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

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

《水滸傳》和《三國演義》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對近600年來中國社會形態影響極大。包括政治、文化、社科、價值觀等。清戊戌變法倡導者梁啟超先生對於這兩本書,評價更是嚴苛,甚至說當今之所以迷信當道、墮志亡國,都是因為這兩本書的影響。

關於這兩本書,歷史上也向來流傳「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那麼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呢?難道讀了以後真的就會出狀況嗎?聽起來很害怕的樣子!請聽下文解讀。

其實,對《水滸》和《三國》有這樣評價,未免有失公允,也顯得比較片面。這一言語最早出自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文學批評家金聖嘆先生之語,指的是人在年少的時候不應該讀《水滸傳》,年老的時候則不應該讀《三國演義》。

關於金聖嘆,喜好史學、文學的讀者也許不會陌生,它除了評註《水滸》《三國》,還對唐宋詩詞、元明戲曲都有獨到見解!貌似走題了,閑言少敘,來看看他的評價道理何在?

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

少不讀水滸,主要是因為年輕人血氣方剛、易於衝動、辨別是非能力差,而《水滸傳》裡邊的很多場景都不適合年輕人模仿,對青少年成長影響比較大。如:攻城破獄、打家劫舍、一言不合就造反等等。如果年輕人看了《水滸》,領悟了其中津津樂道的「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那一套,碰了鎮關西就打,遇了潘金蓮就殺,那天下還不大亂了?

說到這,就和我們70、80後年輕時候看香港系列片《古惑仔》一樣,裡邊的很多場景對當時很多人都有觸動和影響,記得那時有幾個學習不好的同學,為了耍酷天天裝扮模仿裡邊的場景瞎玩,不僅影響了學業,更有甚者危害社會,還有勞教風險。在這裡,所說的「少不讀水滸」,就和《古惑仔》的道理一樣,怕誤導青少年——此所謂「少不讀水滸」。

對於「老不看三國」,主要又三方面原因:

1、整部《三國演義》幾乎都是權謀算計,難免會讓人起而傚尤、工於心計,成了老奸巨猾。

深諳世故的人讀《三國》,洞悉其中的陰謀詭計、爾虞我詐,難免會愈加老謀深算、溝壑滿胸,所以老不讀三國。

2、有句話說,「老讀《三國》淚空垂」,上了年紀的人讀《三國》,常常會喚起當年縱橫四海、氣吞八荒的豪情壯志,產生英雄遲暮的感慨,無奈一把辛酸老淚,所以老不讀三國。

3、人至暮年,一生經歷頗多,如果再看到《三國》里各種圖人的計謀,不免緬懷自己的遭遇,吃了別人不少虧,猛然覺醒,突然憤恨而已;或因學習了那一套,用以對人,甚至進行報復,都非美事,所以還是老不讀三國的好。

「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這句話雖有一定的道理,值得人們在開卷之前進行一個思考,但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並非金科玉律。對待任何人和事物,我們都要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任何事物都有好與壞兩面,不能只看到它有閃光點就全盤接受,也不能因為它有隱患就全盤否定,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糟存精,為自己所用!

看古典詩詞,聊歷史文化。【古文化新視野】與各位看官共賞傳統美學。歡迎關注、評論,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國 的精彩文章:

《三國機密》熱播:就怕導演和演員在一起認真點拍戲
四級前是蟲,四級後是龍,盤點四級前後變化發生翻天覆地的英雄!

TAG: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