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任正非:人工智慧基礎演算法與算力,中國依然薄弱

任正非:人工智慧基礎演算法與算力,中國依然薄弱

4月4日,任正非接受了國內羊城晚報在內的多家媒體採訪。在採訪中,任正非談到了華為每年15%的研發投入,雲計算的發力方向和中美的人工智慧研發水平。

任正非認為,「中、美兩國在領跑」這種說法不太合適,他同時也提到華為目前的研發主要會投入到主航道上的基礎研究,人工智慧部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同時,「區塊鏈」研發還沒有提到日程上來。

以下是羊城晚報對任正非的採訪實錄,雷鋒網作了不影響原意的摘編:


一、改革開放與企業創新

記者: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您怎麼看待深圳改革開放歷程?進入了改革的深水區,深圳應該往什麼方向走?

任:鄧小平曾講過,我們未來的目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習主席講了偉大目標的實現措施,就是「法治化、市場化」,講得非常好。我們去認真去落實這六個字,發展前景就會很好。

記者:我們現在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任:比如,以前我們認為知識產權是帝國主義制約我們發展的工具,但今天我們認識到知識產權才是最重要、最需要的。我們把知識產權保護真正一點點地落實好,就會原創越來越多,創新就有可能。

記者:之前您也提到過改革和創新的關係,科技企業應該怎麼推進改革?

任:我相信國家會更加開放。

第一,中國的科技企業總體是落後於美國的,通過開放,讓更多的人進來,他們的投資就會對環境有先進的影響,不就帶動我們從落後變先進了嗎?因此,不能通過市場保護來限制外國公司的投資。第二,外國公司總體是負責任的。我們公司對世界也是很負責的,如果我們出去總是想搞名堂,我們能在170多個國家生存下來嗎?外國公司也是一樣,它也是有約束的,而且內部管制比我們還嚴格。

我們國家應該堅持更加開放,歡迎外國公司來投資,讓中國孩子能就業,能學習深造。在外企工作,二、三十年就能成為專家。我和台積電張忠謀講過,當年,我們沒有留學機會,不可能有他那麼好的條件,像他一樣創業,成為世界領袖,我們只能是從小舢板開始的,沒有技術就去搞代理,沒有資本就大家湊,逐步走過來的。但是今天我國已經具有這樣好的條件,為什麼不更加開放呢?


二、不「外遷」,深圳總部是華為全球的領導核心

記者:我看到華為二月份與深圳簽署了一個戰略合作協議,今天再次簽署了一份戰略協議,有何不同?

任:二月份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是智慧城市,只是一個業務。今天簽的戰略協議不是針對業務,而是華為的全球總部和領導核心。

記者:大家對於華為「外遷」一直都很關注,請問您是怎麼看的,包括今天簽約之後,華為下一步在深圳的發展怎麼規劃?

任:華為「外遷」是不存在的事情,我們從未想過要外遷,都是部分媒體炒作的。我們總部基地永遠在深圳。

記者:對於華為全球布局,深圳所佔的位置?

任:深圳總部是華為全球的領導核心。

記者:深圳推行營商環境20條,努力打造更好的營商環境,您怎麼看?像華為這樣的產業巨頭,需要怎麼樣更好的營商環境?

任:深圳的「營商環境」總體已經很好了。

記者:這就是華為紮根深圳的主要原因吧?

任:過去我們創業的時候很窮,工作到凌晨一兩點,去大排檔吃碗炒米粉,老百姓早上四五點又起床給我們做早餐,他們說你們北佬掙大錢,我們小不拉嘟的扒一點,廣東人寬容,這就是很好的營商環境。現在法治化進步很大,我們很滿意。

記者:您對深圳加強基礎研究有什麼建議?

任:深圳在投資基礎教育上是積極的,開辦這麼多大學,每年增加投資幾十所中小學,遲早基礎研究會起來的。小學生多了,中學生就多;中學生多了,大學生自然多;大學生多了,博士自然就多。雖然這是一個長期過程,但是人類社會五千年了,我們幾十年都不能等嗎?


三、人工智慧,演算法、算力、數據是核心,中國前兩項依然薄弱

記者:有聲音說,「中國和美國在人工智慧領域開始並肩領跑」?

任:人工智慧不能建造在沙灘上,這個「房子」遲早是會坍塌的。人工智慧的基礎演算法、算力、數據,前兩項我們國家還是弱的,光有數據強還不行。這方面你們去問問李飛飛、李開復,他們比較明白,我是外行。歐、美、日的數學基礎很紮實,比如我們做機器人,關鍵零件都是買日本的,即使我們研發出來了,賺錢最多的還是日本。因此,「中、美兩國在領跑」這種說法我認為不太合適。

記者:所以最急需要補齊的是在基礎研究方面?

任:現在社會思想泡沫化,大家都想去炒炒股、炒炒房,但是數學不是能「炒」出來的,需要數十年的努力。比如,5G有兩個關鍵技術:長碼和短碼。長碼是1964年美國教授寫的一個編碼方 式,短碼是2008年土耳其一個教授寫的編碼方式。圍繞這兩個方程,數十年來幾十個公司可是有上萬人在追隨研究,變成了一標準,做過就知道有多麼的難啊。文學作品總想編造一個完美的人,比如科學家拉著小提琴,其實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科學家就是在某方面比較突出,某方面可能還比較憨。

記者:現在美國對於中國採取的貿易保護措施,對華為有什麼影響?

