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曉說 是個什麼樣子的節目

曉說 是個什麼樣子的節目

高曉松在《曉說》和《曉松奇談》中講的東西有哪些是錯誤的?

高小姐

先放結論,他最大的錯誤是對貧窮的無知。

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能說會唱,如果不是那臉和身材,絕對全民偶像,他的見識閱歷,也沒有誤了那樣好的家世。我只是不喜歡他說詩和遠方時那高高在上的優越感,指責大學生找工作太現實沒出息,毫無道理,且無同理心。他一個物質基礎遠高於正常中國家庭的人,一個既得利益者,哪裡懂得多少家庭還苦苦掙扎在生存線上,家裡一個人得大病就得傾家蕩產,一個普通家庭撫育一個大學生傾全家之力的心理和物質負擔。

其實他說的沒錯,人心裡應該有詩和遠方,只是太多太多的負擔,消磨了人的精力,甚至尊嚴。而作為我國最高學府的學生,來自千千萬萬普通家庭中的一員,早已經預見未來的困苦,甚至就在這樣的困苦中長大,比起詩和遠方,今天的麵包,孩子的奶粉,老婆已經一年沒買新衣服了,他伴隨著這樣的苦痛成長,為了擺脫貧窮,才那樣刻苦讀書,考上清華北大。詩和遠方,離貧窮的人們太遠太遠,

作為本國的精英階層,他才是真正應該考慮能為祖國帶來些什麼的人,因為他沒有家庭負累,他的人脈資源,甚至知識見識,都是普通清華北大學生奮鬥一生都達不到的。

--------------------------------------------------

追加:

高曉松的見識閱歷來自於家族底蘊,紅樓夢不是中下貧農能寫出來的,釋迦摩尼的大徹大悟可貴於他放棄了高貴的王子的身份感受塵埃,楊振寧的爸媽還是爺爺奶奶哪個還是院士呢。他當然有理想,甚至有貢獻,我第一句話就寫了我欣賞他,只是他的高遠並不只是因為他自己,他把家庭的影響看的太低了。成功的人都容易有這樣的誤解,譬如li小琳的「我能力之外的資本等於零」。沒有這樣的家庭,就沒有高曉松。而普通人,應該更多的腳踏實地為家庭和國家創造物質或精神生活,那樣大概可以培養下一代出一個高曉松。

在評論里見識了大千世界,有不少人能把同理心理解成你窮,你沒有志氣,你自己窮沒有志氣還瞎bb,翻翻這些人的回答,要麼三無用戶,要麼回答都是不超過20個字的短句,詩和遠方的影子都沒看到,就看到了素質。

還有些知友或贊同或不贊同,都客客氣氣的和你探討,大家互相理解學習,這種知友想必在工作崗位上也是認真敬業,生活積極向上,不談詩和遠方,工作消費踏踏實實的為國家的富強做了貢獻。敬你們。

怎樣評價高曉松的《曉說》?

maggie

高曉松出自名門,少年放浪,青年奮鬥,中年懺悔。

讀過些詩書走過點路,其實是個中國視角的美國人。

他的一部分觀點來自海外文獻,另一部分觀點來自清華大院經歷。

親身經歷的部分應該比較客觀。

對美國的了解也算靠譜。

至於他站在國外看中國,由於國外資料五花八門,觀點千姿百態,分不出對錯,但可圖一樂兒。

一個音樂人有此口才和智力,不用來泡妞,用來娛樂大眾普渡眾生,也算難能可貴了!

曉松奇談,曉說等系列節目的火爆是否說明國民文化水平和思考能力普遍偏低?

Joseph Lu

我就問,現在站在矮大緊這個階層的人,有誰可以向大眾普惠免費分享見聞和思想感悟?

政府高官?商界大亨?你的愛豆?

知乎上聽個所謂的「知乎大V」開個Live閑聊個異國見聞或職業規劃,各種不知所云和不方便透漏,這樣還得交一筆智商稅。

作為一個真正有資源有影響力有見聞有思想有內涵的人,他花自己的時間,向大眾傳授自己的見聞和感悟,並不收你一分錢,你還在希求什麼?

