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美學」學科的最初確立——以最早的三部《美學概論》為研究個案

中國「美學」學科的最初確立——以最早的三部《美學概論》為研究個案

作者

作者繫上海政法學院應用社會科學院教授,教育部文科基地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中心兼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載《社會科學》2018年第1期,內容有刪節,注釋從略;本文為作者主持的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中國現當代美學史》(16FZW052)、2016年上海市「高校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出版工程」項目《中國美學全史》五卷本部分成果

原文

在晚清現代美學思想萌芽的基礎上,「五四」前後誕生了蕭公弼的長篇論文《美學·概論》和呂澂、范壽康、陳望道編寫的三部教科書《美學概論》,標誌著「美學」學科在中國現代學界的最初確立。蕭公弼的《美學·概論》是為計劃中的《美學》專著寫的概述性論文,1917年在《寸心》雜誌上連載,不僅先聲奪人,而且極富理論價值,但該文尚不是專著,影響也有限。而呂澂在1923年,范壽康、陳望道在1927年出版的《美學概論》都屬於比較系統、更為詳實的專著,它們作為美學教科書在1920年代的集中出現,宣告了「美學」學科在中國的正式誕生,奠定了後世中國現代美學學科史發展的基礎。

呂澂《美學概論》:

「價值—生命」論美學的提出

1923年底,呂澂在上海美術學校和專科師範學校講授美學課的講稿《美學概論》出版,這是中國現代美學史上講述美學學科體系的最早的一部專著。該書基本處於編譯狀態,但在譯介中也包含著一些自己的思考。其主要特色可視為一種價值—生命論美學。

1

美學的對象與性質

關於「美學」的學科定義,呂澂《美學概論》將美學界定為以「美」為研究對象和中心問題的「美之學」:「為美學之對象者,必為美也。」「為美學之中心問題者,惟美與丑。」同時也兼顧黑格爾美學是「藝術哲學」的觀念。「晚近有欲應用科學方法於美學者,覺美之以概念空漠難指,不足為科學之對象,遂主以客觀的藝術代之。」

在後來出版的《現代美學思潮》一書中,他對藝術在美學中的地位更加重視。該書還從四方面對「美學的性質」作了界定和闡釋:

第一,美學是一種「學的知識」。首先,「學的知識」與一般的知識不同,它「不是關於各個事實的零碎知識」,而是關於「普遍於一切同類事實」的知識,所以是具有概括性的知識。其次,這種知識的概括性上升為一定的「原理」,所以「美學」常被後人稱為「美學原理」。再次,「學的知識又是抽象的知識」。

第二,美學是一種「精神的學」。「學的知識」大體可分為「物的和精神的兩類」,關於物的學問是物理學、化學之類的「自然科學」,而美學則屬於與「自然科學」相對的「精神的學」。

第三,美學是一種「價值的學」。「我們對待一切事物的態度凡有兩樣,或者只當做件實事看,又或者更看做一種價值。」「美」並不是客觀的事實,而是物象的價值,所以研究美的美學「屬於價值的學問」 。

第四,美學是一種「規範的學」。所謂「規範」,即標準、法則。「現在說到事物的美醜,亦復有究極的規範在著,所謂『美』便是。……美學研究美之所以為美,並指出可以為美的法則來,自然屬於規範的法則,而有成功規範學問的可能。」

2

「美」是「有關生命」的「物象之價值」

「美」是什麼?呂澂認為是一種有益於生命主體的價值:「美為物象之價值。」美是「價值之一種」,「為美學之對象者,美的價值也」 。「價值」是什麼?「簡單說來,於人生的繼續或向上所不可缺的,都算是有價值。換句話說呢,因人們所求如何而後決定價值如何。」價值不是純客觀的事實,不能離開主體生命而存在;價值不是有害於主體生命的維持和延續的,而是有益於生命成長、對生命發展有積極而健康的作用的。價值有多種形態,「美」只是多種形態價值中的一種。美的價值有四個特點:「第一,美的價值必屬於物象;第二,又必屬於物象所固有;第三,此固有價值又必與生命相關;第四,欲體驗得之必用美的觀照。」在《晚近美學說與》一書中,呂澂進一步從美既不是純粹的主觀意識,也不是純粹的客觀物質方面說明,美是介於主客體之間的一種價值。

3

「美的觀照」:「純粹感情移入」

美是一種價值,美的「體驗」必須藉助於「美的觀照」。這就是說,「物象之為人格象徵,非由感情移入不克成立。故美的評價之對象必概從感情移入成立」 ,「美的觀照」即「純粹感情移入」的觀照。美感就是一種對審美主體的生命來說是「有價值」的、「積極」的快感,而不是所有「快感」: 「有價值者必生快感,然生快感者不必盡有價值。」美感作為一種對審美主體的生命有益的快感,「必以適合心之本質為根據」。

