們終於物色了四五個演員,經過最後對比,選取滎陽市的一位初中生扮演雷素,攝製隊伍再次組建。

拍攝成功 英雄故事卻無法上映

出師不利,給劇組來了當頭一棒。但這並沒能夠阻擋康太樂繼續拍攝下去的堅定信心。演員的問題解決了,但是很快他們又再次面臨著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昔日不少借錢給攝製組的人擔心自己的錢會打水漂,紛紛上門討債。萬般無奈,總導演張銳賣掉了自己的汽車、攝像機。康太樂自己也為借錢求遍了幾十家親戚朋友,挪用了準備娶兒媳婦的錢,甚至將他和老伴的養老金也拿出來了。

2001年8月13日再次開機時,全體攝製人員都住在站街鎮一家旅社,條件非常艱苦。30多名演員以雷素精神為動力,不計報酬地工作著。在拍攝現場,演職員們餓了啃饅頭,渴了喝自來水,每人每天的伙食費平均僅有5元錢。在最困難的時候,村民們你送一袋蔬菜,我送一籃雞蛋,幫助攝製組渡過難關。

面對重重困難,僅用16天時間,康太樂和他們的攝製組就完成了前期拍攝工作。500分鐘的節目必須剪成90分鐘,這後期製作還要花費功夫,此時經費又成了問題。他們再次東挪西借湊了一些,可這也不夠啊。就在這時,鞏義市委宣傳部和劇組進行了商議,最終達成協議,由鞏義市出資5萬元錢,斷了的資金鏈再次銜接起來。

2002年11月12日,電影《少年英雄雷素》在北京釣魚台舉行了首映式,參加首映式的許多人都是流著淚觀看了此片。但是電影拍成後,由於資金鏈條又出現了危機,加之在影片中的主角不是名演員,作為一部公益性電影,沒有像其他影片那樣進行商業炒作,使得影片在推廣過程中遭遇到了無人問津的尷尬情境。

張銳常年在外拍片,攝製組便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於是張銳多次回北京找自己的朋友幫忙,然而影片依然沒有推廣資金。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今年已經72歲(2009年)高齡的康太樂多次痛哭起來。他對記者說:「為了這件事,我奔波了10年,欠下了一屁股債,至今我還隱瞞著妻子不敢讓她知道,她身體一直不好,怕知道了內心承受不起這個打擊。退休金一個月1900元,一分都不敢動,攢幾個月了還一筆欠的外債,現在花的錢都是子女們接濟我們的。」

談起今後計劃時,康太樂無奈地說:「我只要不躺下,決不會放棄。將繼續為影片尋公映路子,同時也真誠地希望得到人們的關注和支持,早日使這部反映新時代活雷鋒的影片呈現給大家,並學習這種精神。」

小英雄故鄉的10年變遷

2009年7月2日,是雷素犧牲10周年的日子,記者通過多方聯繫,尋找到了她生前所在的學校校長白光憲。如今已經調到站街鎮教管站工作的他,談起雷素當年的事迹他仍然非常激動。他說:「雖然事情已經過去10年了,但是我們內心一直懷念著這個學生。她那種精神也一直激勵著我們,讓我們銘記一生。」

據白光憲介紹,雷素事件發生後,在鞏義市掀起了向英雄學習的熱潮。那段時間,很多人自發到學校參觀她生前的事迹,學校為此專門騰出兩間房子做了個展覽館,把她生前的所有物品都收集起來,作為展覽物品,並把她生前所在的班級命名為「雷素班」。但是記者來到雷素生前所在的學校時,看到當初的展覽館如今已經不存在,裡面的物品被堆放在了一個教學樓的小屋子裡,上面覆蓋了一層厚厚灰塵。

當初所命名的「雷素班」如今也取消了。談起這些變故,該校政教處工作人員王正偉說:「之所以把展覽館拆除是因為站街鎮教育資源整合,把以前另外兩個學校合併到我們現在這一個學校了,教室非常緊張,沒辦法只好把展覽館拆除掉了,騰出來做教室用。」

隨後記者來到雷素的墓地,這個依山傍水而修建的墓地如今已成教育基地,墓地前面一小片空地上已被村民種上了芝麻。據白光憲介紹,每年的清明節學校都會組織學校來掃墓,並在墓前給學生們進行思想教育。