任:影響是必然存在的,我們作為企業慢慢去克服。最主要是幾十年來我們遵守內外合規。我們不僅遵守各國法律、聯合國決議,也尊重美國的域外管轄權。市場不買我們的產品,這是客戶 的選擇,很正常。如果說我們威脅到美國國家安全,理由是什麼?事實是什麼?證據是什麼?美國是個法治國家,處理問題也最終會講事實和證據的。我們沒有錯誤,如果只是謠傳或誤解,不那麼客觀,我們也不會太在意。

我們國家建立的大環境很好,堅持法治化、市場化的道路。政府不僅歡迎華為發展,應該歡迎世界所有公司都來發展,這樣就能托起國家的理想和夢想。

四、華為的主航道與研發投入

記者:從去年開始,華為給外界的感覺是在做一些新銳的改革,但是在市場上,可以看到滴滴、美團……包括其他三到五年內就成為「獨角獸」的公司,新經濟特別活躍,想像空間特別大。 而華為的主營業務還是在運營商,但感覺運營商的增量已經是邊際效應在遞減。所以很想聽聽您對華為未來會不會跨界,會不會在新經濟領域有一些其他的考慮?

任:我們講的是管道,只管流量的流動。終端也是管道,它相當於「水龍頭」,企業業務也是管道。我們的技術理論架構模式,將推行「每比特成本下降的摩爾定律」,做網路的不斷簡化。網路不斷簡化的結果,我們的銷售收入將會不斷減少,但受益的是整個社會。華為公司過去這麼多年,其實就是在做這個事情,比如光網路按每比特計算成本,這些年其實降價了近萬倍,這成就了互聯網。我們不斷遞減,需要在基礎科學上做出更大研究。但是我們不會做多元化業務,會永遠聚焦在主航道上,未來二、三十年,可能我已不活在世界上了,但相信後來的領導人仍會堅持聚焦。

記者:最近這些年華為的研發費用投入都特別高,佔到銷售收入的15%左右,未來華為的研發還會投向哪些創新領域?

任:主要是投在主航道上的基礎研究,人工智慧部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人工智慧的突破主要是演算法、算力和數據,這些都是很難突破的,我們跟隨世界的投入前進,同步世界的發展。「區塊鏈」對於我們公司來說,還沒有提到日程上來。演算法算力是超尖端技術,是極難的。

在人工智慧領域,目前我們主要做基礎研究,用於改進內部管理,如果要運用到產品上,還存在相當長的時間和距離。對於前沿科學,研發實行先「開一槍」,「讓子彈飛一會」;看到線索再「打一炮」,只需要小範圍研究討論就能決定;如果攻「城牆口」需要投入「范弗里特彈藥量」, 由高層集體決策。

記者:華為去年成立了雲BU,很多公司在做雲計算,華為怎麼做出特色?

任:雲計算方面,其實華為沒有做業務內容,我們只是做一個基礎平台。這個基礎平台就像東北的黑土地,上面誰都可以來種莊稼,「大豆」、「高粱」、「平安城市」、「汽車」……其 實華為雲是千萬家內容的集合。「土地」的改造也很難,直到今年我們也不能說真正做好了這個平台。傳輸和交換不是平台,但它是平台的基礎,華為聯接全世界170多個國家、1萬多億美金網路存量的傳輸交換,把它轉換成平台,讓所有的「莊稼」成長,這是我們一個理想。

我們的合作夥伴有數千家,其實新聞報道的「雲」很多都是他們做的,他們做成功了,把光榮讓了一點給我們提供「土地」的。

記者:華為的很多競爭對手,比如愛立信、高通等等,他們都在搶佔5G的制高點,華為在5G上面有怎樣的布局?

任:5G,如果我們做出成熟的技術產品,但是社會是否已經有真正有需求了?如果社會需求沒有發展到我們想像的程度,我們投入進去意義就沒有那麼大,科學技術的超前研究不代表社會需求已經產生。因此,5G可能被媒體炒作過熱,我不認為現在5G有這麼大的市場空間,因為需求沒有完全產生。如果說無人駕駛需要5G,現在能有幾台車在無人駕駛?其實輪船、飛機已經實現了無人駕駛,但是如果飛行員不上飛機,乘客敢上飛機嗎?就是這個道理。這樣的理想時代還沒有到來之前,需求是否產生?如果社會需要更高的帶寬,4G就能做到,日本和韓國不就做 得很好嗎?現在的設備沒有發揮出很好的作用來,如果期望用技術來代替,不現實,系統工程不是有一個喇叭口就能解決的問題。

這是我的個人意見,不代表公司意見。業務部門倒是希望5G更快商用,這樣他們可以多賣一些產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區塊鏈真能消除信息不對稱嗎?
全面屏手機大潮來臨,為什麼說屏幕指紋才是屏幕發展的終點?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