4

美的「規範」或「原理」的總結

在美學是「規範的學」方面,呂澂基於人性的共同追求或普遍心理,探討、總結了美的「規範」或「原理」。形式美作為契合官能快感的物象固有之價值,他分析了「美的形式原理」,如「變化中之統一」、「通相分化之原理」、「君主制的從屬之原理」。

鑒於美是物象的一種價值,價值聯繫著生命主體與物象客體,呂澂既倡導「心理學」的「主觀主義」的研究方法,又兼顧社會學的「客觀主義」研究方法,並在《美學淺說》中探討藝術美的創作法則時總結了「賓主」、「對照」、「層次」、「單調」、「均稱」、「反覆」、「比例」等「美的形式」的「根本原理」。

范壽康《美學概論》:

價值論美學的重申及發展

1927年3月范壽康編輯出版的《美學概論》。該書從觀點到章目與呂澂的《美學概論》都有很多雷同。范著與呂著的部分雷同,是由於二人共同依據日本哲學家、美學家和教育家阿部次郎的《美學》(1917年版)編譯改造而成。當然,范壽康的《美學概論》第一章為《美的經驗》,與呂著第一章《美的價值》有別,值得注意;其餘四章論題雖然與呂著相同,但全書篇幅增加了兩倍左右,也不乏自己的一些思考。它從「感情移入」的主觀論角度,重申、發展了呂澂《美學概論》闡述的價值論美學。

1

「美是『價值』,丑是『非價值』」

「美學」是什麼?范壽康重申了「美學」學科譯介之初作為「美之學」的流行定義:「美學……乃是研究美的法則的學問。」「美學乃研究關於人類理想之一就是美的理想方面的法則之科學。」

那麼,什麼是「美」呢?范壽康也認為美是一種價值:「美是『價值』,丑是『非價值』」 。

「美」是「感情移入」產生的「物象的價值」或「意義」,「丑」也是如此。因此,「美醜」的存在依賴於「感情移入」的「美的態度」

同為「感情移入」產生的「物象的價值」,「美」與「丑」區別何在呢?區別在感情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不同屬性以及由此引起的主客體關係是否和諧、一致。「所謂美,是積極的感情移入,所謂丑,是消極的感情移入。」「積極的感情移入」,指欣賞物象時主客體處於「一致」的狀態。「消極的感情移入」, 指欣賞物象時主客體處於「矛盾」的狀態。

「感情移入」不外是觀照者「自我生命的移入」,於是,「美」就與觀照者的主體生命、人格聯繫了起來,成為生命、人格的肯定;「丑」則反之。因此,「具有生的肯定的意義的物象是美,具有生的否定的意義的物象是丑」。 「美」作為「生的肯定」不是人格生命部分的肯定或表面的肯定(因為這可能導致丑),而是人格生命的整體的、本質的肯定。

由於「美」是物象中「肯定」、確證的主體的「感情」、「生命」、「人格」,因而具有強烈的主觀性。不過,「美」作為相對於觀照主體而存在的物象固有的價值,也不可完全否認其客觀性。「美的客觀性」體現為「對象的生命」是「客觀的事實」;「感情移入不是依照各個人的意志可以任意把內容變更的,乃是全受著對象的本質之規定」。

2

「美的經驗」及「美的態度」

范壽康分析「美」的內涵,從「感情移入」的主觀經驗入手。所以《美學概論》第一章從《美的經驗》談起。「美的經驗」通常表現為一種愉快的感受。不過美的經驗並不等於愉快的經驗,而是特殊的愉快經驗,它產生於「用美的態度來把捉美的對象」 。於是「美的對象」及其產生前提「美的態度」成為范壽康討論「美的經驗」的兩大核心概念。

「美的對象」並不完全是由客觀原因決定的,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不同的主觀因素。「對於同一作品所下的判斷,內容不但不能全相一致,而且有時甚至大相差別。」同時,「美的對象」的性質也不完全是令人愉快、純粹由主體感覺決定的性質。「我們究竟怎樣來規定美的對象之性質?」我們「只能於這主觀與客觀兩者的關係內找出美的特殊性」。

客觀事物是否成為「美的對象」,關鍵取決於審美主體的「美的態度」。「美的態度」是「美的對象」的前提。把世界所有的物象的美醜看做完全與我們「美的態度」無關的見解是錯誤的。「美的態度」有三個特點。一是「非功利的態度」。二是「分離與孤立」。三是「感情移入」。