記者來到雷素的家,這個被架在山岡上的小村子看起來並沒什麼獨特之處,規劃整齊的樓房蓋得錯落有致,雷素家的樓房從外表看和鄰居家一樣,兩層小樓,牆面貼滿了白色瓷磚。唯一的特別之處就是在大門上掛了一個「光榮烈屬」的小牌子。

採訪中,村民對記者說:「雷素犧牲後,我們村變化很大,以前村風很不好,打架、賭博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但是現在這樣的事情已經不存在了,鄰里非常和睦,哪家有困難了大家都是相互幫助。」

由於雷素父母和弟弟一直遠在雲南昆明做生意,記者也未能見到。通過電話聯繫,記者得知,雷素父母在昆明開了個賣建築機械的門市部,如今已經經營了十多年,生活狀況還可以。雷素的弟弟也中專畢業,現在幫父母打理生意。

鞏義市教體局辦公室副主任韓若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雷素這個優秀學生,她的英勇事迹影響了很多人,無形中也教育了很多人。前段時間,我們鞏義市又湧現出了一位名叫范乃方的少年小英雄。他為救兩名落水的同學,自己獻出了13歲的寶貴生命。鞏義市這樣層出不窮的英勇事迹,深深地感染著我們,也使廣大師生的心靈再次得到新的洗禮。英雄影響著我們,我們內心也銘記著英雄。」

2001年年初,在鞏義,康泰樂等幾位退休幹部與在北京從事攝影工作的鞏義人張銳談起雷素助人為樂、救人犧牲的事時,大家達成了把雷素的事迹拍成電視劇的共識。

接著,張銳走訪了雷素生前所在的學校、村莊,挖掘雷素的點點滴滴。當年4月,劇本定稿,並取得了中國教育電視製作中心頒發的影視製作許可證。

康泰樂是鞏義市文明市民,平常愛好寫作,人緣頗佳,於是他被大家推選為總製片人,負責籌措資金。拍攝花費的45萬多元資金中,康泰樂就借了20多萬元。張銳集總導演、編劇為一身。其他幾位退休幹部也各有分工。導演劉橋為籌措資金,還賣掉了房子。

2001年8月13日,《少年英雄雷素》開拍,劇中除了雷素的母親和雷素分別由滎陽市豫劇團的一位演員和一位初中生扮演外,其餘的是人物原型。20多天後,電視劇殺青。

2002年11月6日,攝製組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了新聞發布會暨首映式,《北京晚報》等媒體進行了報道。

第二年年初,八一電影製片廠對《少年英雄雷素》進行了後期製作。在攝製組經費緊張的情況下,鞏義市政府拿出了5萬元。

記者從播放的光碟上看到,《少年英雄雷素》全長92分鐘。劇中人物全部為配音,場景逼真,有一定的水準。

●救人女孩的陵園裡種上了芝麻,顯得有點荒涼

站街鎮北窯灣村,是雷素出生的地方。

當時,雷素的父親雷治中和母親在昆明打工。接到女兒出事的噩耗後,兩人急忙趕往昆明飛機場,工作人員聽說他們女兒的事迹後,破例讓手續不全的他們登機,並給新鄭飛機場打了電話。下飛機後,新鄭飛機場派專車把他們送回家。

後來,鞏義市見義勇為基金會給雷素父母頒發了3萬元慰問金,社會各界也捐助了5000元。他們把這些錢全部捐給了鎮里,用於改善辦學條件。至今,雷素的父母仍在外地打工。

北窯灣村有一條長約500米的水泥路,這是雷素犧牲後,大家集資修建的「雷素大道」。

雷素陵園坐落在村內,陵園內被群眾種上了芝麻等農作物,顯得有點荒涼。

雷素犧牲後,她生前所在的班級被命名為「雷素班」,學校建了三間「雷素事迹展覽室」。現在,雷素的母校已經改名為站街鎮中學。

7月17日,記者在站街鎮中學了解到,「雷素班」延續了幾年後,已不復存在。「雷素事迹展覽室」也被挪作他用,展板、實物等被散亂地堆在一間房子里。

陪同記者前來的康泰樂看到這一切,顯得有點惆悵。

拍攝電視劇時,康泰樂等人過於樂觀,認為雷素精神這麼感人,拍成後不怕沒有市場。但是直到今天,《少年英雄雷素》僅在鞏義市電視台免費播出過,他們期望的商業價值並沒有如期出現。