「說明國民文化水平和思考能力普遍偏低」?喜歡看就說明能力偏低?不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個詞,我感覺題主也不算高啊。

只想聽沒有個人主觀意志的東西,你去看歷史書啊,去看各國圖片啊,去看新聞聯播啊,看曉松奇談就是去看他個人的感悟和歷程,就是要點不一樣啊。

我是十分感激矮大緊的分享的。比如他的很多期的美國加拿大見聞,對我現在準備的留學選校就有很大的影響。

2017年10月13日《曉說》里高曉松念李鴻章的詩為何要被屏蔽?

鴿子橙

我提出一種猜測:有可能是高曉松錄完之後發現(或者有人提醒他),這首詩也許並非李鴻章所作。

題主問題所指,是《曉說》20171013《三體》(四):人類輓歌20:23秒左右的消音。音頻可以聽到「突然想起【滴】四句詩」,【滴】消音的原內容疑為「李鴻章的」,而視頻字幕中則直接略去了該內容。

高曉松所引的四句詩,是非常有名的李鴻章臨終詩的後四句。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亂,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做等閑看。

然而王壘在《李鴻章「臨終詩」辨偽》(《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1期)一文中已經做了一些考證辨析,指出此詩極有可能是後人偽托之作。

根據目前所能看到的文獻,幾乎眾口一詞的李鴻章「臨終詩」這一習慣說法,實在缺乏必要的史料支持,它很可能只是前賢假託而後人誤讀、誤信和以訛傳訛的結果……

所謂李氏「臨終詩」,在應有所載述的基本史料中難覓蹤影,只是到了李鴻章去世近60年後才首次出現,目前能見到的初始出處為高拜石《南湖錄憶》(第1集)……

在新的有力左證發現之前,從高氏這一則記述來看,只是有「詩」無證,所謂李氏「遺詩」云云,屬於自說自話,孤證不立,難以採信。

中國近代史學者譚伯牛先生對此也表示了認同。

不過近代史上偽作的案例,絕非僅此一樁。比較有名的是梁啟超等人推出的石達開偽詩,其中不乏「揚鞭慷慨蒞中原,不為仇讎不為恩」和「 我志未酬人猶苦,東南到處有啼痕」這樣膾炙人口的名句。這一批作偽者是革命志士,他們希望以此激發民氣,鼓吹革命,後來也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歷史學家史式教授認為這樣的偽作「動機純正,效果也不錯。」(《為什麼會出現許多偽造的石達開詩文?這些詩文是怎麼來的?》)

出於同樣的考慮,王壘也在《李鴻章「臨終詩」辨偽》一文中也認可了這首詩的價值。

近代史上假託創作之風大盛,尤以革命宣傳家之群起貢獻為最。面對史上諸多假託作品,需要考訂辨析,誠未必以簡單之真假論斷是非高下……

雖然分析結果表明此「臨終詩」之作者另有其人而與李鴻章本人無涉,卻並不減弱這首詩的審美價值,假「李詩」自有真價值在。「臨終詩」之詩句意象分明,境界開闊,音律諧調,文字曉暢,符合「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相統一」的綜合評價標準,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假託作品……

許多讀者樂於轉引、傳播這首李鴻章「臨終詩」,主要還是基於對詩中包含的價值意蘊與歷史滄桑之深有同感,是對近世國史有深切了解之同情的表現……對後來人如何認識豐富而複雜的近世中國史,如何評價身處社會巨變國家多難時期的李鴻章以及相似的複雜的歷史人物,這首假託的詩作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而深刻的歷史文化真價值。

因此,我猜測是節目錄好之後,高曉松自己查閱資料、或者經朋友提醒發現了這件事,於是做了相關處理,即保留對該詩的引用,但對作者之名進行了消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給自己一刀 的精彩文章:

趙構殺了岳飛,為什麼金國反而不進攻了
當男人愛上了他喜歡的女人時

TAG:給自己一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