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清明養生,避風邪,防濕寒!

清明養生,避風邪,防濕寒!

清明一到,氣溫明顯下降,雨量增多,空氣濕度增大。中醫認為,「風為陽邪,其性開泄」,春風容易導致風寒入侵,加上清明多雨,濕氣較之前會有所加重。

在「風」和「濕」共同作用下,人們容易引發感冒、風濕、肩周炎等病痛。因此,清明節氣要尤其注意避風邪,防濕寒!

風者,萬病之始也

在眾多引起疾病的外因中,風邪是主要致病因素。據調查,有90%的氣管炎、肺炎、肺氣腫和70%的感冒與風向變化有關,還有冠心病、中風、關節炎、風濕症及某些過敏性健康問題,也都與風有關。

風對中樞神經系統有不良的作用,容易使人:

1. 感到壓抑、頭痛、精神疲乏、煩躁;

2, 在風寒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人感到頭頸部疼痛、鼻塞、流涕、咽喉腫痛;

3. 微風攜帶的塵埃及污染物,會導致上呼吸道感染及傳染病的傳播;

4. 風還會加速花粉的傳播,會將散落地面的花粉重新揚起,給過敏者增加發病的機會。

如何應對風邪、氣溫詭變?

一個字:捂!

1頭頸捂一捂,上身全暖和

由於老年人體質較弱,外出要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物,注意防寒保暖,祭掃時間不宜過長,避免過度勞累引發身體不適。

第一個需要保暖的地方就是頭頸。頭頸受風寒會帶來如頭痛、頭暈、頸肩脹痛或感冒、氣管炎等諸多不適。

春天氣候多變,乍暖還寒,要帶足衣服,以防感冒。外出時可戴帽子或系一條圍巾,不宜過早穿低領或V領上衣。

2小腿捂一捂,腦袋不痛苦

美麗「凍」人不可取

到了春天特別是一些愛美女士喜歡長靴配短裙,有時長褲也要捲起褲管,露出一截腳踝,往往不注意採取防寒措施,越來越多這樣美麗「凍」人的年輕人們患上了關節炎,不少女性朋友出現膝蓋酸痛、上下樓疼痛加重、甚至出現關節「嘎吱」響聲等癥狀,這是膝關節炎的典型癥狀,受涼受寒是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發病誘因。

人體下半部血液循環比上半部差,更易受風寒侵襲,「寒多腳下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尤其是女性朋友,不要過早換上單薄的裙裝,否則容易導致關節炎、婦科疾病等健康問題。

當然,「春捂」並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應「遞減」,即衣物增減既要視天氣的變化情況而定,當氣溫持續穩定在15℃左右的時候,可以適當地減少衣服,結束春捂。

另外,老年類風濕性關節炎者,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飲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重要的增惡因子。運動的原則和運動量應在能耐受疼痛的範圍內進行,一般以運動後第二天不感覺疲勞為目標。

3腰腹捂一捂,下肢不麻木

第三個需要保暖的地方就是腰腹。人的陽氣以腎為本,腎居於我們的腰腹部,一旦有風寒侵入人體,腎中的陽氣就會被困於下部,腰部以下的循環就會受到影響。

這個時候,就容易出現下肢麻木、疼痛、腰膝酸軟等問題。除藉助衣服保暖外,也可通過按摩溫暖腰腹。把手掌搓熱後,直接捂在腰兩側處,同時雙手順時針按揉即可。

中西醫結合科副主任中醫師王子臣支招:「捂」與「不捂」也要看氣溫,日夜溫差大於8℃是應該捂的信號;但對多數老年人或體弱多病更需要「春捂」者來說,15℃可以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在此時節宜早睡早起,到室外多活動,舒展形體,使一天精力更加充沛。要特別注意防風禦寒,養陽斂陰。調節飲食早春時節為冬春交接之時,氣溫仍然寒冷,人體內消耗的熱量較多,所以宜於進食偏於溫熱的食物。飲食原則:選擇熱量較高的主食,並注意補充足夠的蛋白質。飲食除米面雜糧之外,可增加一些豆類、花生、乳製品等。

酵小二有話說:

四月春風像把刀,一個不小心,很容易傷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