康泰樂說,現在他出門,最怕碰見熟人要賬和有人問起電視劇的情況。「要早知道這樣,當初也不拍這個電視劇了」。

●從賴寧到雷素、范乃方,三位小英雄跨越了三個年代

6月28日上午,鞏義市中小學校長、教師、少先隊員代表等社會各界一千餘人,在鞏義市孝義鎮影劇院,為范乃方送行。

范乃方是孝義鎮孝北小學六年級學生,6月18日下午3點多,他和幾名同學結伴遊玩時,兩名同伴不慎滑入水中。並不會游泳的范乃方縱身跳進水中,先後把二人救出,而自己卻獻出了年僅13歲的生命。

6月26日,鞏義市委、市政府發出《關於學習表彰范乃方同學的決定》,授予范乃方「鞏義市捨己救人好少年」榮譽稱號。

據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湧現出的幾十名典型的少年英雄中,90%左右是上山救火、下水救人、與壞人搏鬥、搶救公共財產等犧牲的。

1988年3月13日,四川省石棉縣海子山突然發生山林火災。那時候,小學生去撲火,林業局會派人到學校去表揚。賴寧在小學時曾經被表揚過多次。而這次,他沒有這麼幸運。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是當時報道賴寧的第一人,他是報告文學《英雄少年賴寧》和小說《賴寧的世界》的作者。

他當時認為這樣的導向有問題,賴寧的上山救火不值得宣傳。

在一開始,救火和自我保護就隱隱成為學賴寧的一個矛盾。

但他後來發現,賴寧是一個胸懷大志、全面發展的典型,不應當簡單地否定。賴寧體現出的一種民族精神,永遠值得青少年學習。

1988年5月,共青團中央、原國家教委做出決定,授予賴寧「英雄少年」的光榮稱號,號召全國各族少年向賴寧學習。第二年,全國掀起學習賴寧的高潮,也出現了對未成年人自我保護問題的大討論。

■聲音

●見義勇為精神不能丟,但要懂得自我保護

《少年英雄雷素》遲遲沒有播出,也與雷素的未成年人身份有關。

賴寧犧牲時間不長,原國家教委就明確提出:嚴禁組織未成年人參與救災,同時也不提倡未成年人救人。

2004年,《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在北京全面實施,而一度被樹立為少年英雄的賴寧,其照片也被從北京校園牆上摘下。

2007年8月,教育部又出台文件,要求未成年人懂得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見義勇為。對此,雷素生前中學校長白廣現也感到困惑。他說,平時,應該教育青少年遇事要沉著,盡量避免受到不必要的傷害。但青少年有時遇到的是突發事件,根本來不及思考。

站街鎮中學校長孫常明告訴記者,每到清明節時,站街鎮中學還要組織學生到雷素陵園掃墓。每年新生入學,都要以雷素為榜樣接受教育。他認為,雷素見義勇為的精神是永遠值得學習的。2008年,雷素救人的壯舉被評為鞏義市改革開放30年最具影響事件之一。

范乃方的犧牲引起了當地老百姓及政府的震動。有人認為,在今天,一個孩子的縱身一跳足以讓一些人汗顏,他的高貴品質讓他成為鞏義的英雄;也有人認為應正視未成年人的自我保護問題。

康泰樂認為,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如果今天我們對教育孩子見義勇為採取漠視的態度,明天又會有誰能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呢?去年汶川大地震後,中央文明辦、教育部等四部門就評選表彰了20位「抗震救災英雄少年」和30位「抗震救災優秀少年」。

河南金博大律師事務所律師孫保山說,這些少年英雄展示給我們的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值得社會去褒揚。法律對未成年人見義勇為行為首先是肯定的。也就是說,學校、社會、家庭教育孩子見義勇為並沒有錯,但要教育孩子使用有效手段。未成年人在遇到危險情況時應首先確保自身安全,機智應對,而不是盲目行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鞏東人 的精彩文章:

TAG:鞏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