3

「美的觀照」與「藝術觀照」

「美的經驗」側重講美的產生,即在「美的態度」下產生「美的對象」,而「美的觀照」則側重講美的認識和欣賞。

審美環節上的「美的觀照」,指「我們把其他一切的誘惑加以斷絕而專一地陶醉於對象生命里」 。「美的觀照」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把一切現實的利害等等加以隔絕,純粹構成獨立的世界這件事。」「第二個條件」指在美的觀照的時候,「不但只是思維著或表象著這無條件地存在著的對象,而且要完全地陶醉於這對象裡面」。「美的觀照」是「我們對於美的對象的一種態度」,它包含的終端環節是「美的鑒賞」。

以美為特徵的「藝術」的觀照也是如此。「藝術的觀照,除感情移入的態度而外,當然也沒有成立的餘地。我們在藝術觀照的時候,非把自我沒浸在藝術品之內不可。這觀照是主客合一的境地,也是無我的境地。」「藝術之美的意義……乃是由藝術作品的特性所規定之自我的生命。」「我們倘想把藝術所有的生命盡行體驗,那末,我們自非把我們的藝術的素質使之豐富、偉大、深奧不可,並且也非把我們的偏見與習癖盡行去除不可。」

「美的態度」是非功利的全心全意集中於對象的移情的態度,在此態度下產生了「美的對象」,於是對象的美即是物象中凝聚的主體的情感、生命、精神、人格,是與主體需要相一致、協同的價值,對美的觀照與欣賞即在對象中體認、確證自我。這就是范壽康《美學概論》闡述的主要觀點。

陳望道《美學概論》:

美的哲學的進一步探討

陳望道的《美學概論》是1927年8月出版的。該書比范著篇幅還大。在將「美學」視為「美之學」的同時,陳望道更注重從客觀論的社會學研究方法出發,對「美」提出了一定的獨到之見。

1

「美學」的學科定義、

研究對象及其研究方法

關於「美學」的學科定義,陳望道認為「美學」即「關於美的學問」,它主要就「美是什麼」和「美的事物怎樣才美」兩個基本問題作抽象的哲學研究。

美學的研究對象,包括「美」、「自然、人體、藝術」和「美感、美意識」三方面。他的《美學概論》「以藝術為主,而又不丟開自然和人體等副對象」。美學並不等於「藝術學」,因為「美感、美意識決不單運行在藝術上面,對於其餘美的事物也是常有美感、美意識活動著的」。

從心理學角度研究美學是當時的潮流,但陳望道在翻譯的《共產黨宣言》、接觸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以後,更注重客觀論的社會學研究方法。藝術創作「要想離開時代的背景、時代的潮流,和國民性等,也是困難萬分的事」 。藝術鑒賞也是如此,「鑒賞雖然是個人的事,而所以那樣鑒賞,也還是與群眾意趣、社會環境有關的」 。因此,「美學或藝術學裡,也就須有所謂社會學的研究。而且從美術底起源、發達、效果等諸點上看,也是和社會很有關係的。所以除了心理學的研究之外,社會學的研究也很重要。」與呂澂、范壽康主觀傾向的價值論美學觀不同,陳望道的美學觀具有明顯的客觀論傾向。

陳望道

2

關於美學的核心問題「美」的思考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嗜美」「出於人性」,「美的要求」與生俱來。人類所嗜好的「美」是什麼?在分析「美意識」的構成時,陳望道間接給出了答案。從客觀方面說,美是具有「具象性」、「直觀性」的「感覺底對象」;從主觀方面看,美是具有超功利的「靜觀性」和「愉快性」的對象。綜合其對美意識主客觀方面四個特徵的論析,我們可以將陳望道關於「美」的思考答案概述為:美是具象的、直觀的、可以給人帶來超實用功利快感的對象。

3

關於「美」的獨特分類

在客觀論美本質觀的基礎上,陳望道將美分為「自然美」與「人為美」、「空間美」與「時間美」、「靜美」與「動美」、「五覺美」與其他「感覺美」、「形式美」與「內容美」和「崇高」、「優美」、「悲壯」、「滑稽」等「情趣美」六個種類。其中,「自然美」與「人為美」、 「形式美」與「內容美」的劃分及「五覺美」的提法有不凡的學理意義。

從總體上看,陳望道的《美學概論》不乏積累與心得,但理論的邏輯性、嚴密性明顯存在著不足。這或許是「美學」學科在中國學界初創時期必須經歷的過程。

社會科學

理論創新 學術爭鳴 戰略視野 現實思考

《社會科學》雜誌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微信號:shehuikexuezazhi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社會科學雜誌 |